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導,大陸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岩畫研究中心研究員李祥石、束錫紅經多年研究發現,寧夏中衛大麥地出土的岩畫圖畫以及符號,大體呈方圓形,筆鋒鈍圓,與世界上其他古文字之間區別懸殊,不存在繼承關係,從此打破統治學術界已久的中國文字「西來說」。

報導說,漢字「西來說」盛行已久。英國思想家培根就認為漢字是拉丁文衍生而來,此後數百年間西方傳教士從未中斷過對於漢字的研究。一六二五年發現的一塊聶斯托裏教石碑,其上刻有敘利亞與漢字的混合體,這一發現被稱為漢字是由中東傳入的證據,由此推斷中國商代的甲骨文也是在中國以外的地方起源,後來擴散到中國。從此中國文字「西來說」一直統治著學術界,直到一九八九年,漢字起源的絕對年代仍然被認為至少晚於幾種已發現的古文字,如南美索不達米亞複雜刻畫(西元前三三五○年)、蘇美尼亞楔形文字(西元前三二○○年)、埃及象形文字(西元前三○五○年)。而中國的甲骨文字在西元前一二○○年,因此,漢字起源長久以來一直是國際學術界爭議的問題。

距今萬餘年 有活動遺跡

報導說,中國文字的產生、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甲骨文是中國最古老最成熟的文字,但甲骨文的產生不是憑空而來的,也有一個繼承發展的過程。根據考證,中國在夏代就已經有了文字。考古工作者在江蘇高郵市龍虯莊發現的一塊龍山文化晚期的陶片,上面刻有兩排豎行文字,右行字體大,似魚、獸象形字,左側字體小,與甲骨文相似,從出土的龍山文化晚期陶片上就可以看到,至少在夏以及夏以前,在黃河流域就已經有了規範的文字。大麥地岩畫區及其毗鄰地區,還遺存有石器時代的石器、陶片。這說明,原始社會時期的大麥地,是古代人類居住、活動的聚集地區,是他們舉行祭祀儀式的朝拜聖地。

用麗石黃衣測得大麥地岩畫早期文字符號至少在西元前一萬一千兩百四十年至西元前八八六四年,大麥地岩畫圖畫文字極有可能是漢字的源頭活水之一。





2005.10.06  中國時報

文字或符號 仍需史料證實

陳希林/台北報導


據新華社報導,大陸寧夏發見距今萬餘年前的岩畫符號,有些已具有基本的文字要素,可能改寫中國文字歷史。國內學者則指出,要待更多研究資料出現後才能定論。

以古文字學為專長領域的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副研究員李宗焜說,甲骨文當然不是中國大陸最早的語文,這點學界已有定論。近年來在山東、西安等地發見的丁公陶文、半坡的陶符等,都具有語文的特徵。其中丁公陶文更像句子。

問題是在今人的眼中,這些符號已經失去了文字的功能。李宗焜說,文字基本的功能是記錄語言,使用者看了這些符號之後產生共同的認知,如此才能起到「文字」的功用。

他舉例,岩壁上一隻鹿的圖案,今人看起來可能指的是「鹿」這種東西,可能指的是「一隻鹿」這個數量,也可能純粹就是一幅畫。

李宗焜在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他說中國大陸各地都有岩畫的發見,多年來也陸續有考古史料出土,證明甲骨文並非中國最早的文字。

他指出,文字表達的是大家共同理解的意義,今日對於西安半波陶符等符號究竟能不能稱為「文字」,學界仍在爭辯中。因此萬餘年前人類表意的符號,與現時漢字之間的牽連,依然需要更多史料來加以證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