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終老福建 明史謎案破了* 2009-08-29 * 中國時報 * 【黃淑嫆/綜合報導】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501226+112009082900161,00,focus.html
明代十六位皇帝,但現存僅有十五座陵墓,獨缺建文帝(惠帝)之陵。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嫡孫建文帝朱允炆,在位僅四年便被叔父(燕王朱棣)逼宮篡權,在「靖難之變」後即人間蒸發,關於其生死、行蹤眾說紛紜,成為明史第一謎案。
目前分類:轉載-報紙中的中國史 (74)
- Aug 29 Sat 2009 12:53
轉載--明建文帝下落探尋網路文章
- Mar 07 Wed 2007 12:05
成吉思汗後人 寶氏家譜曝光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2007.02.26 01:52 am
大陸最近在遼寧省朝陽市區發現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後代,以及秘密保存百餘年、用蒙、滿、漢三種文字書寫的上千件珍貴史料,其中一件是「寶氏家譜」。研究人員認為「寶氏家譜」對填補清王朝時期的空白正史具有重要意義。
太祖第廿代孫 蒙滿文寫家譜
新華網報導,「寶氏家譜」的保有者、寶氏家族傳人寶廣文的母親表示,二○○二年的一天,她收拾老院內的小棚子的老物件時發現了這本家譜。「當時家譜和一份公文用黃布裹著,可能是時間太長了,包書用的布都發黑了。」她母親說,在舊舊的櫃子裡發現很多「地契、文件,單張的和成本的裝了滿滿四箱,粗略統計有上千件。」
- Mar 01 Thu 2007 19:41
鄧小平秘錄:64學運 趙紫陽誤判情勢 【世界日報/中央社東京二十八日電】 2007.03.01 08:47 pm
日本產經新聞在連載中的「鄧小平秘錄」報導,趙紫陽對1989年天安門事件前學生運動的看法和保守派形成對立,他認為學運發展有利自己奪回實權,未料到保守派對學運採取強硬對策,他的誤算造成了後來自己的下台。
文中引述張良編著的「中國六四真相」指出,1989年4月22日胡耀邦的追悼大會結束後,趙紫陽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和鄧小平站著談話,他表示將於次日訪問北韓,詢問鄧氏的指示,後者要他好好向金日成問候。
趙紫陽隨後指出,已向政治局提出三項建議,追悼會結束後要斷然阻止學生示威,嚴懲破壞行為,以及對學生主要以指導為主進行各層次對話,鄧小平表示同意。趙氏接著表示,訪問北韓期間,黨中央事務交給李鵬總理負責向鄧氏提出報告。
- Mar 01 Thu 2007 12:06
「小瓶」辱小平 引發六四? 【世界日報/中央社東京二十五日電】 2007.02.26 08:22 pm
日本產經新聞連載中的「鄧小平秘錄」透露,1989年4月17日由中國法政大學主導,為追悼胡耀邦而進行獻花行動中的茅台酒瓶問題,被中共當局作為「反革命煽動」的開端;18日晚上前往中南海要求與李鵬總理見面的學生和警衛發生衝突,成為天安門事件悲劇的序曲。
文中指出,1989年4月15日,前中共黨總書記胡耀邦的死亡升高中國國內政治社會情勢的不安,造成許多人預感可能引起某種騷動;但是,想必沒有人會預測到後來會發展成為那麼大規模的運動。
胡耀邦去世第二天的16日,北京大學出現大量的大字報,不過學生很少;但是,17日中國法政大學職員學生發動追悼大會後情況為之一變。17日下午,先是六、七百人邁向天安門廣場,沿途市民加入行列;傍晚時廣場上出現了四、五千人,大學生對人民英雄紀念碑獻花並合唱革命歌後解散。
- Feb 16 Fri 2007 09:01
中國時報 2007.02.16 鎮壓六四改革受挫 鄧小平不認錯 黃菁菁/東京十五日電
產經新聞從十五日起開始分六部連載「鄧小平秘錄」,第一部便從中國最忌諱的「天安門事件」談起,指出當年八十四歲的鄧小平做出人生一大決斷,直到過世前都沒留下半句反省或悔恨的話;不過,當時的國家主席楊尚昆在生前曾表達反省之意,承認黨犯下最嚴重的錯誤,早晚必須加以糾正。
一九八九年六月三日晚上至四日凌晨中國發生「天安門事件」震驚全球,此事不僅使得中國領導階層完全孤立,改革開放受挫,中國內部陷入混亂和分裂的危機。
但是天安門事件後,中國開始有驚人的發展,也在國際社會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這就是江澤民、胡錦濤等後繼中國領導人不斷肯定鄧小平當時決斷的原因。中國的官方見解是,當年的武力鎮壓捍衛了改革開放,中國才有今天的繁榮。
- Feb 07 Wed 2007 10:31
中國時報 2007.02.07 林博文專欄:大陸學者:823砲戰 中蘇共分裂的導火線
中蘇共分裂是冷戰時代的重大事件之一,數十年來海內外許多學者,從各種不同角度分析這兩大共黨分裂之因,其中不少人把雙方失和歸諸於蘇方要求在中國建立長波電台以及成立聯合艦隊這兩件涉及中國主權的問題上。但大陸學者最近根據蘇方最新解密檔案,研究推翻了上述說法,而認為一九五八年的金門八二三砲戰乃是分裂的導火線。
一九五八年夏天,毛澤東對蘇方建議設立長波電台(便於指揮在太平洋活動的蘇聯艦隊)及成立聯合艦隊,作出了激烈反應,他強調這兩件事有損中國的主權與尊嚴。同年七月二十二日,毛召見蘇駐北京大使尤金,當場大發脾氣,指責蘇方一貫從大國沙文主義立場對待中共,建立電台與艦隊的目的是想要控制中國。蘇共頭子赫魯雪夫接到尤金的報告後,認為毛誤解了蘇方的意思,即於七月三十一日飛赴北京向毛解釋。毛赫進行了四次會談,經過赫魯雪夫的耐心解釋,毛怒氣始消,赫於八月三日返蘇,當天中蘇雙方還簽了一些協定。
赫魯雪夫和其他蘇共領導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毛澤東當時已決定大規模砲擊金門,赫停留北京四天,毛一個字都未透露,中共將向金門開砲。廿天後砲戰打響,克里姆林宮震怒無比,蘇聯擔心美國會以武力介入而蘇聯被中共拖下水,美蘇難免一戰。克宮更氣的是,中蘇共是軍事同盟國,中共單方面採取軍事行動卻又未告知同盟國,莫斯科領導人有被耍的感覺。九月初,蘇外長葛羅米柯訪問北京試圖要了解中共砲擊金門的真實意圖。
- Feb 05 Mon 2007 19:26
中國時報 2007.02.03 象形文字水書 傳承水族歷史 徐尚禮/台北報導
中國西南邊陲的少數民族─水族傳承至今已一千多年,使用的文字被稱為水書,是世界上少數仍存活的象形文字。
水族主要聚居在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其餘分布在附近的荔波、獨山等地,及廣西的融安、南丹等縣。
水書是一種類似甲骨文和金文的古老文字元號,和東巴文一樣,是世界上少數仍存活的象形文字之一。它記載了水族古代的天文、地理、宗教、民俗、倫理、哲學學等《百科全書》式資訊,被認為相當於漢族的《易經》。
- Feb 05 Mon 2007 19:22
中國時報 2007.02.03 艙內保存文物逾五萬件 中國最大古沉船 年後打撈 王綽中/綜合報導
備受世人關注的中國最大沉船「南海一號」打撈工作進入倒數計時,廣州打撈局打撈船「南天順」號目前正對「南海一號」進行最後的勘查,農曆年過後,考古價值媲美兵馬俑的宋朝古船「南海一號」整體打撈工程將正式啟動。
「南海一號」為南宋時期商船,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船艙內保存文物總數估計超過五萬件,考古學界普遍認為這艘船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價值非凡。
據指出,此次打撈「南海一號」是中共建政以來最大的海洋考古專案,中共財政部審定了九千萬元人民幣專項資金用於打撈工作,而對古沉船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整體打撈,在世界考古史上也屬首次。
- Jan 11 Thu 2007 09:33
2007.01.11 中國時報 世界第一條高速公路 秦直道 具現今省道標準 大陸新聞中心/台北報導
據《新華社》報導,去年間,大陸考古學家首次對有「世界第一條高速公路」之稱的「秦直道」遺址進行調查、測繪,並對部分路面進行了考古鑽探和挖掘,取得了秦直道的第一手資料。
西元前二一二年,統一六國之後的秦始皇,除以首都咸陽為中心,修築了通向原六國首都的「馳道」之外,為防禦匈奴,還下令大將蒙恬由距咸陽不遠的陜西淳化雲陽郡為起點,修築一條通向包頭西側九原郡的大道。
根據史書記載,秦直道動用三十多萬人,歷時兩年修建完成。它北起九原郡(今內蒙包頭市九原區),南抵秦都咸陽附近(今陜西淳化縣北甘泉宮),全長七百多公里,基本保持南北走向,所以稱「直道」。陜西文物考古所研究員張在明表示,秦直道考古隊去年的工作主要位在陝西省富縣坡根底段,在海拔一千一百公尺至一千三百公尺的子午嶺支脈上,直道沿著山脊開闢,南北向全長約五.三公里。
- Dec 12 Tue 2006 18:32
浙江古城牆 疑項羽所建 【世界日報/中新社杭州七日電】 2006.12.09 10:22 pm
浙江省湖州市近兩天在進行市區舊城改造中發現了一段湮沒在老房子中間、但仍保存較為完好的的古城牆,估算距今約兩千年。
湖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根據史料查證,認為它應該是秦末項羽湖州起兵反秦時所建的項王城(即子城)的東城基。這個論斷尚未經考古專家的最後鑒定,但目前已證實的是,這是目前浙江城市內發現的最為古老的城牆。
古城牆位於湖州市區步行街區遷建工地的人民路西側,這段殘存的古城牆大概還有50米至60米長,最高處有三米。
- Nov 16 Thu 2006 22:41
2006.11.12 中國時報 重新評價孫中山 傅建中
今天是孫中山一百四十歲的生日,儘管他和我們隔了將近一個半世紀,似乎我們仍生活在他的陰影下,他的遺像不僅懸掛於台灣各地,在中國大陸的天安門廣場上也有他的影像。中華民國政府從一九四○年開始通令全國尊稱孫中山為「國父」,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管他叫做「偉大的革命先行者」。雖然海峽兩岸處於你死我活的敵對狀態下數十年,卻不影響孫中山在整個中國屹立不搖的地位,他是最沒有爭議的政治人物,受到各種政治意識型態不同的中國人的尊敬。可是一離開中國,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西方國家,尤其是英語世界,對孫中山的評價和中國是迥然不同的。這只消看幾本孫中山傳的標題就可以了然於心了。哥倫比亞大學史學教授韋慕庭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寫的孫中山傳,書名《受挫的愛國者》(Frustrated Patriot),一九八○年另一位美國學者寫了本孫傳,書名《不情願的革命家》(Reluctant Revolutionary),從這些書名我們不難想像西方是怎樣看待孫中山的。當然也有少數英美人士寫過對孫中山推崇備致的傳,例如他的英國老師康德黎寫的《孫中山與中國的覺醒》(一九一二年紐約出版),美國友人林百克寫的《中山福音》(一九三二年巴黎出版),但這類孫傳和中國人所寫的孫傳,都被西方人歸類為「歌功頌德」的傳記(hagiography),學術價值很少,有些讀者甚至不屑一顧。
二十年前孫中山一百二十周年誕辰紀念時,在美國的一些中國學者集會商討出一本新的孫中山論文集,以賦予孫文學說當代意義,此書由經濟學家鄭竹園主編,余英時和前述《不情願的革命家》作者奚扶林(Harold Z.Schiffrin)均有論文,書名《孫中山學說與現代世界》。這本書基本上對孫文學說是肯定的,只是沒有把他捧上天或神化,算是一大進步。
- Nov 16 Thu 2006 21:21
2006.11.16 中國時報 打官司行賄 西周人就會了 大陸新聞中心/台北報導
中國人三千年前就懂得向官員行賄。陝西扶風縣近日發現西周時期墓葬及青銅器窖藏,出土的其中一對青銅器銘文,紀錄了三千年前貴族行賄情形,行賄禮物包括精美玉器。
「大公報」報導,此次扶風出土的二十七件青銅器中,有些屬於國寶級文物。一對形制、紋飾、銘文都一樣的大口平底尊很受專家重視,因為在此前出土的青銅器中從來沒有見過,這種形制通常只出現在陶器中。
在這對尊的內部,共發現二百多字銘文,據文物專家分析,銘文的大概意思是,一個叫「琱生」的貴族因土地和奴隸問題要與他人打官司,琱生為逃避法律責任,就給當法官的宗親送禮,希望打官司時有所照顧。
- Nov 10 Fri 2006 12:43
2006.11.05 中國時報 改變孫中山對馬克思主義看法的威廉氏 傅建中/華府
台灣一直到前幾年政黨輪替,國民黨失掉政權,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在大、中學都是必修科。講到民生主義時,孫中山說:「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這句話帶給「反共抗俄」的國民黨極大的困擾,不知發動了多少學者專家解釋民生主義和共產主義是截然不同的東西。
可是無論怎麼解釋,都改變不了孫中山確實說過「民生主義就是共產主義」的話,幸好孫中山在演講民生主義時批判了馬克思學說。而孫對馬克思主義的批判,主要是引用美國人威廉氏的理論,他說威廉氏是馬克思的信徒,對馬克思學說有深湛的研究,因見同門紛爭不已,便著書立說,指出馬克思以物質為歷史的重心是不對的,社會問題才是歷史的重心,而社會問題又以生存為重心。孫中山說,民生問題就是生存問題,所以威廉氏的發明「適與吾黨主義若合符節」。
究竟這位威廉氏是何許人?孫中山語焉不詳,到底威廉氏是否如孫所言,是位美國學者,也待考。筆者最近讀了一些關於威廉氏的歷史文獻,終於把威廉氏的身分弄清楚了,深覺有向讀者介紹的必要,以廓清孫中山所留下的懸疑。
- Nov 06 Mon 2006 17:38
2006.11.01 中國時報 漢皇外戚頻爭鬥 後宮地道多 大陸新聞中心/台北報導
大陸考古學家指出,漢代宮城內存在多處地下通道,可能與當時複雜的政治鬥爭有關。
據「新華社」報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慶柱周一在西安舉行的「漢代考古國際學術研討會」中表示,這些漢代地下通道多發現於後宮,有些還設有門房,以控制進出人員。他說,在以前的古代宮殿遺址內從未發現類似的建築。
劉慶柱指出,這可能與當時皇帝把外戚視為一股政治力量,企圖依靠他們來協助自己統治國家有關。西漢時實行二元政治,一元體現為皇帝的政治權力,另一元體現為外戚的政治勢力,即皇后、妃子的家族人。
- Oct 22 Sun 2006 10:40
2006.10.22 中國時報 歷史不會對她太仁慈 英文《蔣夫人傳》問世 傅建中/華府
蔣夫人宋美齡留給後人最大的遺憾是她生前沒有寫本回憶錄,以她一生的顯赫、伴隨蔣介石總統之久,以及與世界風雲人物的交往,她的回憶錄必大有看頭。蔣夫人自己不願動筆或口述,中外人士想為她立傳的大有人在。中文方面,美國會圖書館前中文部主任王冀和蔣夫人為通家之好,在夫人隱居紐約期間,不時以晚輩身分噓寒問暖,一直有意寫蔣夫人傳,惜迄今未能成書,反被林博文的「跨世紀第一夫人宋美齡」著了先鞭。
先前宋氏二書 錯誤詆毀多
至於英文的蔣夫人傳,上世紀四○年代有美國作家項美麗寫的《宋氏三姊妹(The SoongSisters)》,但此書並非以蔣夫人為唯一主角,許多內幕係道聽途說,絕非嚴謹之作,隔了四十多年後(1985),另一美國作家西格瑞夫寫有《宋氏王朝(The Soong Dynasty)》一書,對蔣夫人和宋氏家族極盡詆毀之能事,夫人甚為氣憤,一度要興訟,控告作者,但後來不了了之。不幸的是,《宋氏王朝》在美成為暢銷書,自是對蔣夫人的形象不利。所幸在她去世三年後,終於有一本完整的蔣夫人傳問世,這本五百五十七頁的《蔣夫人傳(MadameChiang Kai-shek)》已經在美國各大書店出售,紅色的封面加上蔣夫人的玉照,極為醒目。
- Oct 05 Thu 2006 00:27
2006.09.29 中國時報 減少中國近代史內容 新版歷史 「是改變不是政變」 林克倫/上海廿八日電
上海二期課改高中歷史教科書據傳因大幅減少中國近現代史內容,加上外國傳媒的渲染,自本月初起,大陸各網站論壇撻伐聲討不斷,甚至稱為是「政變」,《南方週末》雜誌首度專訪教科書主編者蘇智良強調,新版教科書是改變,不是政變。
新版歷史教科書主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蘇智良,首次接受採訪強調,美國《紐約時報》記者九月一日的文章,沒有全面報導上海歷史教科書,帶有歪曲與片面,網上跟帖在誤導下,越來越極端,「我認為是不太負責任的,稍微有點頭腦的人,都不會相信這樣的說法。」
針對《紐時》報導稱「毛澤東被比爾茨;蓋茨替代了」,蘇智良回應指出,毛澤東主要出現在初一和高三課本裡,教材關於比爾蓋茨就提到一處,毛澤東有一百二十多次,「他可能替代毛澤東嗎?」況且,不可能每冊都講毛澤東,說比爾蓋茨代替了毛澤東,「只能說是美國記者才有的敏感。」
- Sep 17 Sun 2006 01:01
康熙十九年北京之會/ 李國濤2006-9-15 大公報
我在二○○五年寫了一篇《康熙五年代州之會》,在《大公園》上發表過。當時正讀《顧亭林詩箋釋》,箋釋者是王冀民,我要說,箋釋得真好。我很感謝王先生,使我讀懂原本弄不清的詩句和史事。我的那篇文章說的是康熙五年顧炎武到山西,正好一批頂級學者也來山西,顧炎武和太原的傅山以及閻若璩會於山西代州。難得的是廣東大詩人屈大均此時由廣東到陝西,見到陝西富平縣的詩人李因篤。李因篤與顧炎武原有交遊,知顧炎武在太原,就偕同屈大均前來拜會。於是有這次難得的聚會。這次學術交流、學者交往,其意義也許尚待發掘。我寫文章是以顧炎武為中心寫的。近來又讀白謙慎著《傅山的世界》(三聯版,二○○五.七),我看到他把這一群人合稱之為:「山西學術圈」,顧、屈、李都是其中的成員,這樣的概念,真要使山西受寵若驚了。不過,其中多數都是南方人,閻若璩是太原人,也生長在南方。所以,這概念似可再斟酌。而且,傅山在學術上是不是有這樣的凝聚力、號召力,也還可以考慮。有這樣一批遺民或有遺民情緒的學者,相聚代州一帶,據說想謀反清大計,但此說也並無實據。我看大約還是顧炎武愛遠遊,愛交友,愛訪古,帶起這樣的聚會。其學術意義不可低估,然而不一定要稱之為「(以傅山為首的)山西學術圈」。
不過在這部著作裡,我看到又一次聚會,是我以前沒有注意到的。這就是康熙十九年(庚申,一六七九)舉辦的「博學鴻儒特科考試」,其目的在於進一步安撫南方知識分子,當然也及於北方的。傅山被徵,也就是被邀請參加。儘管他後來沒有參試,但他到了北京。這個考試是「特科」,日期不定,傅山在一個廟裡一住就是幾個月。在此期間,傅山受到北京文化界高層人物的接待,也因此結交許多新舊友人。這可說是又一次盛會,是傅山居重要地位的盛會。不但有應邀參加「博學鴻儒特科考試」的文人,而且清廷的政府官員也前往看望傅山。我很佩服著者白謙慎的詳細考證,一時與傅山交往的人都舉出來了。此書二百六十四頁註三,就極見著者之勤、之功。這個註,註明當時與傅山會面的人,有閻若璩、陳僖、吳雯、陳維崧、馮溥、葉奕苞等。其中的馮溥是這一科考試的主持人,他倒是先訪問傅山,並賦詩稱頌。在此期間,馮溥過七十大壽,傅山也寫詩畫畫前往祝壽。以前提到過的傅山好友朱彝尊、李因篤、潘耒,都在此科考中了。傅山拒考,也未予深究。傅山與當時詩壇祭酒王漁洋的交往也始於此時,當然,互相知名一定更早。據著者考明,一六八○年,也就是次年,傅山回山西後,還寄一幅畫給王漁洋,畫著竹荷。王漁洋有詩記之。《傅青主徵君寫荷竹見寄奉答兼懷戴楓仲》(戴是傅的至好之友,山西祁縣人,藏書家)一詩是七律,白著未引,我抄下來供讀者看看:「眼中特見篔簹谷,露壓煙啼萬竿竹。下有亭亭菡萏花,大似凌波倦膏沐。煙墨淋漓元氣足,老筆縱橫破邊幅。?游真對兩詩翁,晉祠流水如碧玉。」據我看,詩也一般,應酬之作而已。可能傅山的畫也是如此。我的書是木刻本,不太清晰。這詩的最後一句有註,讓參看另一首詩,這詩就是前幾年的《朱錫鬯(即朱彝尊──筆者)自代州至京奉柬》,其中有「碧玉春流寫晉祠」,王漁洋似早從朱氏口中知道晉祠流水之美。而有趣的是,這時朱彝尊從代州來,大約就是我以前說的康熙五年之會的那一次。他當然會說及此會會上諸友人,也包括顧炎武。同年稍後,王漁洋還有一詩,題為《退谷見朱錫鬯、李武曾、潘次耕(就是潘耒)、蔡竹濤題名,時朱在廣陵李在黔南潘在太原》,王氏在退谷看到以上四位在山石上的題名,(好像現在的「到此一遊」)因而想到他們,而且知道他們現在何處,可見交往甚多。這樣看來,似乎王漁洋同這些人都很熟悉,他們也是傅山的好友。如此說來,傅山的情況,以及山西的情況,王漁洋從他們的口裡會知道的。這次的聚會,詳考怕也難了,我只說它的意義不一般。
http://www.takungpao.com/news/06/09/15/TK-622622.htm
- Sep 17 Sun 2006 00:57
為了在日遇難華工魂歸故里/ 屏岸 2006年9月16日 大公報
八月中旬,正在加拿大溫哥華度假的陳君實,突然接到日本神戶華僑總會名譽會長林同春和旅日華僑中日交流促進會秘書長林伯耀傳真函,並附有天津市政府的邀請信,說天津方面有關「中國殉難勞工紀念館開館祭奠儀式」已準備就緒,希望作為建館的主要贊助人之一的陳君實,八月十八日能去天津參加該項活動。
年逾古稀的陳君實是香港的實業家和慈善家。自幾年前將生意交給兒女們打理之後,每年初夏就和夫人外出旅遊,直到秋涼才返家。他明顯地感到,歲月不饒人,隨著年齡增大,身體對香港濕熱季節,已有些難以適應。不過,他深知這次活動意義之大,旅日僑界和內地有關方面朋友付出的心血之多,決心趕過去參加。
- Aug 11 Fri 2006 19:40
香港首份中文報《遐邇貫珍》/章遷 2006-8-7 大公報
《遐邇貫珍》在內地全文複印出版,實乃香港史愛好者之福音。蓋《遐邇貫珍》所載者,多為香港開埠初之珍貴記錄也。
一八五三年八月一日,香港第一份中文報刊《遐邇貫珍》(英文刊名為Chinese Serial)面世,它由馬禮遜教育學會(The Morrison Education Society)出版,香港中環英華書院印刷,創辦人麥都思(W. H. Medhurst),英國傳教士、漢學家理雅各(J. Legge)曾任主編,歷時兩年零十個月,共出版三十三期,於一八五六年五月一日終刊。
新聞史重要一頁
- Aug 10 Thu 2006 13:25
蟲蛀‧雨淋‧火災 青海大藏經快毀了【2006/08/10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具一千多年歷史的青海「大藏經」,因火災、蟲蛀、地震和漏雨等因素,危在旦夕。
據新華社報導,青海玉樹東倉「大藏經」俗稱「東倉五百部」,在藏區享有盛譽,它的主人是位於唐蕃古道上的東倉家族。
有專家認為,「大藏經」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部東倉「大藏經」不但有佛教教義,還包括了幾乎所有藏族學科的內容,是珍貴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