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凱米颱風遠颺,雲林沿海區逃過水患,讓長期飽受淹水之苦的口湖鄉民,大大鬆了一口氣。鄉代李文慶苦笑:「田宅微損,算是僥倖,塭池猶在,親像『撿』到!」
雲林縣口湖、四湖、台西等鄉,近年來逢雨必淹,「車子能不沒頂、人走得出屋外」竟成了居民最大奢望。前年敏督利颱風水深及腰、去年六一二水災淹過鼻腔,更要命的是,這洪澇一泡,往往就是一個禮拜!
水患,似乎是此區塊居民無從逃避的宿命,口湖鄉獨特的祭儀「牽水(車藏)」,則是見證著一段鮮有人知、先民搏海的慘烈故事。
清道光廿五年(一八四五)農曆六月初七深夜,雲林縣外海水域突掀巨浪,兩層樓高的暴濤如海嘯般,衝著低平的海岸長驅直入,席捲田園聚落。卅六歲的金湖舊港青年陳的,心繫母親安危,戴笠穿簑由工作地匆匆趕回,發現全庄已遭海噬。
陳的搏惡浪 與八童共生死
陳悲戚,夜雨中忽聞群童哀泣,仔細看,見大批孩童緊攀一木櫃,在黑暗水域中載浮載沉、即將滅頂,他鼓起勇氣縱身一躍,要為村子留下最後的血脈。孰知浪大水惡,人多難兼顧,陳的靈機一動,解腰帶、頭布當背巾,拉一個綁一個,搏戰惡浪……
六月十二日水退,雲林沿海區儼如煉獄,沙灘死屍密布,達兩千三百多具,而身高逾六台尺(一八二公分)的陳的被找到時,八童還緊繫身上,救難人員群泣:「好一個陳英雄,捨身魂魄歸樂園!」
這一場台灣史上最嚴重的水難事件,在台灣府事呈朝廷奏摺上明確記載:「台嘉兩邑海口,淹斃人民三千餘口……」不過按倖存者口述統計,含失蹤者應在七千人之譜,災後爆瘟疫,再添三千枉死魂!
由於虎尾溪口到北港溪口之間的金湖舊港、竹達寮等九大聚落幾已全數遭海神吞噬,突遭驟變的災戶無力辦喪事,台南府率兵收屍,挖萬人塚集體埋葬,分立現今之口湖鄉蚶仔寮、青蚶,以及四湖鄉廣溝厝、三姓寮共四處。
清宣宗下詔 修塚萬善同歸
災後三個月,清宣宗下詔諭,派閩浙總督劉韻珂賑災安民,萬人塚坵墳敕名「萬善同歸」。六年後,罹難者遺族募款建草廟以利祭祀,咸豐八年(一八五八),民眾感念陳的義行,為他打造「九頭十八手」神像膜拜,尊稱「大萬人」,成了地區城隍「萬善爺」主神。
水難滿周年,遺族為罹難親人作忌,看看左鄰右舍,家家戶戶哭泣。災後遷村資源匱乏,災民協調集體辦理忌事,以細竹篾編製約等肩高的圓柱形框架,糊灰白紙、插三角旗、貼神鬼紙像,並書寫亡者姓名,作為引魂超度媒介。
他們把這些稱為「水(車藏)」的祭器搬回水難事發地點,成排、成陣、成千的集中陳列,透過道士作法,村民們邊哀嚎、邊哭泣,勉力地旋轉牽繞著水(車藏)、罹難親人名字聲聲喚,引他們回來接受超度。
千人同日作忌 悲情已淡
幾千人同日作忌,堪稱全庄的「悽慘忌」;同樣叫「萬善同歸」,不過與一般的「有應公」或水魂超度不同,他們祭拜的對象明確,是自己的親人。
牽水(車藏)悽慘忌,在口湖鄉已持續辦理一百六十一年,隨著悲情的逐年沖淡,陰性的招魂祭拜轉化成陽性的敬神慶典、萬善爺廟宇裝設廟門、祭鬼銀箔改成敬神的金紙,連水(車藏)的色彩也趨於豔麗多元;而居民在情緒上,從沉重的死難追思,變成陳英雄登仙的賀誕,家家戶戶大宴賓客。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1+112006080600028,00.html
2006.08.06 中國時報 災後移墾潮 牽動聚落生態 沈揮勝
牽水(車藏)的場面特異而浩大,常有人提問:「本島擁有如此獨特珍貴的文化資產,怎大家統統不知道?」
外界的疑問,是口湖鄉民心中的痛。鄉長吳慕禹解釋,是資訊觀念出現盲點。幾家有影響力的媒體,區域畫分多以濁水溪為界,新聞跨不出雲、嘉兩縣,不知道者永遠不知道。
「每年重覆的講同一則故事給同一個對象聽,這叫鸚鵡,不叫新聞!」文史工作者李春景認為:「把故事說給沒聽過的人,那才真有吸引力!」
牽水(車藏)雖長期被關在「地區拜拜」的小框架內,不過它的歷史根源,以及繁縟而完整的祭祀科儀,卻備受學術界重視,尤其前年南洋大海嘯,去年雲嘉南沿海區又陸續發生六一二、海棠及龍王颱風大淹水,不少人忙著探討,水患與這些區域的歷史因果與宿命。
其中最早投入調查的是當地文史者曾人口,六十三年即針對近百名清代出生的耆老進行訪談,其中曾吳吉、林太夫人、曾張等百齡人瑞,出生距今一百卅年,與水難發生時間貼近,較具可信度。
訪耆老口述 三浪過厝頂
曾人口依據老人家口述,還原早期新、舊金湖環境概況:
麥寮、台西、四湖、口湖和水林一帶,原本是砂洲之地,汕頂、潟湖南北綿延卅里,因形如象鼻,區塊統稱「象鼻湖」,北端良港「上湖」即台西五條港,南端為笨港(北港)的外港「下湖」,即金湖舊港。
下湖控扼笨港出入口,大陸船商往來,商行聚集,街區立戶一千五。港口南、北兩側距海岸線兩公里以內有水井、台子挖、舊新港、青蚶、萡仔寮、蝦子寮、竹達寮、牛屎港等聚落,居民多討海、養殖或墾作。
災難前夕暴雨,六月初七向晚狂風大作,先是北端的四湖鄉深夜海漲,「一浪到膝蓋,二浪到胸口,三浪過厝頂!」竹達寮、萡子寮被吞噬;下半夜(初八凌晨),口湖鄉沿海聚落續淪陷。
「下崙以北初七作忌,下崙以南晚了一日,是村落滅頂時程不同的緣故!」現年七十一歲、從水難發生傳襲到他只算四代的呂淵源,針對曾人口的調查補充說明。
他指著省道旁的金湖聚落說:「這庄內人口約兩千、六百戶,其中近五百戶,六月初八必須作忌。」「他們幾乎全是罹難者的後代!每一個家庭,都有一段屬於自己的故事。」呂淵源認為探討事件脈絡,宜由金湖切入。
呂淵源的曾祖呂信當時還有孩提,災後成了孤兒,隨著倖存者集體搬遷到受災較輕的下崙庄西南隅。不過新外來人口與原庄民立足觀念有異,墾殖紛爭不斷,終至發生械鬥,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再遷港東、港西建庄,仍以受難祖居聚落為名,即今之「金湖」。
和呂淵源情況類似,五十歲的林啟源也是第四代,含侄孫輩才第六代。其先祖死傷狼籍、族譜佚失,人丁單薄,傳承緩慢。追溯得,是災後餘生的曾祖父林旺度。林旺度單傳,子林朝娶許氏,輾轉落腳新金湖,討海、開塭、墾殖,百年來雖歷盡無數水患,但也繁衍出九個家庭,分散各行各業,生活漸趨穩定。
移墾生紛爭 命運大不同
呂、林兩家族的遭遇算是多數金湖遺族縮影,而災後已傳了十一代的萬善爺廟主委曾健次族系卻是異數,他們有著最幸運、最傳奇的故事。
曾氏公祖曾朝良原即人丁旺盛,災難發生時兄弟妯娌扶老攜幼搏巨浪,小孩多難兼顧,眼見老弱逐一落水,舉族嘶喊、尖叫、無助,在最危難的時候,激流漂來一口大型魚桶。
曾朝良的兒子曾庚南忙著安頓婦孺,順手將第三代的曾碧興等七、八名孩童、嬰兒擺在浮桶上,豈知一陣大浪,人、桶失散。
曾家人三天後由官兵協助下在舊港邊約一公里的蚶仔寮高灘重聚,成人無恙,但新生代全然不見,面對著滿灘的浮屍,茫然不知未來,家族傳承,似已失去希望。
「不過奇蹟出現!」曾健次和堂兄弟曾文將訴說祖先奇遇:「木桶倒覆在林投林隙,海漲充浮船,水退變雨傘!免掉孩子們淋雨三天的失溫風險!」
他們和其他金湖舊港災民一樣,先是搬到下崙一帶安頓,卅年後再遷住金湖現址,一邊討海捕魚,一方面開荒墾拓,扛著扁擔和鋤頭,踩著比人高的密生蘆葦,一鋤、一擔、一肩地挖出塭池。
討海人轉業 賺錢捐大廟
回到村落,發現港區死傷慘重,原來掀浪之前,港灣突然沒理由地潮退,海床魚蝦亂跳,庄內婦女哪有不心動?踩入港中拾撿,兩米高的垂直巨浪捲來,損失了卅多條人命。
這一次疑似海嘯再度重創金湖遺族百年重建的基業,但也為聚落產業開拓出另一條路。
原來同時間外海另有一艘筏子翻覆,陳天配、陳天、陳居住三兄弟,與鄰人孫阿喜四人迷海搏浪,正當饑渴難耐,海面浮來一顆白柚,眾人剝食,孫阿喜卻已孱弱得無法下嚥。
「為免拖累陳天配等人,孫阿喜捨己要求三人自行逃命。」曾文將說得動容:「三兄弟撿回性命,與另一手足陳媽鉗感於討海人生命無常,決定轉業。」隨即齊赴嘉義從事木皮、角材營運,幾年後與同是出身金湖庄的孫海、林水杉、紀漢仁等,合力打造出台灣林業王國。
「很少人知道陳天配兄弟和孫海,都是金湖大水難的遺族後代。也許冥冥中已有定數,萬善爺保下他們的性命,沒想到幾年後,就是靠他們完成建大廟。」曾健次回首望一望「九頭十八手」神像,眼神中流露出的,是無限地虔敬。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1+112006080600029,00.html
2006.08.06 中國時報 颱風引發暴潮 一度誤為海嘯 沈揮勝
印尼爪哇島七月十七日發生大海嘯,讓之前半個月剛牽完水(車藏)的「金湖遺族」,再度聯想起道光廿五年那場「瞬間災難」。地區耆老盛傳,「六七海漲」實為海嘯,惟歷史考究講求證據,學術及文史界長期探討,調閱清宮奏摺史料交叉印證,結論是颱風豪雨引發之暴潮(Storm Surge),而非瞬間外力作用所造成的海嘯(Tsunami)。
學界人士整理軍機處等檔案時另發現,大清治國的二一二年期間,台灣的水災紀錄至少一六二次,其中隸屬諸羅縣的雲嘉地區多達五十四次,易言之,該區平均不到四年就一次嚴重水患,鑑往戒今,全島沿海區地陷及水患防治益顯急迫。
包括台北鯪鯉田野工作室王志文、台南「水(車藏)情」文化工作室李春景等多名文史工作者,針對金湖遺族「海嘯」傳聞,從地理、氣象等多面向探討,發現一八四五年水難發生前後,各縣誌並無火山爆發、地震等海嘯相關隻字。
倒是軍機處、清宣宗實錄對「六七水災」有翔實描述。證諸閩浙總督劉韻珂奏本、台灣道熊一本「台灣猝被風災情形摺」,顯示災難當時,正巧颱風來襲。檔案中敘述,災前狂風大作,蚶仔寮等共九庄瞬間淹沒,現象面為典型的颱風引發海水倒灌。
與75年韋恩颱風如出一轍
研究者另依據地形、颱風造成的低氣壓、溪流排洪、外圍沙洲、潟湖、潮汐等相關因素交叉印證,推演出當時情況,與七十五年的韋恩颱風登陸型態如出一轍。所不同者,清代當地尚無海堤,暴潮沿著低平的海岸線直侵內陸,更見毀滅性。
海嘯與暴潮之區分,前者為瞬間外力作用(地震)所造成之「能保存能量的自由振動長波」,暴潮則是為氣壓下降與風所造成之海面切變力之長期強制水面波動現象,作用力一裡一表,兩者有別。
雲林蚶仔寮、金湖一帶潟湖多,牛挑灣溪、北港溪等四大渠等洪峰齊下,在此海域匯聚後與颱風低氣壓導致高漲的東行海潮迎面激盪,暴潮釀災自是難免。
雲嘉在清代四年一水患,光復後似有趨緩跡象,實則為造堤假象,不過人力終究擋不住自然法則,從九十年納利颱風迄今幾乎是每雨必淹,似乎在預告另一場自然大反撲的警訊,或是正在醞釀另一種型式的牽水(車藏)!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1+112006080600030,00.html
2006.08.06 中國時報 牽水(車藏) 救水魂 沈揮勝
水(車藏)是由竹箴編紮成的兩個圓圈桶狀物,上下中空,高約四至五尺,糊上花紙而成為祭器。
牽水 也稱為「打水(車藏)」,傳統的牽法是用手打轉使水(車藏)旋轉,象徵水魂已由水底浮昇,被拯救出來。早年的水(車藏)都由各家各戶自行糊製,並在水(車藏)上書寫亡者姓名,如今改委專人製作,並書自家姓名,以示叩謝。
每逢農曆六月初八午後,雲林金湖港地區便開始沸騰起來,一連串的起(水(車藏))、牽(水(車藏))、倒(水(車藏))和燒(水(車藏)),是牽水(車藏)祭典的活動高潮。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1+112006080600031,00.html
- Aug 06 Sun 2006 15:21
2006.08.06 中國時報 鬥惡水爭生存 牽水(車藏)祭先民 沈揮勝/調查採訪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