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去年夏天,以終結貧窮為主旨的「Live 8」演唱會在全球九個國家接力登場,希望促使八大工業國致力於讓貧窮成為歷史。

當時的盛大活動點燃了全球對貧窮問題伸出援手的熱情,然而時至今日,貧窮並未成為歷史,發起活動的U2樂團主唱波諾,昨天在奈及利亞出席非洲財長會議前,也對相關國家的貪汙腐化發出強烈抨擊,「南方國家要重振經濟發展商業,最大的障礙就是貪腐。」他並且指出,非洲國家最需要的是藉貿易走出困境。

貧窮問題其實相當複雜,片面、短期、治標不治本的紓困往往無助於解決。本專題在一年後,對若干被忽略的問題,重新進行深度探討,包括醫療健保制度、媒體的角色、新時代的企業型慈善家,以及已初見成效的七項脫貧政策。

貧窮落後的非洲至今大部分人口民不聊生,即使國際機構多年來投入相當資源人力,改善的效果仍然有限。但最近「千禧工程」計畫以簡單的七項改革措施,卻發揮了明顯的成效。

由於問題叢生,非洲被視為身體虛弱的病患,需要小心看護。聯合國為非洲看診問脈後,在二○○○年為非洲設定「千禧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目標之一是要在二○一五年使每日生活費用不到一美元的非洲人口減半。

78個村落 加入實驗行列

據英國《經濟學人》報導,聯合國請來總體經濟學家沙克斯主持「千禧工程」,協助非洲脫離落後與貧窮。沙克斯認為,非洲人民有擺脫貧窮的意願和能力,但是往往受到貪瀆政府的拖累,為了使非洲脫胎換骨,必須從非洲八○%人口所居住的村落開始進行改變。

因此沙克斯在非洲十個國家成立了十二個「實驗村」,希望以這些村子作為模範,從而在其他村子複製成功經驗,迄今已有另外六十六個村子加入實驗,「千禧工程」希望能在二○○九年增加到一千個村子,之後更能成等比級數增加。這些村子在五年期間每位村民可獲二百五十美元的補助。

為了教導村民改善生活與自謀生計,「千禧工程」在各個實驗村實施「七點」改善計畫:

一、使用肥料和良好種子以提高農作收穫。

二、使用蚊帳以對抗瘧疾。

三、改善水源。

四、在種植主食外也種植高經濟價值作物。

五、在學校提供膳食。

六、為所有學生進行驅蟲。

七、引進省電鍋爐和行動電話等新科技。

肯亞韶力 出現回流人口

目前成效最佳的是肯亞西部的韶力村,這裡也是「千禧工程」第一個實驗村。在「千禧工程」奈洛比辦事處任職的丹寧說,韶力村的瘧疾罹患率降低至少五○%,糧食產量則增加一倍以上,如今大家都有東西吃,學校提供膳食的效果更是驚人,學生在稍稍填飽肚子後比較能專心上課。韶力村在二百五十三所學校的學測競賽中原本排名一百零八,一下子進步到第二名。韶力村實施「七點」改革計畫還不滿兩年,已經出現了若干經濟活動的跡象,目前村子裡開了幾間商店,有些村民買了手機,有一兩位村民買了乳牛來飼養,在主食外也種經濟作物的村民越來越多。最驚人的是,韶力村多了兩百戶居民,其中不少人係從外地回流。

仰賴外源 最為外界詬病

但這種「實驗村」的概念是否真能在非洲造成廣泛影響呢?沙克斯承認,至少在短期內,「七點」改革計畫只有靠「外界資源」才能複製成功─而這也是其他非洲發展計畫最常受到詬病之處。還有人指稱,這些「實驗村」往往是從鄰近吸取資源,而非把福利往外擴散。

但從沙克斯的募款成績看來,他的理念顯然獲得不少美國企業界的認同,而一個人如果想要行善,最划算的投資莫過於捐款給「千禧工程」,因為你只要花一杯星巴克咖啡的錢,就可以讓韶力村的一位學生服用一年份的驅蟲藥,打掉他肚子裡的蛔蟲。




2006.05.23  中國時報 體質不佳健保 造就新貧 陳文和

「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第一項即在促使每日收入低於一美元的人口減半。而過去十年之間,全球已有數百萬人受惠於經濟成長、開發援助以及勤奮工作而得以脫離貧困處境。然而,檢視統計數字,卻發現跌入貧窮線的人口比率竟然多於脫貧比率,而造成更多新貧人口的原因,是體質不佳的醫療健保。

美國杜克大學公共政策暨政治學助理教授克里斯納與研究團隊花費四年時間,尋訪印度、肯亞、秘魯、烏干達等國與美國北卡羅萊納州二百個社區二萬五千多戶家庭,探究那些國家或地區在終結貧窮問題上最具成效,並試圖解析一些貧戶得以脫困翻身的成功因素。

新增貧戶比率 遠高於脫貧者

研究團隊最初取得了頗令人振奮的數據。以烏干達為例,卅六個社區受訪者中有三百七十戶家庭(約一五%)在一九九四年至二○○○年之間擺脫窮苦困局。而印度古加拉特省與肯亞在一九八○年至二○○四年間,也各有一○%及一八%的貧戶陸續衝出逆境扭轉乾坤。

然而,進一步的研究卻揭露了令人震驚的事實:許多原本無虞匱乏的家庭卻接連陷入了貧窮的困境,數量比成功脫困的貧戶有過之而無不及。例如,南非東部夸祖魯─納塔爾省由順境落入困局的新貧家庭有二五%,而擺脫窮困的家庭僅有一○%。

這項事實對於各國現行的振興經濟、對抗貧窮政策無疑是一嚴峻的考驗。關於新貧人口的問題,舉凡金融危機、貨幣崩盤等都可能是其肇因,而克里斯納的研究顯示,健康醫療問題是家道中落陷入貧困的主要原因,而體質不佳的醫療健保制度是最難辭其咎的罪魁禍首。

近七三%的肯亞新貧家庭認為,他們的經濟狀況日趨困窘的成因在於健康狀況,且必須支付極高的醫療成本。印度古加拉特省更有高達八八%的新貧戶將他們的處境歸咎於健保。這些國家的一般家庭一旦有人長期臥病,往往會肇致全家陷入萬劫不復的悲慘境地。

近半破產美國人 被醫療拖垮

此外,負債再加上健康出問題,甚至能毀掉原本富足的家庭。而即便是美國這類富庶國家,這種現象也不乏實例,近半數破產的美國人是被過高的醫療費用給拖垮的。

經濟成長率的提升,雖助成若干家庭翻身脫困,但並不意味人民就能享有負擔較輕的更優質醫療健保,印度古加拉特省過去十多年來一直維繫高度經濟成長,然而醫療健保始終未能減輕民眾的負擔,致使數千家庭接續淪落困窘之境。該省政府的醫療健保支出佔歲入比例為全印廿五省倒數第四名。

在面對貧窮問題時,大家常只注意到經濟援助、就業輔導等方案,卻一直忽略了健康醫療的面向。反觀日本,因為很早即實施良好的全民健保,貧窮率極低。因此,克里斯納認為,各國政治領袖除了關切經濟成長率、協助貧困家庭走出逆境外,尤其重要的是,還要提供全民負擔得起的可靠醫療健保,以防甫脫貧的家庭因健康危機再度陷入困局。




2006.05.23  中國時報 解決社會問題 企業家就位 黃建育/綜合報導

在十九世紀英國,改變社會的力量之一是來自慈善機構─為了解決工業化給都會帶來的新難題,但到了現在二十一世紀,改善社會的可能是另一股新力量:社會企業精神。

這名詞的意思,就是拿商業眼光來看待社會問題,然後運用商業手段解決問題,但動機並非獲利,而是慈善。目前,社會企業精神已成了眾所矚目的一個議題。英國有些商學院甚至將它編為課程來教導。

牛津大學的「賽德商學院」有開這門課,該學院「史考爾社會企業研究中心」主任楊格女士指出,由於社會演變,社會企業家也有了新目標。例如,以非傳統方式解決快速老化的社會問題。

賽德商學院雖然成立才十年,但已畢業了一批社會企業家,例如印度有家生植能源公司的創辦人。楊格指出,現在有愈來愈多的商學院學生希望將價值觀跟職業生涯結合,如此就不必兩者擇一了。

楊格表示,社會企業精神在年齡三十五歲以下的族群中有逐漸增加的趨勢。而微軟老闆蓋茲夫婦的一個基金會已贊助社會企業家海爾女士一億四千萬美元。

海爾女士擁有一個位於舊金山的小藥廠,並不以營利為目的,而是專門做善事。她向大藥廠索取一些銷路不佳的庫存藥品做研究,找出製作過程中究竟有哪些瑕疵,並進而加以改善。




2006.05.23  中國時報 飢荒 不能只靠媒體解危 尹德瀚

瘦如骷髏的臉孔,奄奄一息的可憐母子,這些非洲飢荒的悲慘影像,經常成為國際媒體的報導焦點,也吸引來自全球各地的捐款及援助,但從整體長期的觀點分析飢荒問題,可以發現,媒體的角色其實未必全是正面。

「飢荒預警系統網」(Famine Early Warning Systems Network,簡稱FEWS Net)長期在全球貧窮地區監看有無飢荒發生,不久前該組織公布了一篇國際社會對尼日缺糧危機反應太慢的報告,報告的標題是「出了什麼差錯?」題目非常中肯,令人訝異的是該報告完成的時間是一九九七年,不是二○○五年。

這個故事顯示兩個現象,一是尼日的飢荒之前就曾發生,二是一九九七年出的差錯到現在還沒解決。而兩次飢荒的最大分別是:媒體在一九九七年幾乎缺席,二○○五年卻於問題炒熱之後大批湧到,並且大篇幅報導。拜媒體熱烈報導之賜,尼日在十天內收到的善款超過之前十個月的總和。

報導以管窺豹 恐幫倒忙

但媒體是不可靠的,對於飢荒,媒體有時會幫到忙,有時卻也會幫倒忙。

飢荒的形成是個複雜的過程,不是簡單的突發事件。飢荒的來臨有很多跡象可循,例如食物價格開始上漲,房屋價格下跌,有人賣掉祖產到外地謀生,但還是吃不飽。日子一久肚皮就會水腫,但身體其他部位骨瘦如柴;這是媒體報導飢荒時最喜歡強調的畫面,但前面一大段時間出現的跡象,卻總是被忽略掉。

媒體的報導往往也有以管窺豹的問題,據FEWS Net提供的資料,其實在伊索匹亞、索馬利亞和蘇丹等地有更多人受到長期缺糧的影響,但因媒體前一陣子的報導焦點多集中在尼日飢荒,其他地方的問題都被忽略了。這使得救濟機構面臨兩難:他們是否該對媒體熱踩煞車,把注意力導向其他也有飢荒問題的地區?還是趁這股媒體熱盡量向有錢的國家募款?

建立預警系統 長久之計

淡化當前的飢荒危機有其風險,因為很容易被人指責救災不夠賣力;但任憑媒體報導也可能壞事,因為媒體有時為了收視率,會把飢荒造成的死亡數字誇張很多。這樣做很可能引起反效果,例如有些糧商可能會囤積糧食,而鄰近國家為了怕自身也缺糧,可能會限制出口糧食到飢荒國,結果害得飢荒更加嚴重。

英國曾提出兩項建議,一是設立一個常備基金,讓所有救濟機構在面臨危機時有可以立即動用的資源;二是指定某個機構擔任「萬不得已時的提供者」,處理被所有其他慈善或救濟機構忽視的危機。

這兩項建議頗富遠見,因為飢荒是可以預見且可以預防的,國際社會應該建立一套體系,在飢荒出現徵兆時就設法提供糧食,而非等到飢荒形成之後,再靠媒體一窩蜂的報導帶來的捐款解決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