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11  中國時報 家族財團與財金官員,誰在列管誰? 中時社論

力霸集團宣告重整後爆發集團危機,上周五引發旗下中華銀行擠兌。經過一個周末的冷卻、三大金融首長的廣告喊話、與本周兩天的國庫銀彈填補,整個風暴終於算是止住血了。

但是在這五、六天的止血過程中,集團醜態也完整呈現在人民眼前。另一方面,民眾也質疑:既然如金管會所言,力霸集團過去十年來都有問題、中華銀行五年前就被列管,集團這麼多不合常情、不合公司治理、甚至不合法的勾當,為什麼要等到東窗事發、當事人潛逃、老百姓股票變廢紙之後,主管機關才如事後諸葛一一揭露?如果企業在國家公權力機關列管之下竟然還能如此五鬼搬運,那麼「列管」究竟意義在哪裡?

這幾天媒體報導了力霸集團在過去幾年不合情、不合法的作為;我們由以下的整理不難發現這家族企業的問題有多少:一、力霸集團王家的董監持股,有九成九都已質押。這表示集團盈虧對該家族已無實質影響,業主當然就有掏空的動機。二、該集團家族歷年來多次被起訴或懲處,例如王又曾、王令可等人九十二年五月被起訴、力華票券九十五年十二月被金管會裁罰六百萬元。這顯示集團企業大小負責人都早有誠信問題,已經不適合繼續經營與社會公共利益攸關的銀行業。三、該集團出售不良資產欠缺合理鑑價過程,而買入亞太固網股票又嚴重高估價格,顯見集團內部交易之價格既不透明也不合常理,疑有作帳影響財報之嫌。這些交易凸顯集團內部公司治理闕如,根本不把小股東權益放在眼裡。四、該集團關係人連月來賣出旗下股票,拋售達萬餘張,似已為掏空離境做預備。五、公司在做重整計畫時,一個月內甚至股票還連拉五、六個漲停板,似為特定人倒貨之內線行為;而在力霸通過重整決議後,該集團仍然隱匿資訊。六、雖然集團有以上諸多問題,但力霸與中華銀行的財報,居然都得到會計師「無保留意見」或「修正式無保留意見」的簽證,會計師亦難脫責任。

以上整理只是媒體的摘錄;相對於該集團實際的千瘡百孔,恐怕只是冰山一角。我們不了解的是:兩年半以前的財政部與現在的金管會如果五年前就列管了相關企業,卻仍然容許這家人如此胡作非為,那麼這所謂的列管,究竟在管什麼呢?九十二年金管會尚未成立,該年五月檢調將王又曾、王令可起訴,財政部卻仍然任由王令可續任中華銀行財務副總,這算是哪一門子的列管?法律追訴由法院裁決,是非黑白一翻兩瞪眼。但行政機關的所謂列管,當然就是要在法律程序以外,用行政壓力、獎勵等手段誘使企業「撥亂反正」。簡言之,行政單位列管企業不是靠法律的直接訴訟,而是靠行政權的恩威並濟。我們認為,在現今扭曲的政治氛圍下,財金當局根本無法對大財團施予有效的行政處分,才是大家族財團弊案叢生的原因。

過去數年之間,台灣的家族財團都與執政最高層保持「密切得不得了」的關係,所有台灣人民都看在眼裡。大人物結婚喜宴,金控老闆坐首席;民間企業要紓困,得靠總管、御醫喬定才算數;送錶送鑽,永遠是出自若干家族財團少主之手;今上出國訪問,總有幾位大老闆隨侍在側。就以王家集團為例,阿扁歷次出訪,幾乎都看到王又曾、王令麟的貼身近照。這些紅頂商人貼臉權貴的照片,看在財金官員眼中,卻是再明顯不過的訊息。當他們想要對隨行總統數日的企業主施壓、勒令改善時,這些業者會當回事嗎?上不達天聽的財金官員將黨政關係良好的紅頂商人列管,能管出什麼名堂?萬一管到了哪一位天王政治獻金的大金主,到時候倒楣的是誰呢?

我們並不想從力霸集團一案做太多泛政治的延伸,但是坦白說,當今台灣的政商網絡,已經紛亂到了動搖國本的地步。商人平日往返府邸、手下養個十數名立委圍事,根本不把財金部會官員放在眼裡,更何況是部會裡的行政人員。以前,財金部會首長都是超大的官,商人都怕被列管。現在,商人都有超硬的後台,惹火了他們,到層峰那裡參一筆,說不定部長主委就被搞下台。

列管?究竟是誰在列管誰啊?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6,110514+112007011100300,00.html




2007.01.11  中國時報

法規制度不敵家族財團

耿慶武


力霸集團與中華商銀剪不斷理還亂的交叉利害關係,使得本來較單純的力霸集團旗下經營不善的數個公司的財務問題,變成了影響社會至深的中華商銀擠兌的金融風暴。其中的關鍵在於力霸集團與中華商銀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均掌握在王又曾家族手中。

由於王氏家族同時控制了力霸集團旗下公司與中華商銀的董事會,因此在現行的公司法所允許的公司治理架構範圍內,王氏家族運用其在該些上市公司的董事會中占多數的優勢,做出最有利於該家族的決策處置。這是同一家族控制上市公司與金融機構的結構性問題的自然結果。其癥結並不在於該些上市公司(包括銀行與證券公司)沒有依現行公司法的規定執行「公司治理」,而是現行公司法中的「公司治理」制度對該些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失效之故。

「公司治理」失效問題在亞洲的家族企業中屢見不鮮的主因,是家族同時控制了許多上市公司與金融機構的董事會。也就是說該些董事會多數成員的產生,控制在同一家族手中。如果官股與其他非該家族的小股東,不能在董事會中有效的代表相關的關係人(stakeholders),則該董事會的決策,自然傾向於照顧該家族的利益。這時「公司治理失效」現象就會出現。這也是此次力霸集團經營不善問題變成中華商銀擠兌風波的最主要原因。此乃公司治理制度不健全問題,與一些論者所謂的「信息不對稱」並無必然的因果關係。

解決上述因董事會結構不健全所引發的公司治理失效問題的釜底抽薪辦法只有一個──修改現行的公司法,對上市公司,特別是具特許權的上市公司(如金融機構、證券公司等)的董事會結構,明定獨立董事須至少占過半的比率。使得那些攸關社會與公眾福利的上市公司的董事會,其決策權掌是握在獨立董事手中。

例如,加拿大最大的金控公司:皇家銀行集團(RBC Group)的十七位董事所組成的董事會中,有十五位獨立董事。尤有甚者,RBC金控集團的董事長由獨立董事擔任,董事會屬下的所有的政策性(非管理性)委員會如審計、監督與風險政策、人事任命、公司治理與公眾事務等委員會的成員,亦均須由獨立董事擔任。如此的董事會結構與運作方式,自然可將公司治理的功能發揮得淋漓透至。

如今中華商銀擠兌風潮方息,痛定思痛,我呼籲立法院諸公即刻督促政府的相關部會成立專案小組,研商修改公司法或至少做成政策性的行政命令,明確金融機構董事會中的獨立董事必須占高比率(例如三分之二以上),唯有如此,才能有效解決我國家族財團過分控制攸關國家金融安全與社會大眾利益的金融機構營運的弊病。

因為現代金融系統與金融產品的高度複雜性,具有特權經營攸關社會大眾利益的金融機構的治理與監管,已經不僅是老生常談且過於簡化的「資訊與目標不對稱」問題。事實上,現代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面對的是一個更嚴重與困難的「知識不對稱」問題。絕大多數的社會大眾與投資者,均不具備現代金融專業知識。例如,一百個投資大眾(小股東)中有沒有一個可以正確無誤的說清楚銀行的營運(作業)風險為何?即使是在金融產業工作的群體中,極端的「知識不對稱」問題也一樣存在。

享有金融特許權的上市公司(各金控集團)的最佳公司治理模式,並不是以一股一票的簡單民主方式選出來的董事會可以勝任。該些金融特權不應也不能交予相對上持股較多的一些家族財團去掌控。因為金融機構享有社會大眾透過政府所授予他們的特權,因此需要由具備專業知識的獨立董事代表社會大眾(或為數甚多的小股東)來治理。這是現代金融集團公司治理的基本「制度正義」。

金管會的監理功能,是代表公權力在法律層次對金融機構的消極監督,是公司治理以外的另一道防線,並不能也不該取代金控集團本身健全的公司治理。

(作者為加拿大證券學院大中華區總顧問)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6,110514+112007011100302,00.html




2007.01.11  中國時報

政府公信力 被擠兌掉了

林之丞/高雄市(自由業)


金管會接管中華銀行後,擠兌人潮並未立即消退,「這個政府讓人沒信心,還是落袋為安。」這句話不但說出了許多存戶的心聲,同時更指出當前的政府似乎已失卻了多數的民心。

過去,政府單位或首長總是一言九鼎,也因而當金融機關發生問題,在政府出面接管後,提領人潮往往立即止住,擠兌風暴也都馬上得以平息。然而,這一次中華銀行擠兌,財金三巨頭出面喊話未能奏效,即連行政院長保證「政府接管後,中華銀行存戶無論存款金額多少,都能受到政府的擔保,一毛錢也不會少」,也發揮不了安定人心的作用。幸好,擠兌在三天後未繼續擴大。

或許,就如金管會主委施俊吉所指力霸的問題約有十年,「聰明的人」都知道要小心這些股票。然而,政府主管官員的話是「後見之明」的馬後炮,還是推卸責任的場面話?如果力霸的問題有十年之久,試問政黨輪替近七年,民進黨官員何以對力霸問題消極以對,甚至視若未睹?

力霸集團財務問題衍生的中華銀行擠兌風暴,反映的是人民對政府的信心危機,也就是說,政府的領導威信崩潰,官員的談話也就不被人民信任,所以才會發生今天儘管首長喊到聲音沙啞,都無法止住擠兌潮啊!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6,110514+112007011100305,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