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吳介民(本文於2006.03.02以〈誰在獵殺中華〉,刊登於中國時報論壇版。由於報紙篇幅所限,只刊登出刪節版。以下為完整全文。)

每年的二月底,許多專攻中國研究的師生,都在趕一個獎助學金申請案的期限,準備到大陸地區從事田野調查。寒假期間跟學生討論計畫書,一切就緒中。但是寒假過後,回到學校,卻靜悄悄的,申請案不用遞出了,研究生的心血白費了,指導老師們也不必忙著寫推薦信了。

原來,陸委會所屬的中華發展基金預算,在立法院審查時全數被刪除(所幸該基金每年還有孳息可供局部運作)。陸委會發佈新聞稿表示歉意和遺憾。接著宣佈「研究生赴大陸研究」以及「學者專家赴大陸講學」兩項補助案停止受理。

立法院砍掉中華基金預算,是不是在告訴學界師生,中國研究不碰為宜?少赴大陸從事田野調查為妙?

這個事件毫無新聞賣點,只在報尾巴聊備一格。但是如果從台灣發展中國研究的觀點來看,長期的負面效應絕不可小覤。正因為這件事沒有得到媒體和公眾的關注,而格外顯得嚴重。眾所周知,中華發展基金是陸委會的白手套,在兩岸政治僵局中,仍可以「民間」的默契,做實質文化學術交流。該基金自從1994年營運以來,補助範圍甚廣,連台商在中國設立的子弟學校也受惠。每年補助「民間交流案」兩百多件;中方師生,每年透過該基金來台者,也有七、八百人。

在獎助研究生赴大陸研究方面,根據陸委會的資料,過去五個年度,平均每年補助約四十五個計畫。以每個計畫平均九萬元計算,總共約四百萬元。這筆經費與政府各部門(包括立法院)龐大開銷與浪費相比,簡直就是雞肋一根。可是對於資源貧乏的研究生而言,要遠赴對岸移地研究,這是非常珍貴的一筆可爭取經費。這表示,四十五個碩士生的田野計畫將遭遇困難。而其負面的示警作用,恐怕更影響深遠。

台灣的中國研究,才剛從冷戰的陰影下攀爬出來,展露正常化的生機。近年來,中國學界師生努力不懈,在台商研究、中國地方發展模式、政企關係等議題上開始累積成果,並逐漸在國際學圈獲得重視,使得台灣有機會在全球的中國研究社群中扮演一個關鍵角色。這些學術成果也有深刻的政策意涵,能夠為國家社會提供一個客觀的中國大陸圖像。

但是,這個良性發展卻遭到政治干擾打壓,難怪陸委會的新聞稿要致上「最深的歉意」。陸委會希望其難處能被「體諒」。但是,陸委會仍須向公眾解釋:為何中華基金會的補助項目中,要先刪除赴大陸研究和講學等項目,卻仍保留其他項目。決策的考量是什麼?有無轉圜的餘地?行政院有無可能動用預備金來補救?

本年度政府預算審查,乃如報紙標題所言「殺紅眼」,在朝野政黨互不信任的惡鬥中,國親聯手大砍預算。獵殺陸委會預算的戲碼,始於去年下半年朝野關於陳雲林以及貓熊來台的爭執。始作俑者,是李慶華委員,以「通案」方式提案刪除全部業務費用。去年十一月十六日,預算案表決時,藍綠排排站,國親黨團憑藉人數優勢,結果可想而知。

但故事不止於此。今年元月十二日,中華發展基金預算,在院會經過兩輪表決而被刪除。提案者是台聯黨的何敏豪委員和國民黨的潘維剛、李全教委員。兩個敵對黨團聯袂出手,令人訝異。表面理由頗堂皇:「中華發展基金之業務內容與陸委會公務預算支出內容完全重疊,實無必要再由國庫撥款挹注,應予全數刪除。同時檢討『中華發展基金』存在之必要性。」

真正原因呢?國親順著反民進黨的邏輯砍中華基金預算並不奇怪。看表決記錄,連雷倩、賴士葆等形象立委,都臣服於黨派惡鬥邏輯。台聯黨團的賴幸媛委員,也是兩輪都投贊成票。不知道她們在按鈴之前,有無思考過可能後果?

那麼,身為民進黨盟友的台聯,是基於什麼理由刪預算?是反綠嗎?還是嫌民進黨不夠綠?從後果來看,預算沒了,阻斷了一部份兩岸教科文交流的管道,是符合其意識形態的。但是從國親的角度來看,這個後果不是違逆了他們力促的三通主張?難道他們希望兩岸的文化學術交流中止?

在藍綠惡鬥中,國親盡情演出沒有原則的反對角色。「反綠」竟然可以違背自己宣稱的價值主張。

在統獨迷霧中,「愛台」教條化已不足為奇,奇的是,在這回獵殺中華基金的行動中,台聯竟也補上一刀,成了國親的親密戰友、「反綠」的助手。

哪一天,深藍加深綠,會不會聯手刪除國科會補助學界與中國研究交流的預算?會不會要求「檢討各大學大陸研究所、中國研究機構存在之必要性?」

「愛台」有很多種。「反綠」方法也多得很。我們看到的是最墮落、自私、沒有核心價值的把戲。我們受夠了!

台灣的學界,為了中國研究的生機,是不是應該發起一個「還我『中華』運動」?

http://www.esouth.org/?q=node/94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guHistoryAlumni 的頭像
    FguHistoryAlumni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系友會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