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術背景

王冉冉,1971年生于河南省駐馬店市,2000年獲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入華東師大執教至今,現爲華東師大中文系副教授。發表主要論文有:《紅樓夢》中表示人生價值觀的“真假論”( 《明清小說研究》1998,1)、“體兼說部”的“詩話”、“詩話體”小說與明代的“詩文小說”( 《明清小說研究》2000,1,爲 人大複印材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2000年第7期轉載)、《紅樓夢》中以“情”爲媒介的“真假”觀念(《紅樓夢學刊》2000,1)、唐前小說中的韵文(《文史知識》,2000,11)、明代小說中的俠觀念(《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002,5)、以論說文法點評小說結構——金聖嘆小說評點的一個本質特徵(《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004,2)等,另外譯有《中國詩學中的宇宙論》(收入樂黛雲先生主編《歐美文學名家論古典文學》,1999)。曾獲2001年華師大第四届青年教學評比第一名,多次獲社科處“受學生歡迎”獎。

教學目的與意義:(1)在社會轉型與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之下,重人文教育的傳統遭到了冷落與忽視。國內許多高校把教育重點放在灌輸知識、培養技能方面,對于本民族人文精神、文化內涵、心靈軌迹的教學建設却相當薄弱。本課程《史記講讀》與《論語講讀》、《莊子講讀》、《文選講讀》形成講授國學專書的系列課程,將“故紙堆”與“新思想”有機結合,對人文教育進行重構與强化,具有非常鮮明而深刻的現實意義。(2)本課程注重切實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而這四部經典正好具有塑造民族精神的根源性與派生人文內涵的核心地位。本項目又把教師研究性的“講”與學生深入細緻的“讀”結合起來,促使學生在扎扎實實研讀具體作品的過程中真正受到文化傳統的浸染,把握住傳統文化的內在實質,具備根源性的人文素養而不爲外在時尚、商業炒作所左右。(3)打破文、史、哲學科的人爲界限,對課程體系進行了結構優化。不是如選修課那樣的“散兵游勇”,而是將四部國學專書融會貫通、鏈結聚合,幫助學生走進中華文化的內在血脉,使學生在深入、細緻研讀原典的基礎上還能够從整體上、宏觀上把握中華文化,提高學生的文化整合能力。(4)本課程注重從原典著手,避免“束書不觀,游談無根”的不良學風,不是泛泛而談的專題、浮光掠影的通論、斷章取義的節選,而是深入于傳統文化的內在血脈,促使學生對傳統文化有著原滋原味的瞭解。



教材體例:

精選《史記》十一篇,各種體例皆具,其中有“本紀”四篇,“十表”序,《平準書》,“世家”二篇,“列傳”三篇。對各篇皆加以詳注,引導學生扎扎實實地讀原典。

每篇前有“題評”,引導學生對各篇進行具體分析。

每篇後有“集評”、“典故”、“鏈接”。“集評”與“典故”引導學生深入、系統地瞭解《史記》的內在學統、對後世的影響以及後世對《史記》的研究、評論與接受,“鏈接”部分是對《史記》中其他篇目以及《史記》之外文獻的融會貫通、對照綜合。

“概述”部分側重對《史記》的整體介紹,幫助學生提供理解《史記》的中心線索,力求達到綱舉目張的效果。“討論與練習”强調“問題”意識與原典例證,設置富于啓發性的問題,使學生在解决問題的過程中將“有學術的思想”、“有思想的學術”較好地結合起來。

教學重點:

概述:(上)後人對《史記》有代表性的評價。《史記》的史學成就:實錄精神。“厥協六經异傳,整齊百家雜語”的學術功力。史識超卓,將個人感情滲入史書之中却又能秉持公心,博極群書却又能“成一家之言”。對史體的創例與破例。《史記》的兩種重要史法:互見法與迭見法。《史記》深刻的史學精神與史實。《史記》豐富的史學內容與詳備嚴密的史學體系。司馬遷嚴謹的史學態度。(下)在文人被“俳優視之”、文學被視爲“雕蟲小技”的時代,司馬遷的“重文”傾向。文人傳記在《史記》中的地位。《史記》以人爲中心的紀傳體體例與“文學即人學”。《史記》紀傳體例以及人物、事迹對後世敘事文學的影響。《史記》典故對後世詩文的影響。塑造人物形象時的“頰上三毫”技法。不僅能够表現人物的外部特徵,而且還很好地描繪出人物的內心活動。《史記》將曲折生動的情節與瑣碎却又有味的細節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司馬遷在《史記》中注入真摯濃郁的情感。《史記》的章法、句法、乃至用詞都頗有獨到之處。

《秦本紀》:瞭解秦國從一個諸侯國發展爲大一統帝國的歷史進程。以本篇爲個案,理解《史記》的互見法與“原始察終”的歷史觀察法。掌握“三良”、“由余興秦”、“五羊皮”、“穆公赦賊”、“孟明雪耻”五個典故。能對前人的《秦本紀》評點有一個整體瞭解。能够聯繫《史記》的其他篇章爲《秦本紀》定位,體會司馬遷的“史心”。

《項羽本紀》:此篇的文學性很强。重點體會:立體化、“複綜性”的人物形象塑造。內心描寫與形象描寫、事件記敘的有機結合。泛寫與特寫的有機結合。悲劇氛圍的營造。“搖曳法”。“泣數行下”與《漢書》中“泣下數行”的不同文學效果。以此篇爲個案理解 “有節制的互見法”。

(4)《呂太后本紀》:司馬遷具有比較進步的女性觀。古人有著“紅顔禍水”的觀念,司馬遷則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這樣的局限,爲一位女政治家呂后立了“本紀”。聯繫本篇與《孝文本紀》中緹縈、《貨殖列傳》中巴寡婦清的事迹與司馬遷的態度,可體會《史記》中頗爲進步的女性觀。聯繫本篇與《高祖本紀》、《淮陰侯列傳》、《陳丞相世家》、《李將軍列傳》、《六國年表序》等,可體會《史記》中對“公德”與“私德”的不同理念。可參看《外戚列傳》,體會司馬遷對外戚作爲漢代一種政治力量的評判。

(5)《孝文本紀》:“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盛于孝文皇帝”是本篇的關鍵語,注意本篇表現文帝德治的具體事例。本篇多用詔令、文書體現史實、寄托史論,類似的還有《秦始皇本紀》,不妨體會二者的異同。在行文上,此篇節奏舒緩,正與孝文帝仁厚、寬和的性格特徵一致,是所謂的“寫一樣人。便用一樣筆墨”。本文的“互見法”將呂氏與大臣們血腥的政治鬥爭歸置于《呂太后本紀》中,也正是要以舒緩的筆墨與孝文帝仁厚、寬和的性格特徵形成同構關係,頗爲巧妙。後世多與司馬遷的觀點相近,推崇文帝之“德”,甚至稱他爲“三代以後第一賢君”。可是,不少文人墨客也注意到了“聖主”與“賢臣”並不完美的搭配,“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劉長卿《長沙吊賈誼宅》)、“漢文疑賈生,謫置湘之陰”(白居易《讀史》)、“漢文明聖賈生賢,謫向長沙堪嘆息”(白居易《偶然》)、“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李商隱《賈生》)等詩句頗可體現出對此的深刻體認。

(6)《十表序》:由《三代世表序》,我們可看出司馬遷“疑則傳疑,信則傳信”的嚴謹的史學態度。由《十二諸侯年表序》,我們可看出司馬遷“王道”的政治理想以及對由“王道”到“霸道”再到禮崩樂壞之“仁義陵遲”歷史過程的勾勒,還可看出司馬遷在史學精神方面與《春秋》的傳承關係。由《六國年表序》與《秦楚之際月表序》,我們可看出司馬遷的人道觀念,可看出司馬遷對歷史必然性與偶然性、對“天人之際”的辯證認識,還可看出司馬遷對歷史發展之大局的深刻體認。由《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序》,我們可看出司馬遷“仁義”爲本、“形勢”爲末的歷史理念。將《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惠景間侯者年表序》、《建元以來侯者年表序》、《建元已來王子侯者年表序》貫穿起來,再參之以各表,我們可看出司馬遷對漢代立國以來至武帝時期政治模式的變遷。

(7)《平準書》:聯繫《貨殖列傳》,瞭解《史記》對漢代經濟制度的具體記載,從中可以看到一個大一統的封建集權政府是如何利用權力,扼殺、限制工商業的發展,以求解决自身財政危機的。其主要措施是改變錢法、賣官爵和賣復徒法、官賣政策(由官賣鹽鐵發展到平準法的確立)、强制征商等。《平準書》中表現出司馬遷“以禮義防于利”、以農業爲“本”、工商爲“末”、减少國家對經濟的行政干預、鼓勵自由競爭等經濟思想。亦可看出,司馬遷肯定經濟的重要性,把經濟作爲一門獨立的科學記錄下來並加以研討,而且還表現出由當時的經濟問題引發出來的社會政治問題,比如酷吏(可參看《酷吏列傳》),苛政(可參看《封禪書》、《匈奴列傳》、《大宛列傳》),腐敗,等等,對大一統封建王朝繁榮背後的諸多隱患予以揭示,富于批判精神。

(8)《齊太公世家》:本篇的史料本《國語》、《左傳》、《公羊傳》,又參以《管子》、《晏子春秋》、《韓非子》、《呂氏春秋》諸書而成,記載了從齊太公始封到田和代齊的齊國六百餘年的歷史,內容繁浩,頭緒繁雜,但是司馬遷以“略小取大,舉重明輕”的剪裁工夫予以了清晰的記述。主要是抓住三個階段,著重記述了太公與桓公的事迹,幷對兩位賢相管仲、晏嬰的政績多有載錄。在閱讀中具體領會司馬遷組織、編排史料時的技巧。聯繫本篇與《魯周公世家》、《《晋世家》等相關篇章具體理解《史記》中“互見法”與“迭見法”之不同。將本篇與《周本紀》、《孝文本紀》、《伯夷叔齊列傳》等篇章綜合對照,體會司馬遷對“立德”與“立功”的辯證認識以及對儒家正統觀念局限之處的超越。

(9)《陳丞相世家》:本篇形成了“白登之圍”、“陳平分肉”、“陳平奇計”、“陳平不長貧”等諸多典故,人物有傳奇色彩,事迹亦是曲折生動,也是《史記》中文學性較强的篇章。深入體會本篇的文學性。聯繫《吳起列傳》、《商君列傳》、《萬石列傳》、《張丞相列傳》,參照司馬光《資治通鑒》關于“三家分晉”的一段論贊,認識司馬遷“德才”觀的超前性及對“長者政治”的批判。

(10)《蘇秦列傳》:本篇把蘇秦的一貴一賤、親友的前倨後恭描寫得極爲生動形象,引發後來許多得志與不遇文人的共鳴,本篇形成的“蘇秦憔悴”、 “蘇秦羈旅”、 “蘇秦佩印”、“二頃”等典故也都與這些有關。司馬遷能够對世態炎凉有著入木三分的刻畫,在一定程度上與他的身世有關。遭李陵之禍後,“交游莫救,左右親近不爲一言”(《報任安書》),司馬遷深刻體會到了人性中的“勢利”一面。除此篇外,《張耳陳餘列傳》中張耳陳餘的以“以利交”、《汲鄭列傳》中“門可羅雀”的典故都等寄托著司馬遷對世態炎凉的感慨,可以參看。戰國策士的言論在此篇中亦寫得縱橫捭闔,滔滔雄辯,很有文采,不妨從中體會論辯技巧。

(11)《匈奴列傳》:司馬遷是較早關注民族史的史家,除《匈奴列傳》之外還有《東越列傳》、《百越列傳》、《朝鮮列傳》、《西南夷列傳》、《大宛列傳》。把《匈奴列傳》與這些篇章貫穿起來,具體瞭解漢代的對外政策與司馬遷的民族觀念。《匈奴列傳》中有一個中行氏,此人因個人恩怨而引狼入室,後來“中行”便成了一個典故,用來指賣國賊與投降派。

(12)《儒林列傳》:在司馬遷所的時代,儒學己是官學,可是,司馬遷在學術思想上並沒有追隨時尚,也沒有屈從權威。從此篇中,可以看出司馬遷對儒學在當時的盛行持一種批判態度:“太史公曰:余讀功令,至于廣厲學官之路,未嘗不廢書而嘆也。”其實,司馬遷對先秦儒是相當尊重的,幷無侯國的孔子被列入“世家”,儒家的經典“六經”又是司馬遷作史時的重要參照——“考信于六藝”(《伯夷叔齊列傳》),可是,儘管儒學在武帝時被奉爲官學、儒生地位大大提高,這時的儒學反而淪爲利祿之學、阿世之學、記誦之學,儒學的真精神反而喪失了,所以司馬遷要爲之“廢書而嘆”。細讀本篇,理解這個問題。另外,面對儒學自身的矛盾與欠缺,司馬遷亦有比較清楚的認識。例如,在《孔子世家》這本是推崇儒學的篇章中也批評儒學“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在《齊太公世家》中稱贊太公的“因其俗,簡其禮”。本篇中,寫轅固生和黃生的爭論也暴露了儒家學說難以自圓其說之處。與之相應,司馬遷對黃老之學頗爲贊賞。可聯繫《樂毅列傳》、《蕭相國世家》、《汲鄭列傳》、《循吏列傳》, 理解《史記》中黃老之學與儒學的關係。

參考文獻

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處編《史記及注釋綜合引得》,1947
黃福鑾編《史記索引》(《二十四史索引》之一,香港中文大學崇基書院遠東學術研究所),1963
鍾華編《史記人名索引》,中華書局, 1977
張枕石、吳樹平編《二十四史紀傳人名索引【史記部分】》,中華書局,1980
吳樹平編《史記人名索引》,中華書局,1982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日本東方文化學院東京研究所,1934
段書安編《史記三家注引書索引》,中華書局,1982
楊燕起 俞樟華編《史記研究資料索引和論文專著提要》,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9
《史記研究史略》,張新科、俞梓華,三秦出版社,1990
王利器主編《史記注譯》,三秦出版社,1988
《史記全本新注》,張大可,三秦出版社,1990
《史記評林》,[明]淩稚隆輯校、〔明〕李光縉增補、[日]有井范平補標。臺北:地球出版社(影印本),1981
張大可編《史記論贊輯釋》,陝西人民出版社,1986
楊燕起等編《歷代名家評史記》,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
韓兆琦編注《史記選注彙評》,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陳維新、于大成編《史記論文集》,臺北:西南出版社,1978
黃沛榮編《史記論文選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82
張高評編《史記研究粹編》,臺北:復文出版社,1985
《司馬遷與史記論文集》第一~三輯,陝西人民出版社,1994--1996
《司馬遷的人格與風格》,李長之,臺北:漢京出版社,1983
張維嶽編《司馬遷與史記新探》,臺北:崧高出版社,1985
《司馬遷評傳》,張大可,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史記評介》,徐文珊。臺北:維新出版社,1973
《太史公書知意》,劉咸炘,臺北:鼎文出版社,1981  
《太史公書義法》,孫德謙,臺北:中華出版社,1985
《史記通論》,韓兆琦。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
《史記地理考》,錢穆。臺北:三民出版社,1968
《中國史官文化與史記》,陳桐生,汕頭大學出版社,1993
《史記的學術成就》,楊燕起,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水澤利忠主編《史記正義的研究》,日本汲古書院,1995
《史記“十二本紀”疑詁》,張家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1997
《史記文獻學叢稿》, 趙生群 , 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0
《史記藝術美研究》 ,宋嗣廉 , 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6
《史記人物傳記論稿》,郭雙成,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
《司馬遷傳記文學論稿》,李少雍,重慶出版社,1987
《史記美學論》,何世華,臺北:水牛出版社,1992
《史記與中國文學》,張新科,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史記文學成就論說》 可永雪編著 內蒙古教育出版社, 2001

討論與練習

1你怎麽樣理解《史記》的“立例”與“破例”?(參考《概述》,細讀《項羽本紀》、《呂太后本紀》、《孔子世家》、《陳涉世家》)

2你怎麽樣理解司馬遷所說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參考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論史記》,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細讀《項羽本紀》、《十二諸侯年表序》、《六國年表序》、《秦楚之際月表序》、《蒙恬列傳》、《李將軍列傳》)

3班固說司馬遷“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你怎麽看待這一問題?(參考《儒林列傳》鏈接,細讀《儒林列傳》、《太史公自序》、《樂毅列傳》、《蕭相國世家》、《汲鄭列傳》、《循吏列傳》)

4怎麽樣看待“序游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賤貧”的說法?(參考《蘇秦列傳》鏈接與《報任安書》,細讀《游俠列傳》、《貨殖列傳》、《平准書》、《太史公自序》、《張耳陳餘列傳》、《汲鄭列傳》)

5司馬遷的“功德”觀與“德才觀”。(參考《陳丞相世家》、《齊太公世家》鏈接、司馬遷《與摯峻書》,細讀《陳丞相世家》、《齊太公世家》、《吳起列傳》、《商君列傳》、《萬石列傳》、《張丞相列傳》、《周本紀》、《孝文本紀》、《六國年表序》、《伯夷叔齊列傳》)

6司馬遷一方面稱贊周文王的“德治”,一方面又稱贊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這二者是否矛盾?爲什麽?(參考《齊太公世家》鏈接、司馬遷《與摯峻書》,細讀《齊太公世家》、《周本紀》、《孝文本紀》、《六國年表序》、《伯夷叔齊列傳》)

7司馬遷是怎麽樣看待“先秦儒”、“腐儒”與“小人儒”的?(細讀:《孔子世家》、《孟子荀卿列傳》、《仲尼弟子列傳》、《秦始皇本紀》、《李斯列傳》、《叔孫通列傳》、《平津侯主父列傳》、《儒林列傳》)

8司馬遷的經濟觀。(參考《史記通論》,韓兆琦。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細讀《平準書》、《貨殖列傳》)

9司馬遷的民族觀(參考《司馬遷與史記論文集》第一~三輯,陝西人民出版社,1994----1996,細讀《匈奴列傳》、《大宛列傳》,通讀《東越列傳》、《百越列傳》、《朝鮮列傳》、《西南夷列傳》。)

10《秦本紀》在“本紀”中的位置體現出司馬遷怎樣的“史心”?(參考《秦本紀》鏈接,細讀《周本紀》、《秦始皇本紀》、《項羽本紀》、《高祖本紀》、《齊太公世家》、《晋世家》,通讀《魯周公世家》、《燕召公世家》、《宋微子世家》、《十二諸侯年表序》、《六國年表序》、《秦楚之際月表序》)

11對漢代的外戚政治,司馬遷是怎麽樣看待的?(細讀《呂太后本紀》、《外戚世家》)

12對漢代的“長者政治”,司馬遷怎麽樣看待的?(參考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論史記》,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細讀《萬石列傳》、《張丞相列傳》)

13請找出《史記》中揭露漢武帝弊政的可靠史料。(提示:需考慮《史記》散佚狀况。)

14比較“迭見法”與“互見法”之不同。(參考《概述》,細讀《呂太后本紀》、《孝文本紀》、《十二諸侯年表》、《齊太公世家》、《晋世家》,通讀《魯周公世家》、《燕召公世家》、《宋微子世家》)

15除講授的之外,找出出處在《史記》中的有關典故。

16結合《史記》的具體篇目,總結《史記》的敘事手法。

17以項羽、劉邦、韓信、彭越四人傳記在《史記》、《漢書》中行文的異同理解《史記》的文學性。

18《史記》是怎麽樣在史書中描寫人物內心世界的?有什麽樣的特點?(提示:可以體會《項羽本紀》、《高祖本紀》、《呂太后本紀》、《蕭相國世家》、《淮陰侯列傳》、《黥布列傳》等篇的心理描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guHistoryAlumni 的頭像
    FguHistoryAlumni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系友會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