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興趣的是『家教』。」耶魯大學教授金安平昨天解釋自己的著作方向:「就是中國人最注重的『家學』,也就是情感教育。」
金安平其人,與她剛出版的作品《合肥四姊妹》中文譯本有著高度相似,亦即作者本身,以及作者研究的對象、作品都有深厚家學基礎。「就是父母、家庭親族以及兄弟姊妹的感情,對個人的影響。」
《合肥四姊妹》講述合肥地區名人張樹聲(李鴻章的淮軍大將)四個曾孫女的故事。金安平指出,她先在美結識耶魯大學教授張充和(四姊妹的老么),對張充和在藝術、書法、中國戲曲史、考證校釋的功力相當佩服。
目前分類:轉載-報紙中的中國史 (74)
- Nov 17 Thu 2005 18:44
史景遷之妻 出身中國書香世家 金安平譯作 家學淵源 陳希林/台北報導 2005.11.14 中國時報
- Nov 17 Thu 2005 12:28
200萬年前巫山人 中國最早人類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中」法第三次聯合考古活動最近發現,二百多萬年前三峽「巫山人」已產生了文化,比過去被認為中國最早出現的人類、雲南元謀人還早卅萬年。
新華社報導,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帶領的中法考古隊,最近在重慶巫山廟宇鎮龍骨坡古人類遺址現場發現大量加工後的石器,已有二百多萬年歷史,證明「巫山人」已開始將石器運用在勞動生產中。
領隊黃萬波教授指出,文化是區別「是人還是猿」的重要標準,「巫山人」會使用有人工打擊痕跡的石器,顯見已有了文化,所以「巫山人」是人而不是猿,比雲南元謀人早卅萬年。
- Nov 11 Fri 2005 16:21
評《毛─不為人知的故事》史景遷:一面倒批毛 簡化史實人性 王嘉源摘譯 2005.11.08 中國時報
一九三八年,美國記者史諾(Edgar Snow)深入陝西保安中共根據地親訪毛澤東而寫成的《西行漫記》(Red Star Over China)問世後,一個帶有革命浪漫色彩的早期毛澤東形象於焉形成,並對美國人有關中國的思維造成了深遠影響,而後諸多毛澤東傳記即承襲這一吹捧毛的傳統。
自從一九七六年毛澤東過世,由於證據已充分顯示,「大躍進」運動、其後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二年的大飢荒及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七年的「文化大革命」,接二連三為中國人民帶來了悲劇,這股吹捧晚年毛澤東的風潮才泰半銷聲匿跡。不過,早期毛澤東的遺緒仍未被完成抹殺。
10年研究成書 推翻捧毛傳統
- Nov 08 Tue 2005 09:39
■兩岸家書---百年無愛 師瓊瑜 2005.11.06 中國時報
我無法感動於連戰與胡錦濤握手的剎那,但是他們如果誠實地告訴我們,國民黨殺過多少的共產黨員,在台灣的外省家庭留在大陸的家人被虐殺了四百萬的數字是否正確?或者國共內戰是否真導致了一千一百萬以上的人死亡,也許兩黨面對曾經帶來的生靈塗炭而致歉,我會來的感激一點,畢竟老叔,那是我們的家人,那是多少個家庭無法釋懷的悲傷與難以釐清的謎團,毛澤東與蔣介石在爭奪政治勢力與江山而精精算計時,他們曾經算過天下蒼生將有多少人死於非命,多少破碎一如我們的家庭,要過了幾代才能弭補這樣的傷痕嗎?
未曾謀面的雲南老叔:
關於這封姪女的家書,讓我先從春夏之交的行旅開始說起吧。
- Nov 08 Tue 2005 09:30
■兩岸家書---爺 讀您親編的族譜 張茂桂 2005.11.05 中國時報
爺好!我來給您燒根香,和您說些話。我是您大兒子伯華和媳婦彩仙, 排行老三的兒子,茂桂。我是在台灣楊梅生的,現住在台北汐止,今年五十二。以前小時候在平鎮、宋屋家裡過年的時候,大家必須先給您和奶奶燒香磕頭,才能吃年夜飯。但是後來搬來台北和大哥住,而大哥信了主,這個儀式也就停了。
爸高中沒畢業,因為家鄉鬧土匪,投身行伍,後來進了中央軍校。爺,您一定瞭解,爸因為當兵,所以總有回不了家的理由。媽媽今年八十四了(身體還硬朗),她說爸就是在抗戰勝利後也無法回得家。爸的部隊先從雲南被抽調往越南海防,原來奉命協助法國人接受日本軍的投降,但是因為東北又被蘇聯佔領,三個月後他們又從金蘭灣坐軍艦北上。民國三十五年二月,他們穿著單衣與草鞋登陸秦皇島,在嚴寒中揮軍強出山海關。進入東北後他們和林彪的部隊苦戰了一年八個月,先盛後衰。三十七年十月間,部隊被圍困在營口,成為東北「剿匪」最後倖存的國軍。在斷後血戰與無法想像的混亂中,爸他們又從海路退到上海。
老家,因失去聯繫的骨肉而無所知
- Nov 07 Mon 2005 16:29
降龍伏虎 世俗與神聖的多元意涵 【胡萬川】 【2005/11/02 聯合報】
在中土的世俗佛教中,說起羅漢,恐怕就只有降龍與伏虎是最為人知的二位。「羅漢」當然是佛教文化的概念,但是這兩尊在中土最為人知的羅漢卻不是佛教所本有,也就是說,從印度傳來的眾多羅漢中原來並沒有降龍、伏虎這兩位。降龍、伏虎是印、中文化融合的產物。也就因此談「降龍」、「伏虎」就不一定得串聯著「羅漢」不放。
降龍、伏虎是普見於各地文化傳統用以指稱英雄非凡行為的一個概念。民間故事的類型中特別有一個「屠龍者」(Dragon-slayer)類型,有人說這類型就是最基本的民間故事原型。其意思也就是英雄的「降龍」、「伏虎」。
佛教未傳入以前,中土用以強調英雄勇武的相應說法是斬蛟、除虎。蛟或稱蛟龍,即今所稱鱷魚一類,和虎都是真實存在,為人畏懼的猛獸。所謂的勇士,就是力能斬殺為害人間蛟、虎惡獸的人。斬蛟、除虎長久以來即已成為英雄勇士的標籤,因此就成為通俗小說或民間說書形容英雄的套語:「腳踢北海蛟龍、拳打南山猛虎」。
- Nov 02 Wed 2005 08:48
黃金武士一書引述美專家誓詞 「北京人 藏在日皇宮地下室」 白德華/台北報導 2005.10.28 中國時報
對於各界關注的北京人頭蓋骨(簡稱「北京人」)下落,「我可對『聖經』發誓,這些化石和其他財寶一起被放在(日本)皇宮的地下室。」,這是最新出版的大陸中譯本著作「黃金武士」中引述美方人士的說法。
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北京人」化石不知所蹤後,「究竟北京人在哪裡?」一直就是個謎。一九九八年,包括有「北京人之父」稱譽的中科院院士賈蘭坡在內十四名院士發起「世紀末大尋找」,北京市並已成立「尋找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工作委員會」。
「黃金武士」一書由美國兩名專家歷時十八年調查採訪而成。該書英文版二○○一年首次面世時,書中核心內容曾引起關注,但中譯本是首次揭露日本掠奪中國財寶部分。書中稱,日本當局掠奪亞洲價值幾十億美元的財寶,將其藏匿於菲律賓。戰後,美、日串通一氣,私自吞下這批財寶,並把部分財寶作為進行冷戰的資金。
- Oct 23 Sun 2005 21:36
秦始皇陵墓 無外傳巨大國庫 大陸新聞中心/台北報導 2005.10.23 中國時報
據上海「新聞晨報」報導,日前在西安舉行的「北京故宮與兵馬俑論壇」上,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主席德國人佩賽特向外界透露一個驚人發現:他們在秦始皇陵墓中探測出一個巨大「國庫」,但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保管部主任趙崑否認有此新發現。
報導說,根據德國人佩賽特的描述,「在探測中我們不但看到了秦陵下面土質的基址,同時看到了陵墓裏放置的非常多的硬幣,太讓人感到震驚了!那簡直就是一個國庫。」另外,佩賽特還透露,這次發現改變了以往先發掘後保護的方法,直接採用磁探測的方法先對秦陵進行探測。
- Oct 22 Sat 2005 11:08
秦始皇陵 暗藏地底國庫? 林克倫/台北報導 2005.10.21 中國時報
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主席佩賽特十九日在西安透露,經探測在秦始皇陵地下發現大量古代錢幣,研判應是秦代的「國庫」。
據「新華社」報導,佩賽特在「北京故宮與兵馬俑論壇」上表示,在秦始皇陵的探測過程中不但看到秦陵下面的土質基址,同時看到陵墓內放置非常多的「硬幣」,多到讓人感到震驚,「那簡直就是一個國庫!」
- Oct 16 Sun 2005 12:46
安徽凌家灘遺址 可能是中國最早城市 中央社台北十六日電 【2005/10/16 中央社】
中國大陸考古學家認為,安徽省含山縣的凌家灘古遺址,可能是中國最早的城市。
香港文匯報報導,凌家灘遺址於一九八五年發現,屬新石器時代晚期聚落,至目前已進行了四次考古發掘,發現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祭壇、古井、玉禮器等多種文物。
含山縣文物管理所所長祁述義表示,明年初將對凌家灘遺址進行第五次考古發掘,可望發現更多有價值的城市元素,更有力的證明凌家灘是中國最早的城市。
- Oct 14 Fri 2005 14:17
青海挖出四千年拉麵 蕭羨一/綜合十三日外電報導 2005.10.14 中國時報
根據一碗在現今大陸青海省一古遺址出土的熟麵條,中國人的麵食(條)證實比義大利早了兩千年。
義大利人和阿拉伯人都聲稱自己是麵條的發明人,他們以它為主食至少有兩千年的歷史。然而麵條是義大利人還是中國人的發明,已經爭論好久,如今因為考古學家在中國黃土高原的一項發現,這項爭論現在終於有答案:中國在四千年前就有麵條,比迄今可考的年代還早了兩千年。
發明麵條 還是中國人最早
- Oct 10 Mon 2005 10:01
考古新發現》小麥傳入中原 上溯4000年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2005/10/10 聯合報】
中國大陸植物考古學家趙志軍指出,根據最新考古發現,至少四千年前小麥已從西亞傳入中國的山東,比原先認為的時間更早。
新華社報導,「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表示,最近在山東聊城校場鋪遺址發現四千年前小麥遺跡,按照小麥從西到東的傳播路線推測,小麥進入中原的時間應該更早。此前,考古學家曾在河南洛陽皂角樹遺址發現過約三千六百年前的碳化小麥。
趙志軍指出,「我們還在二里頭、偃師商城、安陽殷墟等五個屬於夏商周時期的遺址,都發現碳化小麥遺跡,說明小麥一進入中原很快便普及開來」。
- Oct 07 Fri 2005 13:42
自成一格大麥地岩畫 似漢字源頭 大陸新聞中心/台北報導 2005.10.06 中國時報
據「新華社」報導,大陸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岩畫研究中心研究員李祥石、束錫紅經多年研究發現,寧夏中衛大麥地出土的岩畫圖畫以及符號,大體呈方圓形,筆鋒鈍圓,與世界上其他古文字之間區別懸殊,不存在繼承關係,從此打破統治學術界已久的中國文字「西來說」。
報導說,漢字「西來說」盛行已久。英國思想家培根就認為漢字是拉丁文衍生而來,此後數百年間西方傳教士從未中斷過對於漢字的研究。一六二五年發現的一塊聶斯托裏教石碑,其上刻有敘利亞與漢字的混合體,這一發現被稱為漢字是由中東傳入的證據,由此推斷中國商代的甲骨文也是在中國以外的地方起源,後來擴散到中國。從此中國文字「西來說」一直統治著學術界,直到一九八九年,漢字起源的絕對年代仍然被認為至少晚於幾種已發現的古文字,如南美索不達米亞複雜刻畫(西元前三三五○年)、蘇美尼亞楔形文字(西元前三二○○年)、埃及象形文字(西元前三○五○年)。而中國的甲骨文字在西元前一二○○年,因此,漢字起源長久以來一直是國際學術界爭議的問題。
距今萬餘年 有活動遺跡
- Oct 06 Thu 2005 09:42
中國文字史大發現!寧夏找到古老圖畫文字 【2005/10/05 中央社】
寧夏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巖畫研究中心近日首次向外界披露,在寧夏中衛大麥地發現的大量獨立巖畫群中,含有中國最古老的圖畫文字,比甲骨文還要早幾千年,這個發現有可能改寫中國的文字史。
新華社今天報導,寧夏衛寧北山地區大麥地巖畫帶有數量驚人的史前巖畫,早期巖畫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兩萬年左右。
中國大陸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巖畫專家對此進行了普查和研究,統計出大麥地有三千一百七十二組、八千四百五十三個巖畫個體圖形,內容包括日月星辰、天地神靈、狩獵放牧和舞蹈祭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