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醫療市場究竟是要素市場?還是產品市場?或者根本不能算市場?而社會大眾與政府,究竟該人為管理?還是交給那隻「看不見的手」來決定?這是醫療的核心問題,若不先定性,所有論述只會陷於現實泥沼當中。

要了解醫療市場參與者的行為,最好的方式就是先假定醫療是個人服務業的產品市場,這時,所有參與者,包括:醫師、患者、外生性控管(含政府與輿論)三者的行為,就可以看出怪異之處來。

患者總是抱怨醫療服務差、看診時間短,但實際上,門可羅雀的醫師也是一堆,但是患者會自動選擇人山人海的醫師。因為醫師的人氣本身就是一種「訊號」,暗示著:這位醫師醫術高明。即便患者理智上知道並非如此,但情感上,很少有人敢找生意奇差的醫師來幫自己治病。結果就是:越忙碌的醫師將會更忙碌,看診時間越短的醫師看診時間會更短,而服務品質好壞根本不影響患者的選擇。很多年以前,筆者就曾經實驗過:當自己提供的資訊越多時,多數患者的回診率越低,理由竟是:「這個醫生一定是很沒把握,才會講那麼多,想說服我接受治療。」

其次,價格本來是其他因素交互影響下的均衡結果,但在醫療行為中,價格反而成為自變項。高價會傳達「這醫師功力一定很高」的訊息,低價恰好相反。所以在低價時,醫療是一種正常財,降價有助於增加就診病患;但在高價時,醫療會展現奢侈財的特性,價格上升,患者反而增加,直到極高價時,價格才會恢復原有的調節功能。

而外生性控管與監督,則如多數經濟行為一樣,會降低總體福祉。以「資訊透明化」為例,患者對於權威的需求不會減少,只會從醫師轉移到高科技檢驗設備與更多意見來源,反而增加醫療成本,增加的資訊量通常只會讓患者更焦慮,無法有效解讀與運用,而且,受益者侷限在中產階級以上,無力研判資訊的普羅大眾則無由受惠。

人類對於求醫行為與醫療行為的理解太少,無法掌握醫病之間快速交流的訊號意義,也忽略醫病雙方都具備思考與判斷的能力,只想利用簡單的指標與管理技術加以干預,結果就會像網際網路上對於垃圾信件的管理,中看不中用。就算有朝一日能發展出具有判斷能力的人工智慧,那也不過是製造出另一個資訊更不透明的權威而已。

這些年來,宣揚民眾就醫權利的運動如火如荼,醫療知識的報導也越來越多,真正成效尚不清楚,唯一可知的是普遍提高了就診病患的焦慮度,也創造出許多慮病症的患者出來。在改變之前,也許應當先評估「改變」本身會有什麼影響吧?為醫療行為定價,又何嘗不是?

(作者為精神科醫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guHistoryAlumni 的頭像
    FguHistoryAlumni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系友會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