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目的:
本課程之目的在透過對史記之解析與研讀,使諸生修習其中文、史、哲學思想,進而提昇其思辨、鑑賞之素養。希冀於閱讀、賞析、答辯過程中,使此課程得以為諸生治學處世之臂助。
課程設計:
目前分類:轉載-各校史記課綱 (5)
- Sep 14 Wed 2005 00:12
輔仁大學中文系 林宜均93學年度一年級:史記 課程大綱
- Sep 13 Tue 2005 23:58
史傳文學專題研究 成功大學中文所張高評93學年度授課大綱
《左傳》、《史記》有信史、實錄的雅稱,其特色在求真;又是優美動人的文學,其特色在求美;其功用在資鑒經世,而特色在求善,融合真、善、美特色為一,即成中國史傳文學之特質。《左傳》與《史記》遂成史傳文學之雙璧,影響後代既深且遠,值得探討。
本課程採專題研討方式,設計二十五個專題,以《左傳》、《史記》之史傳文學為綱領,結合理論與作品,觸類引申而發輝之。綜要來說,本課程大綱如下:
- Sep 13 Tue 2005 19:43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 王冉冉 《史記講讀》課綱
學術背景
王冉冉,1971年生于河南省駐馬店市,2000年獲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入華東師大執教至今,現爲華東師大中文系副教授。發表主要論文有:《紅樓夢》中表示人生價值觀的“真假論”( 《明清小說研究》1998,1)、“體兼說部”的“詩話”、“詩話體”小說與明代的“詩文小說”( 《明清小說研究》2000,1,爲 人大複印材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2000年第7期轉載)、《紅樓夢》中以“情”爲媒介的“真假”觀念(《紅樓夢學刊》2000,1)、唐前小說中的韵文(《文史知識》,2000,11)、明代小說中的俠觀念(《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002,5)、以論說文法點評小說結構——金聖嘆小說評點的一個本質特徵(《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004,2)等,另外譯有《中國詩學中的宇宙論》(收入樂黛雲先生主編《歐美文學名家論古典文學》,1999)。曾獲2001年華師大第四届青年教學評比第一名,多次獲社科處“受學生歡迎”獎。
教學目的與意義:(1)在社會轉型與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之下,重人文教育的傳統遭到了冷落與忽視。國內許多高校把教育重點放在灌輸知識、培養技能方面,對于本民族人文精神、文化內涵、心靈軌迹的教學建設却相當薄弱。本課程《史記講讀》與《論語講讀》、《莊子講讀》、《文選講讀》形成講授國學專書的系列課程,將“故紙堆”與“新思想”有機結合,對人文教育進行重構與强化,具有非常鮮明而深刻的現實意義。(2)本課程注重切實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而這四部經典正好具有塑造民族精神的根源性與派生人文內涵的核心地位。本項目又把教師研究性的“講”與學生深入細緻的“讀”結合起來,促使學生在扎扎實實研讀具體作品的過程中真正受到文化傳統的浸染,把握住傳統文化的內在實質,具備根源性的人文素養而不爲外在時尚、商業炒作所左右。(3)打破文、史、哲學科的人爲界限,對課程體系進行了結構優化。不是如選修課那樣的“散兵游勇”,而是將四部國學專書融會貫通、鏈結聚合,幫助學生走進中華文化的內在血脉,使學生在深入、細緻研讀原典的基礎上還能够從整體上、宏觀上把握中華文化,提高學生的文化整合能力。(4)本課程注重從原典著手,避免“束書不觀,游談無根”的不良學風,不是泛泛而談的專題、浮光掠影的通論、斷章取義的節選,而是深入于傳統文化的內在血脈,促使學生對傳統文化有著原滋原味的瞭解。
- Sep 13 Tue 2005 19:01
「國文:《史記》選讀」 台大中文系張素卿 93學年度課綱
課程概述:
《史記》全書百三十篇,大抵是以人物為主的歷史敘事文。這個課程旨在引導學生多元地閱讀《史記》,進而增強閱讀敘事的能力,培養讀史的興趣。
課程之進行分若干單元,每一單元選讀若干篇章,逐步深化對「《史記》」的瞭解:由司馬遷以「紀傳體」敘事寫人的意義,尋繹「歷史」與「人物」的關聯,深一層了解其史筆與史思。
- Sep 13 Tue 2005 18:54
台灣大學歷史系閻鴻中 進修部94學年度 史記課程講綱
一、課程介紹:
太史公《史記》開創了中國史學中最獨特也最重要的體裁──記傳體,並成為中國上古歷史文化集大成的鉅著。不僅如此,太史公還一手完成了一場劃時代的知識革命,開啟了全新的學術視野與獨具洞識的思想內涵,確立了此下兩千餘年學術分野的基礎。研讀《史記》,精彩絕倫的生命,酣暢淋漓的故事、驚心動魄的時代,以及無燭不照、無微不臻、高瞻遠矚的眼光,處處歷久彌新、顛撲不破,而餘味無窮。若要一窺中國文化的豐厚深邃,《史記》是一座取之不盡的殿堂,無論淺嘗深酌,皆可滿載而歸。
《史記》在歷代一向傳誦不絕,研究之作自是汗牛充棟。在如此豐厚的基礎上,學習者如果稍識門徑,而能認真下工夫,最容易取得切磋琢磨、開拓視野的機會,培養起閱讀古文獻、理解大著作的基本能力。這門課程希望能讓學生在這方面有所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