最近,東部的魯凱族,嚐試著把老祖宗過去採集的野菜經驗,結合當代飲食的新知,研發出永續的可能。但沒想到,過去可以隨地摘採的野菜,在面對商業化經營時,遭遇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

譬如,過去野菜生長豐富的森林,現在是林務局管轄了,如果要摘到大量新鮮的野菜,還得經過政府單位的許可,才能獲得採集證。

好了,野菜來源無虞,是否就能長時供應呢?其實,也不盡然。多數的野菜和一般蔬菜類似,儲存不過三四天,甚至更短。更何況,誰會大老遠飛到台東買野菜?為了延長野菜銷售的壽命,拓展市場,他們想到了水餃皮。兩種南轅北轍的傳統食材,經過多次的口味辨證,最後形成野菜水餃,一時間竟也成為東海岸的特產。

野菜水餃好吃嗎?大部份野菜都很苦,一般人嚐鮮,或者考慮到原住民的因素,總會買個三四包。但第一次購買或出於同情、好奇,到了第二次,可能就沒有興趣了。於是,他們再經過不斷地摸索、試驗,去蕪存菁,如今留下的幾種,都適合大眾口味了。野菜水餃是否會流行,受到養生者喜愛,一如徐蘭香的醋。若是一個店家,或許會從這個角度考量經營的面向。但他們卻在思考一個更深的生態課題。

從採集野菜裡,他們開始得面對,一處摘採野菜的面積,對這塊森林的影響會有多大?每一種野菜的生長速度都不一樣,要摘採多少,才比較允當?此外,還得檢測是否有農藥等污染殘餘的劑量,村裡的人如何共同享用自然資源等等不斷衍生的議題。有很多商業利益和前瞻的文化意義,都是過去祖先不需要煩惱,他們卻得克服的。

假如以上這些野菜推廣的生長機制都被充分理解,也允當地處理了,一個少數部落是否就能以此長期經營,將傳統的文化永續維護呢?事情回歸到這個美好的原點,最早一批因為理想而回到部落,試圖從野菜的找到答案的年輕人,信心似乎都還不是那麼足夠。有些時候,他們還是跟村裡的人一樣茫然,衰弱,只是還沒停止推廣的腳步。

這椿野菜文化推廣運動其實已摸索一陣,也被嚴肅地考量,期待融入原住民生活節慶,及觀光旅遊。但它的重要意義將不僅止於能否成功地創造一種新的美食內容。部落青年如何透過野菜文化新理念,重新建構部落和自然環境的成熟關係,或許更值得期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