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農委會即將推出「新農業運動──漂鳥營」http://straybirds.coa.gov.tw,從八月起至今年底,分七個營隊展開六梯次農事教學體驗,如花卉生產、組合盆栽、水產養殖、酪農作業、採茶釀酒-------等等。

這消息首先吸引我注意的是「漂鳥」二字。

十九世紀末,一場「漂鳥運動」掀起德國青少年文化革命,鼓動年輕世代學習候鳥精神,在自然中漫遊,經歷生活磨練、體驗生命真諦。台灣知名的登山界前輩楊南郡認為,二十世紀初,德國雖經二次大戰慘敗,卻能很快地重新站起來,可謂拜「漂鳥精神」淬勵的民族志氣、體魄所致。

楊南郡說:「一等國家、一等國民不是一蹴可及的。------太多的服務業強調空手去露營,強調包辦食宿交通,使得難得的戶外活動也變得如在家一樣方便而單調。即使隨父母到國外旅行,也只不過是吃喝玩樂、逛百貨公司-----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要叫他臨危負重,要叫他有膽識有魄力、堅忍不拔,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事實上在危難時,他可能連應變照顧自己的能力都缺乏。-----要推動漂鳥精神,讓年輕人背起背包走入大自然,讓他們在自然環境擷取更多的生活智慧,包括警覺、判斷、勇氣、耐力……等等優良性格的鑄成,不只對孩子的成長有莫大的助益,更是國家民族之福。」

因此,農委會這次辦農事觀摩體驗營以「漂鳥」為名,想當然耳多了一番「回歸精神」,令人備感清新歡喜。然而,再進一步了解其報名資格是「18-35歲青年朋友」,計畫推動目標為「期望讓農業及農村成為都市青年這群漂鳥們的駐足點及最後歸宿,積極改善我國農業人力老化、勞力不足之問題。」則卻有些矛盾的心情。

當年農民擁有從農村出走的自由,如今想回歸,卻沒有一樣的自由。

顯然這營隊召喚的對象是「有志從農」的人,並不是辦辦知性休閒娛樂的「農業遊學營」而已。既然如此,「18-35」的年齡門檻似值得商榷。台灣不少有機精耕小農是三十五歲以後才放下原有事業、志願轉投農業有成的,這樣的人對農業生活的信心,也許反倒高於只是急於求職謀生的年輕人。

從前人們常說「解甲歸田」,或說仕途不如意則「返鄉耕讀」,好像農業是人最起碼也最原本的一條生路,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現代人多已喪失了這條退路。工商潮流劇烈衝擊農村,撕開一道大量流失農民的裂口,而今田園荒蕪,長年在外討生活的遊子卻有家歸不得,而有心嘗試務農的非農村子弟往往也不得其門而入。現代生活已與土地脫節,不說一般人「拿不起鋤頭」,即便是農校畢業生也不一定有本事下田,更何況許多農校紛紛升格改制為科技大學、一般大學,栽培出來的也只是「農業理論家」,並非「專業農夫」,社會其實沒有提供適當管道給想要按部就班、真正取得農事一技之長的人。難怪早在三十年前,日本人就把「重農歸鄉」當社會運動來做,例如至今仍堅持不輟的民間團體「歸農志塾」。近年台灣民間興起的、主力來自文化界的「穀東運動」,也可視為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的「自力救濟」。

當年大批「不情願」的「世襲農民」擁有從農村出走的自由,如今想回歸,卻沒有一樣的自由,因為,許多與天地相處、靠天地吃飯的智慧與技藝,已悄然流失殆盡。從這個角度來看,「漂鳥營」確實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學習機會,只是,農事教學畢竟無法靠短期體驗課程,必須長期從實做中進步。所以,農委會投入那麼多資源舉辦漂鳥營,如果只是企劃、包裝妥善的一場活動,那真是太可惜了,若能進一步媒合可以提供工作的農場和願意投入長期實作的有志者,或者鼓勵各地方政府、農會整合農地與農技資源,主動且有計劃地招募務農人才,應該會更理想。

農業不應被當作一種產業,而是一種生活文化,也是一種生命態度。

十五年前就有日本農村執行爭取「城市移民」的政策,他們提供住宅及農事工作,嘗試藉此處理失業及農村人口老化、生產力凋零的問題。呼籲台灣政府也能著眼長遠,認真正視農村生機,用心、持續地輔導一群「志願農民」回歸農村,相信這樣一群新農民與過去「不一定志願」的舊農民所發展出來的農業,必有一些不同值得國人期待。

據知漂鳥營反應熱烈,這是因為人們漸漸厭倦都市嗎?還是,大家看到了農業的「新興商機」?從事有機水稻栽培的賴青松曾說過一句頗令人玩味的話:「要救台灣農業,首先就是放下想靠農業賺錢的觀念。」因為時下「賺錢的農業」,大多不因農業本身,而是因為「農工業」或「農商業」。農工業簡單來說是單一作物大面積機械種植,講求以最低成本快速獲取最高報酬;農商業則是以農業為招牌、裝飾的種種休閒服務業,及農產品的特殊行銷或加工生意。這兩者對農業最樸素的本質──永續善用土地以生養萬物,其實利益相當有限,甚至可能反倒更殘酷壓榨台灣農地最後一絲氣力,提前終結台灣農業的命脈。

作家黃春明也曾呼籲:「農業不應被當作一種產業來對待!」農業其實是一種生活文化,也是一種生命態度,當台灣荒廢或變更用途的農地越來越多,農民也越來越凋零,即使市場充塞各色便宜的舶來蔬果進口米,我們也不過只是在世界農產品市場上隨波逐流、任人宰制的無奈的消費者,如何能有真正的富足、安心?相反的,只要台灣的農田還生氣勃勃地活著,無論時局怎麼變化,我們至少都還有一條盡力自給自足的生路可以回歸。

對於農委會的「新農業運動」,相信許多關心農業的朋友都有更深的期許,希望它不會僅止於「農產業運動」,更是決心本著「漂鳥精神」,從根救起、回頭老老實實復育農田生機的「農土地運動」。

引用:http://editorland.chinatimes.com/summer/archive/2006/07/13/2028.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