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了一百多年,被喻為十九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家之一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於一八七一年在台灣所拍的照片,終於和台灣的民眾見面,咸信這是世界的首展。約翰湯姆生是英國人,他於一八七○年深入中國內陸及沿海,拍了皇戚貴族及百姓生活,隔年四月,在因緣際會下,他隨著蘇格蘭同鄉馬雅各醫師到了南台灣。他攜帶著大型笨重的攝影器材,在打狗(今高雄)、台灣府(今台南)和高屏溪流域附近的平埔族聚落(木柵、六龜)進行攝影之旅。從他的鏡頭下,可重窺百年前平埔族獵人和婦女的衣飾形貌,以及舊日福爾摩沙秀麗的山川。
十九世紀,攝影技術還不十分發達,湯姆生所採用的底片是所謂的負片,泡製和沖洗都非常耗時又費工。離開台灣兩年,也就是一八七三年,他在英國倫敦親自挑選了二二○張照片,以當時最尖端的珂羅版法沖印,同時,將四百套的九十六組相片解說分別印出,收入《中國和她的人民圖鑑》 (Illustrations of China & its People)攝影集裡。
由於這些相片在翻閱時會因「曝光」受損,因此,湯姆生的這九十六組照片成套的被收藏在圖書館或收藏家手中,一般人根本無緣一睹;何況在中國或台灣,並未被收藏,和攝影內容相關的華人因此從未見過這些作品。
此次湯姆生的攝影能在台灣展出,主要歸諸旅台多年的法籍出版商魏延年(Ren晹 Vi晹net)先生的努力。多年來,他一直保存湯姆生在一八七三年的九十六組相片的散頁,曾在出示給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觀賞時,受到公開展出的鼓舞,促成了湯姆生的作品在今年,首度在台北國際書展和大眾見面,現在,正在台大總圖書館展出。
協助湯姆生的攝影作品在台大展出的外文系施蘭芳(Fran茳oise Zylberberg)老師表示,這次展出的最大意義,是藉由湯姆生的鏡頭,讓我們看到了十九世紀的台灣原住民的真實容顏,她和魏延年先生都希望在台北展出之後,還能到台灣各地巡迴展覽,讓更多的學子有機會目睹歷史的現場;之後,也希望能移往國外展出,讓國外人士看到百聞不如一見的福爾摩沙。
此外,魏延年先生還希望能繼此之後,策畫一項大規模的「十九世紀的台灣攝影展」,讓海內外對台灣歷史風土感興趣的人,能藉由攝影鏡頭來解讀我們所生長的這塊土地。
在這次的展出中,有一幅十九世紀歐洲Aiguebelle巧克力的包裝紙,包裝紙上印著台灣古地圖、高雄港一隅,以及一位男性原住民的組圖,那正是取材自湯姆生的攝影作品,可見,湯姆生鏡頭下的台灣早已隨著他回英,而在歐洲流傳。
鏡頭無語,但有時比文字更具穿透力量,藉由湯姆生的作品,我們輕易的穿過時空,目睹一百多年前台灣的舊時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