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丁文玲(本報記者)新加坡出版商大眾集團日前主辦了首屆「海外華文書市」,展出新、馬、港、澳、中、台6個華文地區的出版品,

書展會場上商機無限,新加坡的華人讀者,也在會場向台灣來的記者道出他們閱讀中文書的想法…

口味 與中港台同步

管窺書展裡華人讀者的閱讀口味,和中台港澳其實差不多。還在唸研究所的劉巧嫣說:「新加坡因為是僑鄉,經商、風水、養生…這些實用的書,特別感興趣。」她並說,現在出版品越來越多,她的很多同學對台灣流行、消費、影視、工藝…等出版品很感興趣,有的人甚至可說瞭若指掌。觀察書展會場,她所言應不差,譬如雷久南的養生書就很受年長讀者的歡迎;女性上班族則特愛時尚、美容與愛情類書籍,出手還頗為慷慨,一買就是好幾本;一位從事貿易的黃先生在擺滿財經書的台灣攤位前讀得津津有味,他說:「台灣的商業書很吸引人。」帶著3個孩子來逛書展的曹太太,則快速地挑了幾本手工藝的工具書。不過,也有像劉巧嫣這樣特別的讀者,對台灣出版人文社會類書籍傾心,覺得台灣出版社「竟然可以挖掘出那麼多有趣的題材!」她甚至認為,只要品質好,內容有吸引力,「繁簡字都不是問題」。台灣繁體書的商機在哪裡,似乎從這些讀者的口味中捉摸得出來。

讀中文,又愛又怕

新加坡是東南亞數百年來華裔的聚集之地,華人比例高達80%。70年代起,新加坡政府全面推行英文教育,以吸引西方投資,致使八成華人能講流利的華語、卻無法使用華文閱讀和書寫。近年來中國熱興起,全世界都在瘋華語,新加坡政府也開始轉向提倡華文,華文書似乎漸漸在新加坡盛行起來。

從疏離到意欲親近,新加坡華人對華文可說是:上一代愛、下一代怕,因此「海外華文書市」會場上,超過60歲的老讀者特別多。一位老伯伯告訴記者,在新加坡,40歲以上、接受過完整的華文教育的人,才會獨鍾華文書。在書展打工的高中、大學生應證了這個說法,他們說,新加坡年輕人習慣讀英文書,一位高中生說起讀華文的經驗:「勉強看得懂啦!不過還是比較習慣英文!」

如果問他們對哪些華文書印象深刻?20歲的曹健輝搔搔頭說:「以前媽媽要我看一本打坐的書,希望我修身養性,其他的就不記得了。」17歲的雙胞胎姊妹李庭明、李庭輝也想不起任何華文書的書名──即使她們的母親是老師,家裡的書櫃擺著不少華文書。一位新加坡出版商也說,他讀小學的女兒告訴她,華文書太難,比日文書還要難,讓他好笑又無奈。

「繁」華褪去……

除了華文教育的斷層,中國台灣各自使用的繁簡體中文,也是新加坡華人面臨的另一項挑戰。一位祖母級讀者說,新加坡推行英文化之前,華人和香港、馬來西亞相同,是讀繁體書的,70年代以後,新加坡的華文教育改授簡體字,但因為大陸書品質不佳,因此,許多人仍是讀港台的繁體書。不過,大陸經濟起飛後,繁簡的消長來得很快,新加坡教育部長曾士生就說,新加坡會持續提升國民的華文能力,但政策上是朝著簡體字趨近。

這麼說,是否意味繁體書的空間全無?似乎也未必。帶著母親、妻兒全家一起逛書展的陳先生表示,他雖然不太熟悉繁體字,「不過,如果是跟三國演義有關的書,即使是繁體字我也會讀。」中國文化在這裡是影響,但也可能是商機。

一位年長的讀者說,受過繁體字教育的人改讀簡體書,不會遭遇太多障礙,反之就麻煩了。這說法固然如實,但唸幼稚園的楊敬仁,識字尚不多,在會場上,他拿著圖畫書專注地閱讀,他說:「繁體簡體看起來都很像。」圖像似乎也是打破繁簡字隔閡的利器。在新加坡經營25家華文書店的大眾集團主席周曾鍔分析,新加坡學齡前的小孩,和他們的兄姐、父母不一樣,他們出生在鼓勵使用華文的年代,華文閱讀資源較為充足,日後閱讀華文書的潛力十分驚人。

馬來西亞 逐漸「簡」化

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國界相鄰,華文閱讀的口味也頗類似。城邦出版集團馬新分公司總經理周金明說,馬來西亞因為仍保存華文教育體系,華文素養較高,因此,對純文學或文化性的題材,具有較高的興趣。新加坡的書價高,不過書種較多,反觀馬來西亞國土大而分散,書店總數雖多,華文書卻不如新加坡齊全,流通也比較慢,這是馬國華人喜歡到新加坡買書的原因。

馬來西亞接受簡體的速度似乎也不及新加坡,新加坡最重要的華文報紙《聯合早報》,標題與內文都已改為簡體,馬來西亞的華文報紙《星洲日報》,只有標題是簡體,顯見馬國華人還習慣閱讀繁體。但熟悉馬華市場的出版商與媒體都認為,馬來西亞與香港一樣,正在加快簡體化的腳步,台灣出版者實應即早因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guHistoryAlumni 的頭像
    FguHistoryAlumni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系友會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