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十八年,一共有五本中國哲學的辭書問世,它們分別是:(1)韋政通著,《中國哲學辭典》,台北:大林出版社,1977,32 開本,819 頁;(2)韋政通編,《中國哲學辭典大全》,台北:水牛出版社,1983,32 開本,905 頁;(3)《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7,16 開本,1372 頁;(4)馮契主編,《哲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16 開本,2085 頁;(5)方克立編,《中國哲學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16 開本,802 頁。

  有了這五本辭書的出現,對於中國哲學的研究及教學,都是好消息。現在也該是對這五本書作一比較評估的時候了,筆者不自量力,在這FA47作一初步嘗試。

  首先,筆者認為一部辭書的基本任務是要介紹及敘述一些基本知識,因此貴乎資料豐富,縱的歷史發展和橫的問題分析都要兼顧,釋文不一定要有洞識創見,把學術討論提升到新境界;只要論述態度不偏不倚,破除門戶之見,平鋪直敘也就可以。

  因此,筆者認為一部好的辭書,要能滿足以下三個最起碼的要求。第一、提供正確可靠基本知識。辭書主要是為一般見識的人(而不是專家)準備的,為那些對這門學科所知不多的人解答疑難,提供資訊,成為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第二、提供研究線索。對有進一步求知欲的人,辭書要成通向學術研究的橋樑或階梯。因此,一方面,辭書要有一個詳盡的前後參照(cross reference)系統,在每一個條文中都要把其他相關條目標示出來,使讀者視野放大,觸類旁通。另一方面,在每一個條文結束時也要提供一個基本參考書目,列出研究這個問題的入門書及最具代表性的著述。第三、翻查容易。辭書並不是為逐頁連續閱讀而設,而是為初學者或門外漢在有需要時查閱翻檢,所以一定要容易運用。(用電腦的術語,一定要 user-friendly 在使用時處處得到簡易明捷的指引。)因此,首先,辭書一定要具備詳盡和清晰的目錄及索引;其次,在印刷排板時也要講究,透過空間、分段、標題、及不同字體的運用,使討論的層次在視覺上一目了然,讓讀者在毫無專業知識的情形中仍能用最短時間找到相關的資料。

  在下文,筆者除了對上述五本中國哲學的辭書逐一分析它們的特色及限制外,也會用這三個要求作評價的標準。

 



  韋政通先生獨力編著《中國哲學辭典》,正如他在〈自序〉中開門見山所說,「完全沒有任何堂皇的理由」;他只是把他個人的研究資料卡片公諸於世,便己利人。這本書其實是一部中國哲學觀念分類資料書,作者把中國哲學中重要觀念的內涵和演變加以分析和分類,然後把主要的文獻輯錄編排在一起。譬如說,在「人性論」一條有以下十一個分題:性相近說(輯文獻六條)、生之謂性說(三條)、性善說(七條)、性惡說(二條)、性無善惡說(四條)、性有善惡說(三條)、性善惡混說(一條)、性三品說(二條)、惡的來源(十一條)、氣質之性(八條)、評論(十五條)。換言之,這部辭書是以歷代原著按觀念或問題分類而羅列編排為主,作者自身的解釋敘述則不多;所以,它並不是一般意義的辭典,而是另一類的中國哲學資料書,性質比較接近張岱年先生於一九三七年完稿的《中國哲學大綱》, 但卻是以辭典編排的方式作表達。

  在此書的〈凡例〉中作者也交待,本書的範圍「也包括了一部分宗教、政治、經濟、社會、歷史和教育等各方面的哲學思想」。因此,在此書中有一些出人意表的中國哲學條目,是其他四本辭書所完全沒有的,如人口論、大義滅親、三不去、三年之喪、水、仇、井田、文藝復興、止謗、兵、更化、重農輕商、祖先崇拜、誅、儉、諫、讓等。從好的方面看,這現象反映了作者學思關懷之廣博;從不好的角度看,這部辭書材料駁雜,非一般的中國哲學辭典。

  這部辭書的明顯限制如下:(1)材料來源限制於 100 冊名著,止於清朝中葉;(2)完全沒有佛學的觀念和哲學問題;(3)一些短的條文與長的條文性質相差甚遠,不再是宏觀地就一個哲學觀念的歷史發展作內涵分析及分類,而是微觀地就某一個哲學家或著作的述語加以解釋,如「天爵」及「人爵」只是解釋孟子、「隆禮義而殺詩書」只解釋荀子,「非命」、「非禮」、及「非樂」只解釋墨子,「非韓」只解釋王充,「亡天下」只解釋顧炎武,「分理」只解釋戴東原等。這些微觀性的條目非常有選擇性,似乎也只是反映作者本人的關注,嚴重欠缺全面性,以致讀者在碰到微觀的問題時不知何時該查考,及何時不必查考本辭書。(4)由於此書是韋先生單兵匹馬的力作,所以無論在選題、觀念分析、材料取捨方面,都難免反映了一家之言。

  回到筆者之前提出的對任何辭書的三個基本要求。(1)在提供基本知識方面,除了缺乏近代資料及佛學資料外,本書內容尚算資料豐富。由於本書是以原始資料輯錄羅列為主,解釋較少,古文修養較差的門外漢在吸收上會有困難。再者,由於本辭書是以觀念為主,所以條目中沒有典籍和人物。(但卻有學派!)(2)在提研究線索方面,本辭書做得相當好,絕大部分條文後都標明參看條文及參考文獻。(3)在查閱系統方面,本書只有一個條目筆劃索引(嚴格來說只是一個目錄,而不是索引),既無條目分類索引或目錄,也沒有內容的詳細索引,所以可用性不甚高。可幸,本書在排板上尚相當講究,在分段、標題、及不同字體運用上非常清晰明暸。

  本辭書雖然有種種的限制,但只要我們記得這只是韋先生個人研究的資料儲藏庫,便必定會同意這仍是極其難能可貴,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韋政通先生編寫的《中國哲學辭典大全》,撰稿人雖有十位,但絕大份篇幅是由陳榮捷、韋政通、霍韜晦、及余英時四位先生執筆。和前書相比,這本辭書增添了佛學、人物、及典籍的條目,道家及清代思想的篇幅也大大增加。由於本辭書的條目有很多和上一本辭書重複,而且大都為韋先生自己執筆,因此,雖然本辭書的條文是以敘述解釋為主,而不是原始資料分類編排,這些重現的條文,在見解和思路上仍難免和前書大同小異。值得注意的是,上一部辭書共有 432 條目,這部辭書卻只有 284 條目,條目總數少了約三分之一,全書總字數卻比前書增加了約三分之一。換言之,在增補之餘,本書條目在挑選上去蕪存菁,在論述篇幅上卻更詳細,這無疑是一個非常可喜的發展。

  這部辭書的明顯限制有以下兩點。第一、由於作者撰寫形式不統一,有些採取宏觀式長篇綜述,有些則採取微觀式孤立分折,讀者在查用這部辭書時可能會感到有點混淆。(本辭典的條文平均字數是每條約二千字,余英時先生的七條條文平均字數卻是每條約七千字;可見他寫作方式與大部分作者相差甚大。)第二、在條目的挑選取捨上,編者做了一些非常值得商榷的判斷。本辭典的人物條目約四十五,其中包括了不太起眼的人物如尹文、宋研、吳起、李悝等;可是,孔子、孟子、荀子、及明末三大儒(黃宗羲、王船山、顧炎武),卻莫名奇妙地失蹤。再者,在典籍方面,也沒有《論語》、《孟子》、及《荀子》的蹤影,而在條目中也沒有儒家這一條。於是,先秦儒家在本辭典中便顯得非常低調。(「墨子思想」這一條則長達約二萬二千字,為全書最長的條文。)在佛學方面,所有條目皆屬觀念思想,既無人物,也無典籍。但奇怪的是,條目中既然沒有慧能或《壇經》,也竟然沒有禪宗、見性成佛、頓悟等條目,於是禪宗佛學也神祕地在本辭典中不見蹤影。在一本稱為《中國哲學辭典大全》的辭書中,竟然有上述的幾個缺失,和「大全」二字極不相稱。

  用前述的三個基本要求來量度本辭書,筆者的見解如下。(1)本辭書的撰稿人大都是國際知名學者,在中國哲學的不同領域內有很深造詣;由他們來提供敲門磚,可以說是讀者的萬幸。可惜的是,由於條目的挑選有嚴重的遺漏,以致所提供的資訊不夠全面。他日再版時若能增補,內容便更完整了。(2)在提供研究線索方面,本辭書條文大部分都附有參考文獻,而且偶然數目還相當多;余英時先生在〈從尊德性到道問學〉後所提供的書目便有中、英、日文著作達八十種。美中不足的是,本辭書完全沒有條目之間的參照系統,把其他相關的條目標示出來;要除去這個瑕疵其實不難,希望他日再版時能作到。(3)在檢索方面,本辭書有三個索引:條文索引(按國語注音符號)、人名索引(按筆劃)、哲學名辭及一般術語索引(按筆劃)。可惜的是,本辭書無論在條目或內容方面都缺乏了一個全面的系統分類索引,使讀者能窺視全書結構全貌,按興趣或需要自由翻查其他條文,可用性便因而減低。

 



  《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並不是一項獨立製作,而是《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其中一卷(按原定計劃,整套書共有 80 卷)。因此,和上述兩本韋編辭書相比,這部辭書的策劃和編輯是更仔細及講究。

  這部兩冊的辭書範圍並不限於中國哲學,也包括外國哲學(朝鮮、日本、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越南、伊朗、阿拉伯、及西方);在這書評中,我們只會注意中國哲學的部分。這辭書的中國哲學史方面的主編是張岱年先生,副主編是馮契、湯一介、及辛冠潔先生;條文撰稿人非常多,都是大陸學者,其中不乏現時大陸的一些知名學人。

  這辭書的最明顯特色,為其他四本辭書所沒有的,是在書前有一個條目分類目錄,以斷代順序為經(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及近代),在每一個時代中皆以學派、人物、著作、觀念(順這個次序)為緯。因此,把這個條目分類目錄從頭到尾看一遍,便可以馳騁於中國哲學史上下數千年了;在這FA47我們可以看出這部辭書的策劃是非常全面、詳盡、及精密,是兩本韋編辭書所遠遠不及的。再者,在排板上,透過空間和字體的運用,整個條目分類目錄顯得層次分明,極容易使用。

  這部辭書的最明顯限制,是正文中不時出現一些政治八股(如唯物主義、主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封建地主階級等),使基本知識的介紹也帶有教條性。由於這套百科全書是由北京政府推動,撰寫及出版於八十年代,這個現象也是可以理解的。可幸的是,在筆者看到的有限條文中,這些政治標籤也只是一些空洞的標籤而已,不太影響條文的內容。

  回到筆者在一開始時提到的三個基本要求,情形如下。(1)在提供基本知識方面,這部辭書遠勝前述的兩本韋編辭書。這部辭書(在中國哲學方面)的條目總數約是 800,除了中國哲學史的一般條目外,還有少量中國倫理學史、中國美學史、及中國邏輯史的條目。再者,除了中國哲學問題、觀念、及學說的條目外,也有很多人物和著作條目。兩本韋編辭書的年代下限是清朝中葉,這辭書卻延伸至近代(張岱年、馮契、唐君毅都榜上有名);少數民族哲學的條目,也約有 20 條。因此,這部辭書可謂內容非常豐富。(2)在提供研究線索方面,這部辭書有得有失。有得的是,這部辭書的前後參照系統詳盡,在正文中透過楷體字的運用,摽示出有關辭語也是本辭書的條目標題;所該參見的條目標題若未在該條釋文中出現,則另外用括號加見字標出。所失的是,參考書目在本辭書並不常見;偶然出現時也不超過五本著作。(3)在翻查的容易度方面,這部辭書相當出色。首先,正如前述,它有一個清晰的條目分類目錄。其次,這辭書一共有三個索引:條目漢字筆劃索引、條目外文索引、及一個詳細的內容索引(按漢語拼音、正文條文也是)。在內容索引中,除了標出頁數外,還標出版面區域(用 a, b, c, d, e, f, 來表示),使讀者能更快找到資料的位置。再其次,在正文中,長的條文除了有分題之外,不同層次的分題則採用不同字體,使全文結構層次分明,一目了然。

  整體來說,由於這辭書的策劃、編輯、及出版背後都有龐大的人力及物力去支援,所以成績相當不俗。

 



  《哲學大辭典》篇幅非常龐大,內容分開六大部分:中國哲學史、外國哲學史、馬克思主義哲學、邏輯學、美學、及倫理學。每一部分的編輯或出版工作已於 1989 年完成(例如,見馮契編,《哲學大辭典.中國哲學史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32 開本,821 頁)。此辭書是以六分卷為基礎,增刪修改,匯編合訂而成。全書由馮契先生主編,撰稿者以上海學者為主(但也包括一些北京及大陸其他地方的學者);由於書中條文是採取不署名的方式,讀者無法知道任何一個條目的撰稿人是誰。

  本書所收錄的條目,種類很多,包括術語、學說、學派、人物、著作、刊物、組織、事件、及會議,可謂是百科全書式的規模。因此,此辭書中國哲學條目數量之多,遠遠拋離上述三本辭書(分別是《中國哲學辭典》的九倍,《中國哲學辭典大全》的十四倍,及《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的五倍)。書後還有一個中國哲學大事年表(從三皇五帝到 1990 年),及一個建國以來主要哲學書目分類索引(包括部分港台學者)。和《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相比,本辭書已極少「唯心」、「唯物」、「地主封建階級」等政治八股。

  本辭書的最明顯限制,是釋文較短,平均字數約是 450 字一條。(本書最長的條文都是一些極大的題目,如「中國哲學史」、「中國倫理思想史」、「中國近代倫理思想」、「中國邏輯史」、「中國佛教哲學」等,而長度也介乎三千至五千字之間,事實上並不太長)。因此,在解釋一些重要的哲學術語、觀念、及學說方面,難免會不夠詳盡。

  用筆者所提出的三個基本要求來量度,(1)在提供基本知識方面,這辭書內容豐富。在大題目上,這辭書的釋文雖然不及上述三本詳細;在很多小題目上,本辭書有非常多的條目是上述三本辭書所完全沒有的。譬如說,本辭書中和《周易》有關的題目就有 78 條,和《老子》有關的有 49 條,可算是大辭典中的專科小辭典了。此外,中國邏輯史、中國美學史、中國倫理思想史、佛教、道教、經學、少數民族哲學(蒙古、藏、維吾爾、回、彝、苗、及傣族)的條目也很多,在分類索引中各自分門別類。因此,無可置疑的,這辭書的資料極其豐富。(2)在提供研究線索方面,這辭書是一大敗筆,既沒有為任何條目提供參考書目,也沒有前後參照系統(雖然在書前〈凡例〉中說有)。這樣,這本書便變成主要是為想知道一點皮毛的門外漢而設,對哲學專業的學生及學者便用途有限。(3)在檢索的容易度方面,這部辭書卻沒有照顧門外漢,提供多個簡便易用的檢索系統。照理來說,以本書資料之豐富,規模之龐大,應有多個詳盡、嚴密、及簡易的檢索系統,讀者才不致迷失在這個寶庫中。可惜,編者在這方面卻偷懶了。本辭書在書前有一個按筆劃的詞目表(條目目錄),書後有一個辭目分類索引,按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史、外國哲學史、邏輯學、美學、及倫理學六大類別來分類。中國哲學的條目,則分散在中國哲學史、邏輯學(中國邏輯史)、美學(中國美學史)、及倫理學(中國倫理學史)中;中國哲學史的條目,只有部分與其他三個分科史的條目相同。譬如說,《莊子.天下》所提及的辯者二十一事,在中國邏輯史的分類中全部有條目,在中國哲學史的分類中則只列出八事(卵有毛、犬可以為羊、丁子有尾、魚長於蛇、白狗黑、雞三足、目不見、狗非犬),而且分散在兩個地方。因此,在使用上,讀者需要知道何時使用中國哲學史的條目索引,何時去用其他三學科條目索引;對於門外漢來說,這個要求似乎太高。由於這部辭書既沒有一個全面、無所不包的條目分類索引,在正文中也沒有詳細的前後呼應參照系統,對使用的人自然會構成一定的不便。

  最該責備的,還不在這FA47,而是在中國哲學史這個條目分類索引中,這索引再把中國哲學大部分(而不是全部)的條目歸分到以下五個小類:術語學說、學派書院、人物、著作、中國少數民族哲學。在所有小類當中,除了偶然會隔一行之外(通常是暗示不同年代),再無任何路標或分題指示方向,而條目又不是按首字筆劃或辭的字數來編排。於是,面對一大堆條目名稱,一般讀者便不知從何入手。舉例來說,在術語學說這個小類中,筆者發現有 78 條和《周易》有關的條目。可是,這 78 條是按甚麼原則來排順序?編者完全沒有交待。再者,對於一個初學者,根本就看不清楚《周易》的條目是從哪FA47開始,哪FA47結束。於是,在查用這個索引的時候,便需要花很多無意義的時間去上下尋索。

 



  《中國哲學大辭典》是最新鮮出爐的(1994 年 5 月),也是篇幅最大的。全書由方立克先生主編,撰稿者共 93 人,以天津市的學者為骨幹;條目數量比《哲學大辭典》中國哲學部分還要多約 1,000 條。

  和上述四本辭書比較,本辭書有兩個特色。第一、微觀性的條目特別多。尤其在中國歷代哲學家所使用的名詞與所提出的命題或學說方面,條目非常微細及豐富;上自殷周(「帝」、「上帝」、「昊天」、「皇天」),下至當代新儒家(「三統開出說」、「儒家第三期發展」、「良知自我坎陷」、「內聖開出新外王」);所收條目約有 2,300 條。此外,在學派、人物、著作、少數民族哲學方面所收的條目也很詳盡。第二、二十世紀中國哲學的資料也比其他四本辭典多。譬如說,在人物方面,除了許多大陸的知名學者外,條目榜上有名的海外學者包括方東美、陳榮捷、徐復觀、牟宗三、唐君毅、羅光、殷海光、勞思光、余英時、傅偉勳、劉述先、成中英等。他們部分的著作及學說也另設條目。

  這部辭書的明顯限制有三。第一、這部辭書的條目總數比《哲學大辭典》中國哲學部分還多了約四分之一,但全書總字數只比前書的中國哲學部分多了一點,因為本書的條目平均字數較少(約 370 字),是五部辭書中最短的。因此,限於篇幅字數,條文所能提供的資料相當有限。第二、「唯心」及「唯物」這些政治標籤的出現頻率有回升的趨勢。第三、在條目釋文中,偶然會出現一些不必要的評述說教。譬如說,在「縱欲」一條,作者敘述完《列子.楊朱》中的思想後,加了這一條尾巴:「《列子.楊朱》所宣揚的這種縱欲主義的人生觀固然有對當時的虛偽禮教的反抗之意,但赤裸裸地宣揚這種人生觀卻是極為消極有害的」(頁 404)。在「博愛」的條文中,解釋完孔子、韓愈、及張載的思想後,竟然加上一句政治宣言:「在階級社會愛是有階級性的,這種超階級的“博愛”是不可能真正實行的」(頁 648)。在「內聖開出新外王」一條中,簡介完當代新儒家的看法後,作者最後說:「這是一種無法實現的空想」(頁 127)!(值得注意的是,本辭書的主編方克立先生也在大陸主編了一套《現代新儒家研究叢書》,他容許了「這是一種無法實現的空想」這句話的出現,是責無旁貸的。)這些偶然出現的狗尾續貂式政治說教,是整本辭書的一大污點。

  用上述的三個要求來衡量,(1)在提供基本知識方面,這部辭書無疑是一個知識寶庫。它一方面提供了一些宏觀式的條目,但大部分的條目是微觀式,分得極細微。譬如說,解釋《周易》的條目共有 78 條,解釋《老子》有 71 條,解釋《孟子》有 77 條,解釋《莊子》有 106 條,解釋王陽明有 20 條,解釋熊十力有 37 條,解釋梁漱溟有 22 條,解釋金岳霖有 11 條,解釋馮友蘭有 14 條。此外,少數民族(蒙古、彝、回、藏、維吾爾、苗、納西、傣、白、拉祜、崩龍、佤、哈尼、阿昌)哲學共約有條目 250 條,佛教哲學共約 250 條,道教哲學共約 60 條。換言之,作為一部通論性(而不是專題性,如集中在儒學、佛學、或易學等)的中國哲學辭書,這部書所提供的條目可謂包羅萬有,賅備無遺。唯一可惜的是,正如上述,偶然有些條文的處理方式有乏客觀公正,反映出嚴重的門戶之見,對初學者會有誤導的效果。

  (2)在提供研究線索方面,這部辭書所作的極其有限。首先,它完全沒有提供任何參考書目。其次,它所提供的前後參照系統極弱;只有在很偶然的情形中,在條文結束的提出一兩個參見條目。筆者認為,以這部辭書的性質來說,這個缺失是一個很大的遺憾。由於本辭書所提供的主要是微觀性的條目,特別是歷代哲學家所分別常用的術語及命題,如果沒有一個詳盡的參照系統作呼應,指出某一個條目與其他條目的內容在關聯,某人的哲學思想便會分拆得支離破碎,完整的體系便變成四分五裂,而且與思想史的前後脈胳割斷關係。換言之,沒有一個詳盡的參照系統,這部辭書的簡短條文只能提供一孔之見,缺乏啟發性,沒有為讀者開拓視野。(這種微觀式的編寫條目方法,與余英時先生在《中國哲學辭典大全》中的宏觀式編寫方法,正正相反。)其實,在這個電腦時代,在正文中加插一個參照系統是一點不困難的;希望他日再版能有改善。

  (3)在檢索的容易程度方面,本辭書除了在書前有一個條目筆劃索引(也就是目錄)之外,在書後還有五個條目分類索引:學派索引,人物索引,著作索引,名詞、概念、範疇、命題、學說索引,及少數民族哲學索引。既有筆劃索引,又有不同的分類索引,照理來說,對於使用者應該是更方便。可惜,功虧一簣的是,每一個分類索引都沒有任何分題或路標來指示方向,使初學者或門外漢能迅速找到他想找的條目。少數民族哲學的條目,顯然地,是按不同民族來排列,可是在索引中竟然懶於列出這些民族名稱作為標題。其他四個分類索引其實都是按時間順序而排列,可是編者也懶於把朝代列出,增加了初學者或門外漢使用的困難。這個情形在名詞、概念、範疇、命題、及學說這個索引中最嚴重,十八頁紙,再沒有任何分題,令人望而卻步。再者,這個索引開始的一整頁其實是一些宏觀的條目,但卻沒有標明。

  總而言之,這辭書的 user-unfriendly(對使用者不方便)程度,和馮契編的《哲學大辭典》可謂不相伯仲。這兩部辭書都規模龐大,內容豐富,可算是知識寶庫,但由於索引結構簡陋,條目排列原則隱藏,層次不清,讀者在缺乏足夠指引底下,入寶山仍可能會空手而出,殊為可惜。這不單是一個編輯上的疏忽,而且也是一項大浪費。其實這個缺點不難糾正,希望他日再版時能有改善。

 



  筆者認為,一部好的中國哲學辭書,應該可以同時成為一本小型的中國哲學概論,或小型的中國哲學通史來使用。韋政通先生所編的兩部辭書,由於條目較少,但以宏觀性的條目為主,集中在哲學問題及學說,而不重人物及著作,而且條文字數較長,比較具有中國哲學概論的性質。馮契先生編的《哲學大辭典》和方克立先生編的《中國哲學大辭典》,由於條目數量極多,而且是以微性條目為主,除了術語和學說之外,也有很多學派、人物、著作、及少數民族的條目,所以比較具有中國哲學通史的性質。《中國大百科全書》則介乎二者之間,概論及通史性質都具有。從另一個比較的角度來看,相對地說,韋政通先生所編的兩本辭書在詳盡深入方面略勝,而《哲學大辭典》及《中國哲學大辭典》則在廣博豐富方面佔優勢,《中國大百科全書》也是介乎二者之間。

  所以,筆者初步認為,並非以中國哲學為專業的學生和學者,假如只想購買或查閱一部中國哲學的辭書,筆者會推薦《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除了因為它資料全面及豐富,宏觀和微觀兩方面都照顧到,兼具概論和通史性質,也因為它檢索容易及方便。對於以中國哲學為專業的人來說,由於這五本辭書都各有不同的優缺點,所以最好五本都擁有,以備不時之需。《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的條目分類目錄,由於編排特別出色,是每一個主修中國哲學的學生可以用來量度自己專業知識有多廣博的方便標準。

  以上的分析及評論還是相當表面,至於更深入的評價,如哪部辭書學術水準最高?哪部的條文時有解釋不清或錯誤的成分?限於筆者的學養有限,要留待各前輩來作檢討了。筆者的期望是,半個世紀之內,能夠有像 Paul Edwards 主編,An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哲學百科全書》)這樣規模及水準的中國哲學百科全書面世。



附錄:五本辭書統計對照表

 

韋政通《中國哲學辭典》1977

韋政通《中國哲學辭典大全》1983

張岱年《中國大百科全書》1987

馮契《哲學大辭典》1992

方克立《中國哲學大辭典》1994


中國哲學條目總數:

432
284
約 800
約 4,000
約 5,000

著作條目總數:

2
約 25
約 170
約 1,110
998

人物條目總數:

0
約 45
約 180
約 1,490
1264

學派條目總數:

約 10
約 10
約 30
約 240
約 240

少數民族條目總數:

0
0
約 20
約 150
約 250

術語學說條目總數:

約 420
約 200
約 400
約 1,000
約 2,300

全書總字數:(中國哲學部分)

約 480,000
約 600,000
約 1,200,000
約 1,800,000
約 1,864,000

平均每條字數:

約 1,100
約 2,100
約 1,500
約 450
約 370

最長三條條目字數:

〈人性論〉約 10,500

〈仁〉約 6,000

〈五行〉約 5,300

〈墨子思想〉約 22,000

〈從尊德性到道問學〉約 11,200

〈博與約〉約 11,600

〈中國哲學史〉約 22,300

〈中國美學史〉約 17,600

〈中國倫理思想〉約 8,800

〈中國哲學史〉約 4,800

〈中國佛教哲學〉約 3,000

〈中國邏輯史〉約 3,000

〈一兩〉約 3,300

〈知行〉約 3,200

〈有無〉約 3,000


最短條目字數:

〈姚江學派〉約 60

〈宋元學案補遺〉約 310

〈習行〉約 190

〈三經〉約 40

〈八儒〉約 3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