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圍繞於兩則牽動「兩岸三地」政治神經的新聞,引起了華人世界的廣泛議論。一是極富爭議性的李敖進行了他首次的「神州文化之旅」,破天荒地連續在北大、清華以及復旦大學舉行了三場「大鳴大放」的演講。二是長期被北京冷落、敵視,早被戴上了「反中亂港」大帽子的香港民主派議員,無條件地被全體邀請訪問廣東,還容許與身兼中共政治局委員的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對談六四和普選等「高度敏感」的問題。

這兩個接踵而來的「破天荒」,除了可以拿來分析北京對臺與對港政策的變化外,也可以把解讀焦點集中在北京蠢蠢欲動的對內對外全盤思維的新動向上。單刀直入地說,這兩則新聞反映了「胡溫體制」下的北京目前正在推行一項執政以來慣用但是卻別樹一幟的「內緊外鬆」政策。





先來檢視一下近期「內緊」的動向。標榜以民為本的胡溫體制,掌握到新時期要面臨來自社會更巨大的壓力。這兩方面的壓力,一是因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而帶來諸多社會衝突的增加,以及抱有「另類思維」的中產階級的增多。二是因為網絡的快速發展,促使在控制資訊與言論的傳播上,需要一套與時俱進的配套措施。面對如此內外環境的變遷,近期胡溫的「新內緊政策」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是通過展開轟轟烈烈的「保先(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運動」加強黨員的向心力,以鞏固共產黨的統治能力。二是嚴加堵截境外「敏感」資訊的進入以及控制網絡政治言論的傳播。在李敖北大演講的第二天所頒布的網絡言論控制規則顯然就是這項政策的產物。而就在李敖運用其言論特權在北大「大鳴大放」的當天,大陸異議人士鄭貽春因在網絡發表言論而被判了七年徒刑。形成如此鮮明對照的「內外有別」,正是胡溫體制下內緊外鬆的主要特點。

胡溫雖然在「內緊」上步步為營,不掉以輕心,然而在「外鬆」上卻有大刀闊斧之勢。從讓大喊「共產黨總有一天會消滅!」的李敖進入中國三大學術殿堂去演講,也網開一面容許回歸後還明目張膽地「不聽黨的話」的民主派議員回到「祖國懷抱」去,都可以看出胡溫在「外鬆」政策上正在啟動一套全新的思維模式。其特徵是欲打破舊有的敵我矛盾框架,重新調整敵我之間的界線。

不過,這項已經出爐的「擴大團結面,縮小打擊面」的「新外鬆政策」是否會進一步推動下去,還要視乎其對「新內緊政策」帶來多少負面影響。如果這項新的「外鬆」政策,沒有引來共產黨內部保守勢力的反撲,也沒有對共產黨的統治權威帶來明顯衝擊的話,那麼下一步除了可能讓香港的民主派政治菁英進而訪問北京外,民進黨的代表團,乃至臺灣具有一定政府身分的代表團也有可能到大陸訪問。而對在六四後長年流亡在海外的年邁大陸知識菁英解除回國禁令,也不是遙不可及的事。

胡溫新「內緊外鬆」政策出爐的背景,反映了二十多年來共產黨政權所推行的「改革開放」的成效與影響。其中「新內緊政策」的研究與制訂,顯示了在深化「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共產黨統治成本的增加。而頻頻讓人們跌破眼鏡的「新外鬆政策」,則突顯了在因經濟的騰飛而增加了其統治正當性後,共產黨的執政自信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新外鬆政策」不只是移動了外圍的統戰板塊,也無可避免地衝擊「內」「外」之間的界線。換言之,「內」「外」的界線不會是一成不變的。雖然絕大部分的大陸民眾不能通過正常的途徑看到李敖演講的全文,聰明的網絡青年仍然可以找得到李敖的尖銳言論,並且在網絡上快速傳送。今後北京如何看待「內」「外」界線的模糊化,將是觀察胡溫新「內緊外鬆」政策走向的重要指標。

筆者日前也受邀在北大演講,除了對北大學子求知欲之強印象深刻外,也感受到大陸知識菁英對國家發展的期待與憂慮。如何回應這些期待與憂慮,並在進一步擴大「外鬆」的同時,自信地鬆動「內緊」,營造李敖所褒揚的「漢唐盛世」的氣氛,也許將是「胡溫之治」能否真正留名的關鍵所在。

(作者為日本國立琉球大學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東京大學法學博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