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年是文革40年,中共當局力行向前看的政策思維,大力推動文物保護一雪前過。但經過千年積累的文物要做到全面的保護並非一蹴可及,往者不可追,但倖存者也正在時光的摧折下面臨危機,中國文物界正在與時間賽跑。

中國書籍的產量,直到15世紀末年,比世界上各國書籍的總數還要多,國家圖書館善本特藏部主任張志清指出,中國古籍保護的現狀並不容樂觀。殘破嚴重、需要修復的超過1000萬冊件,其中珍稀善本古籍就約250萬冊件。但全國圖書館古籍修復人員不到100人。

中共在1949年建政後至今,由國家圖書館修復了六萬多冊珍貴典籍,,如珍貴的《趙城金藏》、《永樂大典》、西夏文獻和部分敦煌遺書、宋元善本等,但完成的數量只相當於待修古籍的一成二。

張志清說,國圖對所收藏古籍的紙張做酸性檢測,通過對比上世紀60年代類似檢測,發現這些古籍文獻已開始加速老化變質。照此酸化速度發展下去,百年後國圖古籍文獻的PH值就可能普遍降至5.0以下,而據實驗測算,PH值在5.0以下的文獻,紙張將全面脆化,保存年限不會超過兩百年。但目前中國在古籍善本脫酸、去酸和防酸化方面的工作,基本上還是空白。

大陸目前幾乎沒有民間企業參與古籍修復,都是政府機構負責,經費非常拮据。根據統計,中國現存公藏古籍超過三千萬冊件,幾乎是其他類型文物數量的總和,長期以來國家每年用於文物保護的專項經費達人民幣三億元以上,但由於諸多原因,用於古籍保護的專項經費,每年只有幾十萬元。

更令人憂心的是,目前大陸全國圖書館古籍修復人才嚴重不足,也沒有計畫培育,按照這種人力,國圖人員說,即使樂觀估計,也得近千年才能完成一千萬冊件的古籍修復工作。而大陸高等教育系統目前沒有開設古籍修復課程和專業,修復行業還基本停留在手工和經驗傳授階段。今年將啟動的「中華古籍特藏保護計畫」,動用資金五百萬元,以十年分層次培養急需的古籍修復人才,但這是否能讓與時間賽跑的步伐邁得更大些,沒有人敢樂觀看待。




大陸國圖古籍展 千年一面【2006/06/01 民生報】【特派記者楊羽雯/北京報導】

北京在2008年奧運的加持下,正在往一個創新與復舊並進的方向摸索,中國國務院部從今年起訂定每年6月的第二個周六是「文化遺產日」。6月10日是第一個文化遺產日,主題是「保護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而國家圖書館推出有史以來最大一次古籍珍品保護展。

規模大不是大在件數,而在珍稀。例如其中有一件福建輿圖,長寬幅都是七公尺,是中國目前最大的古代輿圖,為清康熙22年統一台灣後,由福建省所繪。三百多年來色彩鮮豔奪目,館方人員表示,從1987年國圖負責收藏起,至今是第三次打開。

鎮館四寶亮相

除了國圖鎮館四寶:敦煌遺書、趙城金藏、四庫全書、永樂大典底本面世之外,還有一些史上知名著作「斷簡殘編」,例如司馬光資治通鑑第92卷的「寫作提綱」,雖只有426字,但有趣的是,這張紙上還有些被司馬光塗掉的文字,是范仲淹之子范純仁寫給司馬光之兄司馬旦的書劄;文末還有司馬光的「謝人惠物狀」。

三種文本在同在一張泛黃紙上,是因為當時紙張比較貴,司馬光「廢物利用」,還是為了快記下臨時湧現的寫作靈感,隨手抓了老哥的書劄用?在文史資產之外,歷史的偶然不僅讓歷代收藏者為之神迷,競相爭取擁有這「三絕」,但也成了後代人揣想古人生活的另一種空間。

61件珍品首見

這次被譽為「千年一面」的展覽,並沒有太高調地宣傳,在國圖的一個展廳中展出一個月,國圖出展61件首度面世的珍品,還有上海、廣州、四川等地文物機構保存的珍品,兩百多件古籍底本靜靜放在臨時展廳中,武警公安不時巡邏,格外有些肅殺味。有些特地來看文物的市民表示,如果這些珍品能在網站上作展出,再加上充分的解說,一定能讓更多人親身感受。

館方人員說明,目前的國家計畫主要在將底本修復,還沒有教育推廣計畫,事實上中國目前待修復的文物非常多,各地機構經費也有限,需要進一步整合資源。像這次展覽,四川的參展單位是由一位小姑娘帶著木盒坐火車隻身送抵北京,而經費充裕的上海博物館則還有保安隨行。

介紹文籍保護

這次展出除了文物外,還介紹民國以來民間與官方對於文籍的保護。這些古籍有的是皇家珍藏,也有的是私人藏書家,歷盡千辛萬苦搜求,最終捐獻國家。耐人尋味的是,從清末民初的一代藏書家傅增湘、一生投入文物鑒藏的實業家周叔弢、出版家張元濟、考古學家鄭振鐸、藏書家陳清華,到極為關注國家文物保護的中共元老周恩來,這些人收購、捐贈古籍的工作,多在上世紀50年代之前,接下來就是後人在80年代將最後的餘藏全數捐出。這段跨越百年的過程,中間有廿、卅年的空白,史不言者,意在言外,大陸在21世紀初急起搶救文物,除了是因應國力的增長,無非是對上世紀那場歷史浩劫的彌補救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