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名運動方興未艾,大家仍無法免俗要過「中國年」,這是台灣兩千多萬人說不清的矛盾。當國家發展日漸傾斜,我們若還在談「燕子就要來了」之類的新春祝願,不僅陳腔濫調,也太過虛無。台灣要走出政經內縮的死胡同,除寄望公民意識的振作,恐怕沒有另一條路。
年節的幸福感,是來自親友聚首的溫暖與放下工作的閒適;但就連這點小小的愉悅,在大環境的擠壓下,也變得越來越稀薄了。除了正名制憲及竄改教科書問題讓人心煩,朝野陣營為立委及總統大選爭得面紅耳赤,也讓人心浮氣躁。問題是,在政治人物緊湊的時間表上,留了什麼位置給人民?且看,連「頭家」一詞早都被割喉割掉了,現在只剩滿天「天王」,即可知台灣民主處境如何。
人民失去的,非僅是「頭家」的虛銜,人們還被政治人物教唆互相仇恨謾罵,乃至對周遭事物都失去關心。台灣社會被分南北、分族群、分藍綠,這些傷口,幾年內皆難以癒合。民主原是台灣的驕傲,如今卻成為啃噬人們心靈的怪獸。民眾若不起來自保,要求政治回歸理性,誰來幫我們保衛台灣社會?
最近,簡錫▉等社會中間人士發起籌組「公民前線」,就是企圖從失去著力的社會運動中重新鍛造自主公民,遏止政治人物「利用人民對抗人民」。的確,七年來,社運界普遭收編或受壓抑,要談下一波台灣社會力的解放,勢必跳脫原有的「社運」框架,讓更廣泛的公民走出來。人民除更積極參與政治對話,也應加強批判意識,拒絕再當政客的馬前卒。
只有具批判力的多元公民,才能對兩極的民粹政客給予痛擊。有批判力,才不會盲從;能就事論事,才會有鞭策效果;夠多元,才不會陷入非藍即綠的窠臼。是的,人們沒有必要成天收看政治人物的無聊表演,更毋需相信他們反覆的言行中能咀嚼出什麼營養。
今天開始,就讓我們從新公民的角色來評論政治。對政治不感興趣的人,不妨從關心社區開始,去拜訪鄰家老人及弱勢。那都是幫台灣社會找回自主權的好辦法。
http://www.udn.com/2007/2/21/NEWS/OPINION/OPI1/3734551.shtml
- Feb 21 Wed 2007 11:53
期待更多元、有批判力的公民崛起 【聯合報/社論】 2007.02.21 10:29 am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