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言不幸成真,罷免案從「對單一政治人物的道德責任追究」,逐漸升高為「藍綠政治動員對抗的加長版」,陳總統拒絕提出答辯書,等於加碼梭哈,將他的政治生命與民進黨捆綁一起。事件演變至今,我最擔心的不是阿扁作完任期,而是我們已經看見一個「無感、冷漠的台灣」。

當一國元首的親信家族紛紛爆出醜聞弊端,特權關說、內線交易、圖利索賄一一浮現,這已不是扣應節目的無端指控,而是司法調查事證日明的重大弊案,身陷嚴重正當性危機的總統,竟然還能悍拒憲法賦予的答辯機會,強硬捍衛所剩兩年任期,他所憑恃的主要有三:

首先,立院藍綠的對抗本能:經過六年來的殊死對戰,朝野就像蠍子與青蛙的寓言,早已將按表決器內化為脊椎神經反射的食指動作,「是非」與「民意期待」一向被踩在腳下,被綁架的天王與被綁架的民代堅信「不可能與扁切割」,於是甘作勤王護主的禁衛軍;

其次,統獨論述壓過道德籲求:就像我之前的憂心,深綠團體及選民仍然認為「捍衛本土政權,位階高於推翻貪腐的政治人物」,他們不相信阿扁下台更能挽救民進黨持續破底的聲望,他們不相信統獨論述應該與政治道德議題分開,他們遺忘「清廉」即使不是民進黨上台的首要助力,至少也是次要原因,然而他們仍舊選擇支持墮落的民進黨,支持被寵壞的陳總統,就像過去一樣;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台灣民間的冷漠無感,根據民調,雖然超過半數民眾希望陳總統下台,但民間已感受不到激憤勃怒的情緒;雖然大家對於政治清明仍有期待,但不再懷抱強烈的渴望熱情。

相較於白曉燕命案後,五萬市民主動上街,拉下閣揆連戰及內政部長林豐正;相較於十萬農民因WTO及農會信用部而群聚於凱道,震動總統府及政院高層,如今,官邸弊案宛如烏雲盤旋逐漸釀為巨大風暴,但我們日日看著「誰捐了一千萬到趙家口袋」、「誰涉嫌幫趙家洗錢八千萬」、「誰送了珠寶名錶給第一家庭」,像是收看一齣超大型的「金色摩天輪」,我們在小吃店看著腐壞的政治下飯,我們與同事聊著匪夷所思的貪欲像聊八卦,我們目睹SNG日日駐點像是轉播大型運動比賽。

最終,報社賺得報份、電視台賺得收視率、立委們賺得宣誓效忠的機會、小販賺得賣飲料給的SNG記者的生計、全國賺得收看耗資數億大型政治驚悚劇的樂趣。

但是,我們都輸光了對政治的信任、輸光了樹立政壇高道德標準的契機、輸光了我們對於台灣未來的美好想像,因為我們知道,未來兩年,不必再指望政治人物,一切只會更糟,不可能更好。

不能全怪選民,經過六年來的過度動員,綠營民眾一次又一次在選前之夜的激昂與政治期待的不斷落空之後,早已是「投票後,動物感傷」;藍營也在三一九槍擊案及2004年敗選的長期抗爭中,耗盡了民間期待。雙方像是一場打滿十四局的棒球延長賽,動用了所有牛棚投手,換盡了板凳選手,到頭來球員也累了、觀眾也累了,政治人物還以為「民氣」好似阿拉丁神燈,擦一擦就會自動冒出來,終究發現他們的魔法不再,等到關鍵的罷免時刻,他們已經無力召喚民間的熱情。

往好處看,台灣人民漸漸拒絕「被政治人物呼之即來、揮之即去」,除了少數深藍或深綠的支持者,多數民眾寧願專注於營生、家庭生活、個人意識,而不輕易為政治付出感情;往壞處看,我們即將面對一個政治冷感、道德無感的社會,民眾充滿逃避意識,認為「反正政治就這麼爛了,隨便你們去搞,我管好自己就好」,這種趨勢將會反映在投票率逐漸走低、政治造勢逐漸冷清、政治人物支持度逐漸下降等明顯的現象裡。

美國政治學者李普曼曾作出一個經典的譬喻,政治場域就像是一個劇場,舞台上表演者有主角、有配角,台下前幾排的觀眾是積極的參與者,帶動氣氛鼓掌叫好、噓聲轟演員下台、起立安可要求謝幕…中段觀眾是專注的觀賞者與追隨者,融入劇情但會被動參與;後排或樓上包廂卻是相形冷靜的旁觀者,可能各自聊天、吃爆米花、偶爾打鬧發噱,甚至提前離席。

若套用在台灣政壇,我們看到的一齣劇情荒腔走板、對白乏善可陳、演員草率偷懶的表演。激不起熱情的拖棚爛戲,讓台下觀眾連喝倒采都懶,曾經聚精會神的觀眾逐漸散去,最後只剩零零落落幾個,貪圖冷氣打著瞌睡,也不管這場荒謬劇會演到幾時…

http://editorland.chinatimes.com/HJB/archive/2006/06/14/1745.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