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僕」有所表現累積一定功勳時,即可封爵位。如此看來,「公孫賀」有可能是虛爵,在當時,行賄封賞盛行。
◎「朔方」,是建造的軍事據點亦或是城市?「朔方」營建確實很重要,光是這方面的討論就是考證大熱門。漢匈戰爭,「朔方」作用值得細細討論。讀《史記》時,看到有疑問的,「關鍵字」很重要。
◎對看原典方法:閱讀《史記》發現問題時,互相比對相關正文,與註解所提到的解答、相關線索,為何註解這段的前人,包括司馬貞、瀧川龜太郎等會對司馬遷的這句話產生感想,提出問題?自己有疑問就要寫下劄記嘗試討論。從橫的年代看,從自己所及見的關鍵字外發現更多線索。自己注意到這件大事的生,位處於漢武帝那一年?以「元朔之五年」為例,衛青率軍出高闕得勝,封大將軍【小頁8-10】,那年又有哪些事?應該要對看同一年相關的的《資治通鑑》與《漢紀》。
◎為何戰爭記載中,都是「右賢王」處處敗仗,反觀左賢王無事?是否漢朝在左賢王下吃不少虧?關於此點,請各自回去翻閱《史記》相關記載,是否這印象是成立的?
◎「大行」官職的討論,可翻到1146頁<韓長孺傳>有相關記載可參詳。「大行」負責什麼?《漢書百官公卿表》等等可相互對照。
◎高闕的地位,直覺感到書中內常看到。可能跟衛青出擊外域時,是兩路出擊!漢兵在晚上就到,偷襲右賢王。引兵還塞時,這個「塞」也沒說明是高闕?是朔方?論戰爭時,把戰役圖找出看看,或自己查書(歷史地理辭典)把地名聯繫,畫出路線圖。讀史記雖是讀經典,但有很多手段閱讀。提醒大家,有興趣自己查對相關資料畫路線圖看看。辛德勇曾有相關研究,可參閱。
◎之凡談中研院史語所營隊:
我們在蟲鳴雲氣繞樑的林美山上論劍,常常忘了山下的世界,是怎樣的一個「環境」。
常在想:外面的這群老師們,長得怎麼樣呢?他們的學問之途,又有和過人之處?
今年的營隊是第十八屆了,名稱是「史學家的傳統技藝」,聽來有些「平凡」,
卻料不著吸引了一百五十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史學後進報名。
也許,在後現代、各種新史學理論與其他學科如社會學、人類學等互動之際,
大家共通的困惑都是:史學家,要怎樣確認自己的角色,故而對於「傳統技藝」,
有所共鳴吧?
對營隊工作人員用心,十分感動。封面是史語所在抗戰時期照片,工作人員親自挑出來的。
象徵最困苦的年代,是怎樣留存史家的工作,及其影像。封底中的史家們,
許多人也未必可考,卻代表的那時候的奮戰精神。
當見到這群史家於我等前面現身說法,才驚覺:原來他們是這樣的,不再只是書本上印象。
每位老師固然提到專業領域的論文分析,更多時候,則是帶我們回到他的求學歷程,
怎樣一步步奮進,就像我們現在的困惑一樣,去尋覓可能的解答,一步步向前推進。
風範,就是親身展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體會。
幾天餐敘,每桌上有一張牌子,是這桌會出現哪位老師,你想吃飯時跟他談,
聽他說些什麼,就當場作決定入座,聽著老師的分享「八卦」,與他對話。
論文集有許多經典文章,可能是其他大學的青年學者們,大一中國通史或者史學導論時,
就已經一再拜讀的,如傅斯年的〈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或如楊聯陞〈中國經濟史上的數詞與量詞〉,解讀了中國人對於數字的解說特性。
很慚愧,許多文章也是營隊前收到研讀論文集,才首次閱讀。
若大家可以的話,爾後應多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去參加外面的史學營隊或者研討會,
才知道自己所處的位子是怎樣的,該怎樣讓自己更有能力,去思考更多的問題。
- Feb 27 Fri 2009 19:47
2009年2月25日史記讀書會衛將軍驃騎列傳討論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