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人倒在劇場裡,並不是那麼難以想像的一回事。唯獨,當布萊希特倒下時,他以一種革命性的眼神凝視著劇場裡的觀眾席,這件事,就顯得不那麼尋常……
餐會中,有人提起三重的河濱道上,每逢週末假日,就會有裝扮炫麗的「卡拉OK」流動小卡車,載來各式各樣耳熟能詳的伴唱旋律,讓沒得花大錢的附近居民,在涼風徐徐的空曠中,高歌一曲,舒展沉窒在都會底層的鬱卒。話剛一說完,一旁搞劇場的一偉,立刻接話說,「這就是布萊希特最想要的……」
布萊希特是很底層的
一偉說得沒錯。布萊希特是很底層的,他更強調戲劇和日常生活的關係。重要的是,他用一?批判的眼去辯證社會的心。也因此,在他劇作中的底層和日常生活,通常不僅僅是人物或場景的意像再現,而被賦予另一層令人為之「稱奇」的意涵。在戲劇理論上,這就是人們熟知的「陌生化效果」。
「陌生化效果」一個何等「陌生」的名詞啊!相信布萊希特在世時,也曾為過多的理論術語而苦惱萬分。但,理論是用來「改造」而不是「解釋」這世界的,這麼一來,事情就好辦一些了!為此,布萊希特自有解套的辦法。他在〈街景〉一文中,舉一樁車禍為例。說是目睹車禍的演員,在回到劇場時,不要去煽情「複製」鮮血淋漓的現場。而是以車禍「事件」為出發點,道出肇事司機、當事人及旁觀路人的社會背景與遭遇。
如果,將「街景」的「陌生化效果」移置在三重河濱道上的卡拉OK現場。事情就不會那麼難理解了!扼要地說,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卡拉OK也流動攤販化了?動這腦筋的「店主們」從什麼行業流動過來的呢!還有,顧客和顧客之間,發生了怎麼樣的社會關係呢?
舞台上,彷彿他的身影依舊
1956年8月14日,布萊希特因心肌梗塞,驟而離世。過世前幾個月,還在為他備受佳評的《三毛錢歌劇》的演出,忙得不可開交。過世前一刻,仍與柏林劇團赴倫敦排演著名的《高加索灰闌記》。劇場人倒在劇場裡,並不是那麼難以想像的一回事。唯獨,當布萊希特倒下時,他以一種革命性的眼神凝視著劇場裡的觀眾席,這件事,就顯得不那麼尋常。好似這?直逼面前而來的眼神, 始終殷切底須求我們的回應與對待,直到今天為止。
現在,就在布氏過世五十年祭的今天。舞台上,彷彿他的身影依舊,就站在那左側的翼幕旁,以犀利的目光,投向時空的這邊。他似乎質問,「現實發生了什麼?舞台上又發生了什麼?舞台難道只反應了現實嗎?又或者,是現實被『陌生化』之後所產生的『稱奇』效果呢?」
連串的逼問,著實令人屏息。這時,便也看到他手上捧著自已的名作:《三毛錢歌劇》,低沉著沙啞的嗓門,唱起劇中一段敘事性的歌曲來。他唱著說,「渴求知識的布萊希特/你們全都唱他的歌/他一次次問你們/有錢的人錢財從哪裡來/你們就把他從那個國家趕出去。」
城市的底層像發了燒一般流傳著種種有關「敗金」的傳聞
作者在自已創作的劇作中,讓劇中人躍出劇本的想像框架,來到現實中和作者詰問。意謂著社會矛盾終將不會在戲劇性的安排下,被妥適地安撫,而是進一步底被看戲的觀眾所揭露。
作為《三毛錢歌劇》的讀者或觀眾,我目睹了在劇情起伏中進進出出的布萊希特。時而,化身為趾高氣揚的「乞丐公司」老闆;時而,轉身一變為窯戶裡看徹世事殘酷的妓女。而這樣的布萊希特,就再也不是被供奉在戲劇經典殿堂中的大師了!他路過殿堂、面無表情,卻趁夜晚尚未全然消盡時,在暗夜街巷裡和拾荒的醉漢說長話短,追究金錢如何聚流,而貧窮又倒底因何而致。
這一天,據不知如何確認的傳聞說,三重的卡拉OK夜市裡,來了一個形?就是布萊希特的男人。他開口問了剛唱完一首流行歌曲的歐吉桑,「你同意拜金的惡果,通常是敗金導致的嗎?」
正當歐吉桑還深陷五里霧中時,這男人用他低啞的嗓門唱起歌來。他還帶些得意地說,「我唱的就是名符其實的敗金歌劇欸!」
從此,城市的底層像發了燒一般流傳著種種有關「敗金」的傳聞。人們將口沫從國庫飛進黨庫,又從黨庫灑向政治「極?」的內褲。據聞,布萊希特對這樣的「街景」有了一翻非比尋常的體悟,打算掀起另一場戲劇界的「哥白尼事件」……誰料,就在此時,學院裡的菁英教授,即時出來抵擋這項耳語的蔓延。說是,布萊希特的政治主張,早已隨著他的遺體一起葬送在紅色帝國的墳堆裡。
三重的河濱道上,開始染上了更為生猛的卡拉OK文化
「請專心討論布萊希特的劇場美學!」自從教授從學術殿堂發出這樣的警語,並備受菁英社會的重視之後。底層冒出了新的傳聞,說是:三重的河濱道上,開始染上了更為生猛的卡拉OK文化。「可能是政治旋律尬得太緊了!」某周刊曾登出這樣未經證實的標題,甚至,又據說,還莫明所以地驚動了情治單位的幾些關切。
當然,無論是以怎樣的形貌現身,媒體人是不會讓像布萊希特這樣的驚悚人物, 輕易底從她/他們的視線上蒸發的……
http://www.udn.com/2006/8/14/NEWS/READING/X5/3469577.shtml
- Aug 15 Tue 2006 10:10
布萊希特意味著什麼?【2006/08/14 聯合報】【鍾喬】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