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司馬遷歷史哲學新探

研究生:劉文星(W.S.Liu )
指導教授:王健文(C.W.Wan)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83學年度碩士論文
論文頁數:
關鍵詞::司馬遷 ; 歷史哲學 ; 究天人之際 ; 通古今之變 ; 天道


摘要

本論文主旨,是想廣泛而深入地瞭解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 昔學者在探討這個問題時,常只專就《史記》內部所提及的相關問題稍加申論,對於司馬遷「歷史哲學」的來由及其時代背景,卻未給予較多的重視。筆者有鑒於此,乃欲自史官的原始職務及時人對於「天人之際」的看法入手,探討史遷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正文共計六章:

第一章前言稍述本文撰述大旨,第一節則略論前人的研究成果,第二節以沈剛伯先生對「天人之際」的四個看法為架構,論本文之研究進路。

第二章企圖自史官原始職務「同理天人」的特質,推明司馬遷「究天人之際」者,實其來有自,並由此進一步申論史遷的著史動機。

第三章以古代中國「天人統體」之整體性思維模式和西漢前期對「天人之際」的看法為背景,討論時人之「天道觀」及司馬遷的「循環史觀」,並論及「德」在史遷「究天人之際」中的作用。

第四章從古代「託古」文化背景之客觀環境與《周易》思想的主觀因素,論司馬遷何以「通古今之變」。又自時代背景兼論史遷的知鑑思想,並闡述其「德通古今」之見。

第五章就三、四章結論未盡處,再探「德」於司馬遷「究天人之際」和「通古今之變」中的地位。前者從〈伯夷列傳〉對「天道」的反覆辯證中,肯定「德」在史遷「天人之際」中的價值;後者則自政治、社會背景上的變化,說明春秋以降.時人對於「不朽」的看法,已漸由世卿世祿之外在象徵,轉而成為內在之精神境界,並引用徐復觀先生的見解,述明「德」實為「古今之變」中唯一不變的要素。
第六章以簡明之圖示,解析史遷「歷史哲學」的結構,說明「德」實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中心思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guHistoryAlumni 的頭像
    FguHistoryAlumni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系友會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