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2006/04/20 聯合報】簡體字風波:台灣的文化定位問題

傳聞聯合國將「廢除」繁體字使用,引發一場「搶救繁體字」運動。此事業經聯合國秘書處之下中文處官員的澄清,乃屬不實傳聞。但是,簡體字、繁體字爭「正統」的風波,方興未艾。

就在四月十日,教育部宣布,國中基測的作文如果寫簡體字要扣分。同一天,新竹市長林政則卻指示教育局,編製常用簡體字手冊作為國中補充教材。同樣地,當教育部長杜正勝表明自己不是「杜正胜」,以強調維護繁體字文化的同時,台北市卻有書店正舉辦清倉大拍賣,將改為經營簡體字書籍的專賣店。

台灣正陷入的這場「語文分裂症」,說穿了,其實是弄不清楚自己的文化定位問題。

文字的使用,既有承襲文化傳統的使命,卻也有約定俗成的必然趨勢。台灣保留了中文正體字的使用,另方面也免不了受到簡體中文在國際間流行的影響,本來並不是沒有兼容並蓄的空間,也無須搞成「漢賊不兩立」的角力鬥爭。但尷尬的是,台灣的政治發展正熱中於「去中國化」路線;也因此,面對中共官方採用的簡體字流行趨勢,某些人遂出於政治對立的考量而表現出「文化保衛戰」的使命感。

台灣所使用的「正體字」,確實是承載中華文化傳統的主要文字工具;東亞國家如日、韓等國在其文化淵源之中,也都認知漢字的重要性,且援引的主要為繁體字中文。因此,台灣官方應堅定立場,盡一切可能的力量維護並推廣繁體字文化,乃是毋庸置疑之事。國民教育根據標準字體教學,對學生的作業和考試亦作此要求,都可說是維護繁體字的「基本功」。

不過,要使文化運動扎根,必須要有珍視文化傳統的誠心和一貫作法。老實說,台灣在近年來「去中國化」的政治氣氛之下,根本就偏離了重視國語文教育的基本路線,這才是真正的危機所在。根據台北市教育局的一項專案研究,有高達百分之九十八點六的中學國文老師認為現在學生的國文程度低落。學生從國小低年級開始,同時要進行英文教學和鄉土語言課程;因此,正統國語文上課時數大幅降低。幾乎所有的老師都感受到學生國文程度降低的危機,但教育部仍執意進行減少教材的文言文比率、淡化教材中有關中華文化傳統影響的種種課程改造工作。又由於教改的走向號稱教學和甄試「多元化」,教育內容對學生的基本能力要求亦有所偏廢,學力測驗連「火星文」都入題。這種輕忽中文傳統的大環境之下,此刻進行的「保衛繁體字」運動難免顯得有氣無力。

傳遞中文繁體字文化之美,本來就是台灣重要的文化使命,卻也不必因此將簡體字汙名化、甚或妖魔化。台灣應先思考自己的文化定位,才能在語文使用的議題上不至於輕重失衡。近年來,執政黨出於政治考量而輕忽中文教育的正統地位,連海外的僑胞教育和近年風行國際的華文教學園地也一步一步棄守。不少文史學者連番呼籲重視中文教育,政府卻回應冷淡,使很多人感到灰心。對比之下,中共官方以國家力量向國際間推展簡體字教學運動,並挾豐沛的人力而大量進行外文作品的翻譯工作,快速攻占了華文出版品的市場,很多台灣的學者和愛書人不得不倚賴簡體字書籍;這也是台灣文化事業的危機之一,卻又何曾見到政府的積極作為?

這次誤傳聯合國將「廢除」繁體字的風波,台灣才忽然生出保衛繁體字的警覺,可說仍是以政治思維左右文化定位問題,也凸顯出文化上「去中國化」之荒謬。教育部長如果不願意將自己的名字寫成「杜正胜」,希望不只是出於對抗中共的政治理由,更要考慮文化扎根的意義!




甲骨→篆→隸→楷 文化何曾動搖 【2006/04/11 聯合報】 中貞/中山大學助理教授(高雄市)

外傳聯合國自二○○八年以後只採用簡體字一事雖是烏龍事件,卻再一次引發了有關簡繁之爭。而見諸台灣報刊的文章則無一例外地顯現出對簡體字的鄙視,對繁體字揮之不去的戀情及對目前形勢的百般無奈。

文字主要功能之一是要準確表達所要表達的涵義。另一功能是要達到一定的美學標準。世人所書之遺墨,無論狂草、行草或行書,均以繁簡相雜為其中美學的結合手法之一。然而從未聽說有人對先賢們的這種做法提出過抗議的。

在現代社會中,文字還要擔負著真實地傳達與日俱增、不斷創新的技術資訊之功能。這些問題無論堅持繁體字或簡體字的人們都會持肯定的態度,但不會指望有太多台灣島上從未使用過簡體字的人們承認「繁體字所能達到的作用,簡體字一樣可以達到」的這一事實。

中國漢字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經過了四次重大的變革,大陸的文字改革不過是漢字在四次重大改革中的一次,也不過是自唐以降首次以官方的胸懷接納了原本已大量存在的簡體字而已。試問現代有幾人未經專門訓練僅憑繁體字而認識甲骨文、籀文或小篆體文字的?又有幾人未經訓練而達到運用隸書的?

有人感慨說「如此美麗的中國文化傳承,如今逐漸被簡體字取代,讓中國文字落入可能失傳甚或滅亡的危機」。在筆者看來,這不過是「天下本無事,杞人憂天傾」的感慨罷了。好像小篆俱有傳承甲骨文、籀文的作用;隸書俱有傳承小篆的作用;楷書俱有傳承隸書的作用,而獨簡體字不具備傳承繁體字的功能!多麼嚴重的偏見!

目前最富有學術性爭論的也許是簡體字造成了較繁體字更為嚴重的一字多義現象。然而漢字中的一字多義古已有之,就組合而言更是五花八門了。就「運」字而言,便有「運氣、運動、運籌、運轉」等不同的涵義;又如「風」字便有風氣、風評、風俗、風向等不同的意義。既然一字多義是漢字的本來特點,如果官方允許,又有誰在乎斗與鬥、云與雲、干、幹與乾、制與製、笵與範、發與髮、后與後、仇與讎之間的分別呢?如果大考承認這種併字現象,不把這種現象當成錯別字看待,又有誰不樂意將它們併為同一字使用呢?

而且漢字經過了幾次的文字改革到唐朝的楷書以降,又有幾人在書寫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小溪等字時還在思考它們的象形體是什麼?

筆者以為,簡體字是繁體字的直接傳承者。它摒棄了一些不必要的字,合併使用了相當數量的字,簡化了邊旁部首,但保留並發展了原本就存在的組合能力,是漢字使用上的一種合理的變革及發展,是漢字走向世界文字大家族的必要條件,是讓本民族以外的人們學習漢字的一條便捷途徑。

兩岸的文化工作者應該致力於對同一事物用同一字詞或語彙表示或描述的文字工作,避免出現目前文字使用上的某些亂象,如「轎車」成了「自小客車」,「導彈」成了「飛彈」,「航天飛機」成了「太空梭」。如果真誠地愛護我們的下一代,報刊、電視中的文字盡量少用諧音字,不要再出現「大開眼界」成了「大開眼戒」,「東山再起」成了「東山在此」等。目前許多本土派作家自創文字之風也不要給予太多的鼓勵,否則,將會對下一代有真正的傷害。

當然,如果有人堅持以不變應萬變,自身成了食古不化的文字奴,卻也是自由社會的一種特徵。



要捍衛「中華文化遺產繼承權」 )【2006/04/11 聯合報】 魏林梅/中文數位化技術推廣基金會秘書長(台北市)

大陸教育部在「漢字簡化方案」發布五十周年答記者問中,周有光先生表示,規範漢字,包括簡化字和常用字在大陸已通行,小學教師認為簡化字好教,小學生易學易寫。不過從實際應用方面來看,中國文字很多,簡體字只有二千二百卅八個。專家統計過,一般人讀書寫字大約需認識六千七百多個,簡體字的使用每寫一百字,平均寫到的單獨簡化字僅七個,類推簡化字廿六個,其餘六十七個還是傳統的正體字。從這一統計來看,簡體字不夠多也不夠用。

簡體字的數量,紀錄日用彝倫的事物,或可無慮;然而面對老祖宗豐富的文化遺產,數量明顯不敷使用。二來紀錄它們的文字,並非全為簡化,率意簡化,必滋淆亂,如同對全球宣布放棄文化遺產繼承權。甚至跨越國界的網路電子書、網路資料庫,亦將面臨傳輸缺空字,而理想落空。

稍加觀察社會現象之一隅,國人為小孩選取名字,多從蒐錄豐富的康熙字典內搜尋,而全球資訊傳輸使用的字形研訂,也多半參考這本字典,它的數量可是高達四萬多字。裡頭許多文字並未簡化,甚至很難簡化;民眾也可能因此面臨無法轉成電腦字碼,導致出現無法在銀行開戶的窘境。

各界華社中,香港學者指出,簡體字方便快捷,但也會阻礙文化的推動,文字簡化不可「一刀切」,簡體字若成單一標準,將使中國文化研究出現斷層。菲律賓華文學校認為,只要熟悉正體字後,大部份的簡體字也能無師自通。新加坡尋求雙贏的方法,則是執行「識正用簡、正簡並行」的策略。美國AP(大學先修課程)項目既承認簡體字,也承認正體字,簡體與正體字自在交流。

由中華文化傳承及歷史銜接上來看,漢字是世界僅存的象形文字,秦始皇之後二千年漢字並沒有大變化,因而在閱讀古籍時,不需要翻譯就可以直接了解其意義,這不但是老祖先創造文明的智慧,更是全世界使用文字的奇蹟。

很多學古典英國文學的人都知道,四百年前用古英文所寫莎士比亞戲劇,是需要透過翻譯才可以了解。現今資訊發達,電腦已可在彈指之間,「化正為簡」或「化簡為正」,資料方面的流通實不構成問題。台灣二千三百萬人,要以捍衛整個中華民族的資產為目標,讓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寶藏能永續傳承。



孔子看不懂現代論語【2006/04/11 聯合報】鍾隆榮/教師(台北市)

十日「救正體字,台灣知識分子太沈默」一文提到,孔子若復活,看到簡體字版的「論語」,也會長嘆三聲。其實,孔子若看到正體字版的「論語」也會長嘆三聲的。

因為孔子生於春秋時代,所以「論語」成書之年代,當時通行的文字是大篆,因此最早的版本係用大篆寫成,當無疑問。而且最初流傳的「論語」有魯國人傳的「魯論」、齊國人傳的「齊論」及孔壁發現用古文寫的「古論」三種版本。「齊論」和「古論」已亡失,今天的楷書版「論語」是「魯論」版;是不是孔子的原意,和最早的大篆本是不是一致,完全無法確定。如果孔子復生,定會長嘆,因為他看不懂楷書。

文字的演變軌跡,一般朝簡單化和音符化前進。中文裏的形聲、轉注和假借,就是音符化;而且中文字泰半是這種音符化的字。真正純象形字不多。甲骨→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走的是簡單化。中共改用簡化字,和李斯當年用政治力量推行小篆,作法一樣,走的也是簡單化這條路。如果中共也強力推行,約定俗成,未始不能成功。因為它符合語言的演變規律。

很多人反對簡化字,是基於文化傳承上的考慮。由甲骨到楷書,經過四種書寫方法的變化,文化傳統也沒動搖過啊!何必害怕呢?大陸官方推行簡化字,民間學正體字的還是很多。有些店招,及商人印的名片用的都是正體字。台灣不也如此,官方維護正體字,民間用簡化字的就從來沒斷過。

中國書法可用以修心養性,可當藝術品觀賞。只要學寫書法,一定從正體字入手。大陸很多父母從小就逼子女學書法,很多大學設有書法研究所(反觀台灣一所都沒有)。這樣看來,何必害怕正體字會消失,會邊緣化呢?只要書法不死,正體字還是有它的市場。



文字的美都不見了 邱昇元/待役(北縣五股)【2006/04/11 聯合報】

第一次感受到所謂的繁簡之別,是從使用電腦上網開始,當時收到一封亂碼的郵件,當下的反應是馬上殺掉,後來知道只要把編碼改成簡體中文,就可以看到這些跟所學的有點不太一樣的文字,不過我還是看懂了全部的內容。

看懂簡體字並不難,可我打從心裡覺得這個文字實在是太簡略了,很多字簡略到跟原本的字體差了十萬八千里,原本的美感都不見了。

上大學後,上了一堂中國大陸文教的通識課,又再次接觸到簡體字,也知道了原來繁體字的存廢在民國初期早已熱烈討論,雙方拔河多年後,國民政府定下繁體不可廢、可簡化的基本方針,還頒布了第一波簡體文字,只是隔年又收回成命,其後歷經抗日、內戰,最後國民政府退到了台灣。但共產黨卻繼續推動簡體字,建政後並改進增加更多的簡體文字。國民黨政府早就放棄了推行簡體文字的計畫,沒想到多年後,竟再度引發繁簡之爭的現象。

只要台灣保持經濟競爭力,不被邊緣化,繁體字自然會被繼續使用下去,至於台灣有沒有能力保存這項中華文化資產,還是只能交由歷史做最後的決定。




2006.04.11中國時報 繁體字是文化遺產 許又方

李惠敏君在昨日時論廣場發表〈撥開繁簡文字迷障〉一文,指陳島內關於繁簡文字優劣的論述,「皆不構成非使用哪一種書寫系統的必然理由」,並且深陷在一種過度簡化的「二元對立」意識中,看不到問題的實質面,僅只是徒增自我定位的焦慮而已。

李君所言頗有幾分道理,部份論述「繁優簡劣」的觀點確實未中肯綮,難以扭轉繁體漢字在國際上的「頹勢」;但這並不表示我們應該停止繁簡論辯,坐視聯合國「廢除」繁體中文而不管。此外,李君提到:「筆者不明白聯合國的這項宣佈,對使用繁體字的我們有任何實質的意義與影響。聯合國連我們都不承認了,臺灣不也生存依舊?」云云,則顯然有待商榷了。

首先,從全球五萬多人聯署反對聯合國決議,而台灣僅有百餘人加入的情形來看,多少可以看出島內人民確實並不認為自身會受到什麼影響。然而,吾人必得在乎聯合國的宣言,所盱衡者絕非國族意識或語言正統之爭,而是它可能造成的中華文化危機,一如李同學所言,一種語言(文字)的「標準化」(聯合國獨用簡體,無疑是一種標準化程序),「更需要深沈的人文省思」,而很顯然的,這似乎正是聯合國倉促的決定所欠缺的。

文字或許不能全然代表一國文化,但卻無疑是文化最佳的載體,深深影響文化的傳遞與延續。李同學指出:中共官方當初實施漢字簡化,實具「國族打造」(nation-state building)的企圖,其目的乃在「以語言改革之名,行思想改造之實」,若筆者理解無誤,即是以政治手段進行文化變革,那麼,李同學實際已經意識到文字改造與文化渝變之間的緊密聯繫。因此,若要說聯合國這種幾乎要使深蘊文化義涵的「繁體中文」在國際成為「絕響」之舉措對中華文化完全沒有負面影響,顯然是未見輿薪之論。

在筆者看來,即使聯合國文件不再使用繁體中文只是出於「方便」的單純動機,都不能消除其將在文化上引發負面效應的疑慮,而這也正是吾人深切憂心之所在。

繁體中文自二千年前定型以來,一直是承載、傳遞中華文化最明確的媒介,相較於簡體漢字,自有其在歷史連續上的優勢,此乃無可爭辯之事實。換言之,直接學會繁體漢字,不僅可以直接閱讀二千年的所有中國文件(包括藝術品),並且很容易在短短二週內讀懂所有簡體字,站在文化吸收與傳播的觀點看,這就是繁體字的優位。既然李君的經驗告訴我們,不論繁簡,對於學習中文的外國人而言一樣困難,那為何不干脆直接學繁體字,豈非更好?

中共簡化漢字、厲行文化大革命對中國文化的傷害已是無可掩蓋的事實,如今聯合國決定獨行簡體字,恐將進一步造成繁體字的邊緣化,並影響到傳統中華文化的傳遞,相信世界各國關心文化保存的人都不樂見這樣的事發生。且這對一向標榜保護世界優良文化遺產的聯合國而言,豈非不可思議之事?而擁有二千多年歷史的繁體中文難道不是值得保護再三的文化遺產?(作者為東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救正體字 台灣知識分子太沈默 【2006/04/10 聯合報】 李昱宏/大學講師、旅行文學攝影作者(嘉縣太保)

聯合國據稱要在二○○八年完全以簡體字取代正體字,當香港與海外華人圈一片嘩然之時,卻少見台灣發出類似的吶喊。當德國、韓國、美國等等國家的中文學者大聲疾呼聯合國切莫獨尊簡體字時,似乎台灣的知識界依舊渾渾噩噩,其實作為一個老師也作為一個作者,我實在難以想像當優美的中文世界被醜陋不堪的簡體字佔據時會是怎樣的情形?

當年中共以簡化文字以方便教育廣大的農工階級為理由簡化了中國字,但是五十年過去了,筆者在大陸旅行時卻還是經常遇見年僅十幾二十歲的年輕人竟然是文盲,莫說他們不識得真的中國字,最可笑的是連中共當局推廣了五十幾年的簡體字,他們也一概不識得,可見中國字是否需要簡化並非真正的關鍵,真正的關鍵是普及的教育。

韓國學者主張不能獨尊簡體字,因為韓國文字在某種程度上遠比中文更難使用,我見過我的韓國朋友的韓文字典,令我訝異的是韓文字典中有大量的中文,例如弱肉強食這句成語在韓文中的確有對應的韓文字,但是在字典上的解釋卻以中文解釋,當時我不解的問我的韓國朋友,他們表示因為韓文比較淺顯無法解釋所有的字義,所以必須以中文解釋,君不見韓劇大長今當中有關醫書與食譜,當時韓國人所使用的文字即是如假包換的中國字,試問要是韓國人也決定獨尊簡體字,那麼韓國人如何了解過去的歷史?

不僅韓國如此,在日文中也有類似的狀況,他們稱成語為四字文熟語,諸如三人成虎、四面楚歌、一字千金,完全皆以中文書寫表示。

我在四川時認識了一個成都大學中文系畢業的朋友,他說在大學中他們必須修習「古代漢語」這門課,就是學習如何寫真的中國字,筆者在海外時曾遇到一名交換學生,他當時還在北京的人民大學學習中文,一日他將大陸出版的論語給我看,我告訴他若孔子再生看見了這樣的文字恐怕也會從墓地爬起然後長嘆三聲。如今中共在海外如火如荼的開設所謂的孔子學院,不知道孔子地下有知作何感想?

前幾年筆者曾經看過一篇投書,該作者主張以正體中文作為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項目,可惜未獲重視。泛綠人士對於共產黨深惡痛絕,如果要在文化上與共產黨分庭抗禮,那麼讓中國字回歸正體就是一個絕佳的議題,讓真正的中國字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就是一個重要的關鍵。

推廣中國正體字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於我們不僅理直氣壯,於對岸共產黨也莫可奈何,畢竟是他們自己自毀長城,這樣的時機我實在不知道,為何這個處處想辦法與共產黨周旋的政府會顢頇到不知道利用?我也想不透為何台灣的知識份子這般的沉默?甚者已經有大量的老師採用簡體字版的教科書上課,而台灣的某些大學也舉辦簡體字識別大賽,我想對於中國字的真偽繁簡之爭,於政治上我們或許可以妥協,但是於文化上難道我們要繼續沉淪嗎?





2006.04.10中國時報 撥開繁簡文字迷障 李惠敏

聯合國在日前宣佈,從二○○八年起,中文文件一律只用簡體字。於是最近這段時間,繁簡字問題又成為台灣社會大眾討論焦點。作為一個華語教學的工作者及研究者,與其討論繁簡字優劣,筆者更關心的是大眾如何論述此議題。

首先,是臺灣對「國際」的情結。任何事但凡扯到國際,臺灣人的焦慮就來了。於是我們對於「聯合國」,「諾貝爾獎」,「奧斯卡金像獎」等具有國際想像卻未必等同於「國際」的名詞,特別重視,也特別不能平常心以待。說真的,筆者不明白聯合國的這項宣佈,對使用繁體字的我們有任何實質的意義與影響。聯合國連我們都不承認了,臺灣不也生存依舊?

第二,是「標準」語言的迷思。標準語言的興起與近代國族打造(nation-state building)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用粗暴的手段,試圖將語言標準化,兩岸在這方面皆犯過錯誤。中國大陸當初推動漢語拼音及文字改革,其中心思維就是將「強大的現代國家」與「語言的純潔」掛勾。許多中國的語言學家當初多多少少參與(或設計)過這場「以語言改革之名,行思想改造之實」的政治活動,撫今追昔,殷鑑未遠。語言學家需要提出深刻的思考,而非告訴我們什麼是「標準」。畢竟,語言學家並非只是能說,或推廣標準語言的九官鳥,更需要深沈的人文省思。

第三,繁簡字問題的討論,也再度突顯臺灣人長期以來對中國大陸議題論述的二極化,與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競爭心態,而忽略了個別議題形成的複雜性與歷史脈絡。於是,中國(或中國人)不是極好就是極壞。繁簡字的討論也成了正統VS異端的「漢賊不兩立」的意識形態之爭,許多討論也都失了焦。

在筆者看來,近來各家在媒體所陳,皆不構成非使用哪一種書寫系統的必然理由。如:繁體字是否代表中華文化的精華?簡體字是否就不代表中華文化的精華?(筆者認為至少它代表了一九一一年以後中華文化尋求出路的軌跡),或者我們真正該問的是究竟什麼是「中華文化的精華」?至於「繁體字的愛是有心的」、「繁體字比簡體字美」更是不通。照此邏輯,全世界只有使用繁體字者的愛是有心的。文字的美與不美,更是主觀的感受問題。

同樣地,簡化漢字的心態也同時簡化了形成中國文盲及教育水平低落的結構性因素。(如: 經濟問題,城鄉差距)而不完全是書寫系統的難易問題。同理,外國人(嚴格說來是西方人,根據筆者實際的教學經驗,日韓人士漢字的掌握能力不比我們差)學中文的理由與需求各異,對只想學生活口語的外國人,簡體字的「難」並不比繁體字「容易」多少,畢竟那仍屬於另一種符號系統。而需要高深中文的專業人士,真到了精通繁簡體任一系統的程度,繁簡轉換對他們也不再是問題,而是一項基本門糮。例如,學者、外交官、記者等各有其專業要求來達到他們的工作。

根據筆者近幾年觀察,華語教學在媒體的論述,很可惜地(也可說不意外地)落入了兩岸議題二元對立的舊有模式,其結果除了增加臺灣人的焦慮,也神化/妖魔化了中國。就如同筆者不看好在自由市場的機制,由國家動員設立的孔子學院會普及一樣,對於即學即會的簡體字,筆者同樣選擇輕鬆以對。

筆者在意的是,不管簡體字繁體字,只要其表達的內容,都能在理性的討論空間下充分被尊重並呈現,就是大眾之福。

(作者曾任華語教學工作,現為英國艾塞克斯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反停用繁體中文 全球4.5萬人連署【2006/04/09 聯合報】 記者陳立儀/台北報導

最近網路上流傳一封呼籲大家連署反對聯合國於二00八年文件停用繁體中文的郵件,昨天為止已吸引全球四萬五千人次連署;國內入口網站蕃薯藤也注意到這股網路效應,將相關議題與部落格集合成專區,不過台灣網友至今不到百人投票,網友大量轉寄催票,捍衛繁體中文。

由國外網站www.gopetition.com發起的「向聯合國二00八年廢除繁體中文說不」的連署網頁,近日被網友大量轉寄,進入該網頁後,只要輸入個人姓名、電子信箱與所在地,就可完成連署。目前該網站已有超過四萬五千人連署,但台灣地區連署人次仍未破百。

「我的名字很美!請不要更改我的名,換了名字,我就不是原來的我」、「請不要讓中國文明的通路斷絕」,網友用詩一樣的文字,在蕃薯藤專區的留言版上記下反對理由;也有年輕網友認為繁體字比較漂亮,反對聯合國的決定。

但YAHOO!奇摩、PChome等入口網站表示沒有設置相關議題連結的計畫。

一位轉寄這封催票郵件的網友認為,當簡體字成為唯一的中國文字後,進口商品的中文介面和說明書可能只看得到簡體中文,對生活上造成的不便將持續延伸;多數網友認為繁體中文是中國五千年歷史的象徵,沒有人有權利抹殺。



由繁入簡,中國文字瀕臨滅亡 2006.4.7 中時電子報民調分析稿/洪茗馨

中國古老文字之美,美在它是盤古先民生活的一部分,是老祖宗留下的珍貴遺產,美在它的字體皆是完整方塊字,像某種圖騰印刻,美在它的每一個單字各自有其不同義涵,組合起來又成新的語辭。中國文字從結繩記事開始,一步步慢慢演進而成甲骨文、籀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到行書,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之美的正繁體字,是一部中華文化\歷史縮影,如此美麗的中國文化傳承,如今,卻因為政治形勢的強與弱之別,逐漸被簡體字取代,讓中國文字陷入可能失傳甚或滅亡的危機。

由於聯合國宣布2008年內部公文將一律採用簡體字以取代正體字(繁體字),中文字繁簡爭議再次被掀起。

相信許多人都有著相同記憶,在我們學習注音符號、以手拿筆練習寫字的那些學生生涯階段,老師們總在課堂上,用粉筆一筆一劃描繪、講解中華文字起源是依據六書,即象形、會意、指事、形聲、轉注、假借,中華文字的演進在漢朝程邈形成隸書後,其後朝代再形成楷書、草書、行書,繁體中文字大致定形。
繁體中文字的優點非常多,雖然筆劃較為繁複,每個中文字含有多重意思,可以延伸出多種解釋及詞語思路,透過象形字體的協助,在背誦記憶上更容易牢記,一旦學會,就不容易忘。

反觀中國使用了五十多年的簡體字,許多字仍然由繁體出發,簡省筆劃變成簡體,造成字與字之間,相似度極高,非常容易混淆,失去思緒表達,同一個字,繁體與簡體意思就差很多,雖然速成,快寫,卻對理解能力產生負面影響。

繁體字歷經五千年歷史、文化薰陶演進,堪稱藝術文學精華,豈是簡體字所能媲美、所能比擬。以現在使用繁簡中文字來看,就在日常生活中發生很大問題。例如最多人引用的「麵」字,明明是麥粉作成的「麵包」、「麵條」、「煮麵」,硬是要將它改成「面包」、「面條」、「煮面」,又例如「頭髮」變「頭發」,說有多不倫不類就有多不倫不類,整個中文字的義涵都被張冠李戴了。

中國用簡體字取代正繁體字,雖然因使用簡體字人口高達13億,相較之下,台灣只有2千3百萬人,但許多古文經典仍然保留繁體中文字的原字原義,中國年輕一代要讀懂文化古籍,不僅得翻閱繁簡對照表,甚至據說還得找翻譯,重新學習繁體中文字,如此本末倒置,是將中國文化傳承也三反五反,通通革命掉了!




使用簡體字 77%民眾說NO 2006.4.7中時電子報

根據外電報導,2008年起,聯合國所有中文文書將只使用簡體字,取消現行繁簡並行的方式。網路上已經有不少網友發起串連,希望結合網路力量,簽名反對這項政策(http://www.gopetition.com/region/237/8314.html)。最近成為熱門轉寄郵件內容。但是根據中時電子報電話民調發現,高達66.4%的受訪民眾不知道2008年之後聯合國所有中文文書將只使用簡體中文,當然也不清楚這樣的政策,可能會使台灣在國際上的能見度持續降低。
兩岸交流日漸頻繁,民眾生活遭週出現簡體字的機會也大為增加,但是對多數民眾來說,簡體字由於是沒有規則的簡化,如果沒有經過學習,看的懂得民眾並不多。根據中時電子報電話民調發現,完全看不懂簡體字的民眾高達44.5%;另外有41.5%的受訪民眾認為懂一點點簡體字;只有14.5%的民眾自認為完全看的懂簡體字。完全看的懂得民眾又以20~49歲的民眾為主;完全看不懂的民眾則以50歲以上為主。

值得注意的是有26.7%的受訪民眾認為學生應該學習簡體字;51.5%的民眾反對;21.7%的民眾沒意見。顯示兩岸國力的差距讓部分民眾覺得下一代應該具有辨識簡體字的能力。

不過學習是一回事,使用又是一回事。只有7.5%的民眾贊成未來台灣全面使用簡體字,高達77%的受訪民眾持反對意見。顯示雖然有部分民眾認為下一代應該看的懂簡體字,但卻不認為台灣應該放棄正體字的使用。特別值得注意的是,19歲以下的民眾是反對最力的年齡層,高達92.3%的19歲以下民眾都反對台灣未來全面使用簡體字。

這份問卷也問出一個讓人覺得矛盾的現象,高達65.2%的受訪民眾不擔心國際上全面使用簡體字會讓台灣更加邊緣化;有點擔心佔20.8%;非常擔心只佔14%。這樣的結果到底是台灣民眾對自己非常有信心,還是台灣民眾根本對於是否被國際邊緣化毫不在乎,值得玩味。這個問題,也是19歲以下民眾最不擔心被國際邊緣化,比例高達84.6%。
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字固然是與時俱進,但若因為國際現勢,反而讓劣幣驅逐良幣,實非國家民族之福。

中時電子報是於四月三日到四月六日,以中華民國家戶電話為樣本,成功訪問一千零七十七名受訪者。

譚克:部分簡體字無邏輯 違反造字原則 張筱雲/慕尼黑三日電 2006.4.4中國時報

日前傳出二○○八年後,聯合國使用的中文一律採簡體字之後,引起全球廣泛爭議。雖然聯合國的決定並不能代表全世界,但仍具有某種重大象徵性意義。

多年來,正體(繁體)字逐漸式微,簡體字已經處處占上風,已成無法阻擋的時代趨勢,現在更進一步確立它唯一標準的權威地位。聯合國的宣布,更引起正體字擁護者的一陣恐慌。

簡繁之爭 非少數服從多數

過去香港用正體字,九七回歸之後,大概不久也難逃「淪陷」命運,從此台灣將成為無力挽狂瀾的正體字最後「保皇黨」。對中國來說,台灣是推行漢字簡化的主要阻力,懷疑部分香港市民對簡體字不接受,是受到台灣影響,批評台灣反對簡體字,是把文字改革和政治問題混為一談,因此近十年來運用各種管道和力量,務必「除之而後快」。

中國政府特地請出現百歲的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先生為其背書,他表示:「用兩種字體是沒有必要的,簡體字的盛行證明簡化方向是對的,同時,我們國家在國際上的影響越來越大,世界各國學中文的人愈來愈多,簡化字慢慢會變成中文唯一的標準。」

但實際上,學者專家持有不同看法,學術是實事求是,並非靠「大吃小」、「積非成是」、「少數服從多數」,就能解決問題。

慕尼黑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譚克(Roderich Ptak)教授就對全面推行簡體字不敢茍同,他指出:「我們系上雖然也有改寫成簡體字的古書,但『繁從簡』是不可能的,我要求漢學系學生繼續簡繁並用,掌握兩種字體,否則無法看古書原本,如何作學問?簡體字歷史只有幾十年,中華文化卻有幾千年歷史,漢學研究專題和項目的年代都是簡體字發明之前。」

不少簡體字根本違反造字原則,毫無邏輯規章,在譚克所長看來簡直是慘不忍睹,所以堅決反對中文簡體化。最理想的解決辦法是,讓政治歸政治、學術歸學術,兩岸專家就事論事坐下來談,找出折衷之道,能簡的簡,不能簡的或「簡得沒道理」的,還是讓它保持原貌,以免外人一頭霧水,到最後自己人也看不懂中國字,目前大陸文化斷層的問題很嚴重。

樂觀的譚克所長,對正體字翻身仍抱一線希望:「漢字簡化幾千年來一直在緩慢進行,德國現在不是實施新德文制度?幾年之後,發現不行,趕緊修正甚至走回頭路,或許簡繁(正)體字也會回歸到理性的道路。」

簡體字易學 正體字不易忘

他又說:「況且,風水輪流轉,德國近來學拉丁文又熱門起來,或許,哪一天堅持用簡體字的人會覺悟,發現繁體字才是正統。」

簡體字真有那麼方便簡單嗎?許多學中文的德國學生透露個人經驗:「學簡體字一開始很高興,筆劃少好多,比正體字簡單省事,後來發現,其實討不到什麼便宜,因為容易搞混,很多字太相像,很多字明明是同一個字,意思卻風馬牛不相干,麵包、麵條的麵,和臉面的面是同一個字」,指導教授告訴他,因為正體是象形文字,雖然較不容易學,但也比較不容易忘記。最後,這位德國學生質疑中國推行簡體字的官方說法,他不認為少幾撇筆劃就能省時省事,甚至達到減少文盲目的。

韓學者:簡繁漢字都會才懂真義 大陸新聞中心/台北報導

南韓首爾國立大學中文學教授李康齊昨天在「朝鮮日報」發表評論建議,韓國應該同時教簡體漢字與傳統漢字,他認為,如果想掌握真正意義上的共用漢字,就不能只教簡體漢字,應該同時教傳統漢字。

李康齊說,有報導稱,聯合國決定從二○○八年開始只用簡體漢字製作中文檔。韓國曾長期使用漢字,但是嚴格意義上,韓國使用的漢字與作為中文標記的漢字並不完全相同。一九九二年,韓國與中國建交之前,韓國一直使用台灣使用的老字型—繁體字。之後,經過多次爭論,從一九九四年開始,包括中文教科書在內的大部分領域都使用了中國簡體字。

李康齊說,當然,目前為止,對普通百姓來說,簡體字確實還有些陌生。因此,只學習國內的傳統漢字然後前往中國的人,因為大部分簡體字無法看懂而容易感到驚慌,而且在韓國與中國的交流過程中,若不懂簡體漢字,就會面臨諸多不便。但是不能因為中國影響力正在壯大,就完全放棄過去一直使用的漢字字型。目前,漢字依然是理解朝鮮傳統文化的重要因素,而且用漢字記錄並繼承的大部分文獻中的漢字字型與中國簡體字完全不同。

李康齊認為,從這個角度出發,韓國需要採取考慮韓國狀況的漢字教育措施。應該考慮到,如果掌握很多以前使用的漢字,學習中國簡體漢字也就不會太難。

李康齊說,目前,在國際社會,隨著以韓中日三國為中心的東亞影響力的擴大,正在開創通過漢字進行國際交流的時代,因此最近越來越多地強調東亞共用文字—漢字的作用和學習。但是如果想掌握真正意義上的共用漢字,就不能只教簡體漢字,應該同時教傳統漢字。





韓學者:應同時教授簡體漢字和傳統漢字【2006/04/03 中央社】首爾三日專電

韓國學者今天在報章上撰文強調,雖然聯合國決定從二零零八年開始只使用簡體漢字製作中文檔案,但基於漢字依然是理解韓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因素,且用漢字記錄並繼承的大部分文獻中的漢字,皆為所謂的繁體字型的傳統漢字,因此,韓國應該同時實施簡體漢字和傳統漢字的教育。

韓國國立首爾大學中文學系教授李康齊今天在韓國「朝鮮日報」輿論版,以「應該同時教授簡體漢字和傳統漢字」為標題的專欄中,強調學習中文繁體字對韓國文化傳承的影響。

李康齊指出,當媒體報導聯合國決定從二零零八年開始只用簡體漢字製作中文檔案後,雖然漢字文化圈內的各國,因漢字的字型不同,引發了不少混亂,但中國在國際社會中強大的影響力卻已反映到了文字使用的問題上。簡體漢字是現代中國的官方文字,其正式名稱是包含「簡化文字」意思的「簡體字」。一九六四年,中國政府制定發佈了二千二百三十八個簡體字,如果加上用於偏旁的漢字,大約可以簡化使用一萬七千個漢字。

李康齊強調,韓國曾長期使用漢字,但在嚴格意義上,韓國使用的漢字與作為中文標記手段的漢字並不完全相同。一九九二年,韓國與中國建交之前,韓國一直使用台灣所使用的老字型——繁體字。之後,經過多次爭論,從一九九四年開始,包括中文教科書在內的大部分領域都使用了中國簡體字。

當然,到目前為止,對普通韓國百姓而言,簡體字確實還有些陌生。因此,只學習韓國國內的傳統漢字後,前往中國的民眾,因無法看懂大部分的簡體字而易感到驚慌,而且在韓國與中國的交流過程中,若不懂簡體漢字,就會面臨諸多不便。但是不能因為中國影響力的日益茁壯,就完全放棄韓國一直使用的漢字字型。目前漢字依然是理解韓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因素,而且用漢字記錄並繼承的大部分文獻中的漢字字型,與中國簡體字完全不同。

從這個觀點而論,韓國需要採取考慮韓國狀況的漢字教育措施。應該考慮到,如果掌握很多以前使用的傳統漢字──繁體字,學習中國簡體漢字也就不會太難。

同時,將韓國政府指定為「教育用漢字」的一千八百個漢字與中國兩千五百個常用漢字進行比較後,結果不難發現重複的字數,竟達到一千六百一十九個之多。換句話說,在韓國學習一千八百個漢字,其中,百分之八十九點九與中國常用漢字相同。不僅如此,按照漢字字型標準,韓中兩國共用的一千六百一十九個常用漢字中,包括簡體漢字在內,只有五百一十二個字的字型不同,所以只要學習這些不同的簡體漢字,就等於是學習了中國常用漢字的大部分。因此,雖然不少漢字的意思完全不同,但是在文字理解的層次上,只要學習並掌握韓國已曉得的漢字的簡體字字型,就很容易掌握中國文字。

李康齊強調,目前在國際社會上,隨著以韓中日三國為中心的東亞影響力的擴大,正在開創透過漢字進行國際交流的時代,因此,最近越來越多地強調東亞共用文字——漢字的作用和學習。但是如果想掌握真正意義上的共用漢字,就不能只教簡體漢字,應該同時教傳統漢字──繁體漢字。





2008起 聯國中文文件全用簡體字 【2006/03/24 聯合報】 記者華英惠、陳東旭/北京—台北連線報導

北京中國應用語言學會會長、原中共國家語委副主任陳章太向北京晨報表示,聯合國已決定自二○○八年以後,原在聯合國同時使用的中文繁體、簡體字,一律使用簡體字。

中共一九七一年進入聯合國後,全面推動中文簡體字,排除繁體字。聯合國有關一個國家使用的語言文字相關條例也規定,所有社區語言文字和語言文字來源國所使用的現代語言,應保持一致。

中華民國未退出聯合國前,聯合國所有的中文文件,都是使用繁體字。由於中共當年推動簡體字有許多阻力和障礙,長久以來,聯合國一直是繁、簡字並行。但近年因中共政經實力大增,聯合國與其他國際組織有關中文版幾乎都朝簡體字的趨勢走。

大陸著名語言學家、現已百歲高齡的周有光指出,聯合國正準備把所有的中文文件都改用簡體字,因為用兩種字體沒有必要。他說,如果用了簡體字,就證明簡體字的方向是對的,是得到全世界多數人同意;同時證明中共在國際上的影響越來越大,世界各國學中文的人逐步增多,在這種情況下,簡體字慢慢會變成中文唯一標準。

目前繁體字用於台灣、香港、澳門和北美的華人圈中,使用人數約為三千多萬。簡體字用於大陸,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東南亞的華人社區,使用人數超過十三億。另外,像日本、南韓原也有一些漢字,近年已陸續出現簡體字。





觀察站》繁簡之爭 國力就是實力【2006/03/24 聯合報】聯合報記者陳東旭

認同、支持中文繁體字的人一定很感慨,國民黨當年不僅丟了江山,沒想到半個多世紀後,原本世界通行的繁體字都要在國際舞台上消失。一旦簡體字成為國際主流,通行繁體字的台灣勢必受到另一波打擊,企業界、教育界、甚至國際交流都會受到困擾。

簡體字與繁體字爭論多年,不論從藝術、傳統、便捷、或歷史來說,都各有支持觀點。但國力就是實力,使用繁體字的三千萬人口要對抗使用簡體字的十三億人口,確實有困難。

繁體字原本通行世界各國,但因為「西瓜偎大邊」,很多國家都已見風轉舵。例如澳洲紐省近年即將高中會考的中文試卷,由過去提供繁體和簡體兩種中文字,改為只提供簡體字;加拿大的卑詩省教育廳早先制訂的中文課程綱要,是繁、簡體並用,但修訂後的中文課程綱要,已希望教師先教簡體字,適當時機再教繁體字。

同樣是使用繁體中文的香港,近年接受簡體字的速度更快,不僅各大企業網站同步架設簡體版,販售簡體字的書店是愈開愈大、愈開愈多。各國華人社區,隨著大陸移民人數漸多,簡體字的招牌也愈來愈多。這樣的趨勢足以說明,簡體字空間愈來愈大。

回看台灣,不論是台大的「全美各大學中文研習所」,或是台灣師範大學的「國語中心」,都已重視簡體字的存在事實。國語中心一位老師指出,「不教簡體中文,不會再有外國人來台學中文了!」現在只要上Google搜尋引擎,要找的資料,簡體字網頁幾乎都已超過繁體字。

簡體字未來居主流已勢不可當,這也是台北市長馬英九再三呼籲要將繁體字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因素。簡體字變成主流後,以繁體字為主的台灣,要與世界各國交流,將多一道障礙;而對台灣下一代來說,若迫於趨勢還要再接受簡體中文,將是另一個夢魘。






2006.03.24中國時報 求快文化 忽略繁體字價值 周群英/桃園八德(研究生)

據新聞報導,二○○八年以後聯合國將僅用簡體字,廢除使用繁體字。這其實不是「新」聞,因為它是一個可以預估的趨勢。從歷史來看,文字作為人類最重要的溝通媒介之一,它必然將隨著人與人之間日益頻繁的互動而被要求加快傳播速度。如今則輸入幾個按鍵便可輕易修改和傳送的電腦螢幕上,這一路過來,反應的是以「交換價值」為首要考量。

然而,文字作為一個民族最重要的文化要素之一,它並不只有「交換價值」,還包括「使用價值」,這一點尤其表現在象形文字上。象形文字不僅具有美感,而且富於結構。因此,在古代,當人們說某人的詩詞寫得好,指的並不只是其筆下的高妙意境,還包括文字排列在一起而構成整體的視覺美感,而這種美感甚至可能引發人在倫理層次上對善的追求。

從「交換價值」的角度來看,簡體字自然比繁體字有競爭力多了。它筆畫少、好寫、好學。但是,若從「使用價值」的角度來說,簡體字又大大不如繁體字那樣蘊含文化與美學的深度。只是,仍然位居文化第三世界位置的中國文字,若想要在當今一切強調速度和效率的世界得到現身的機會,那麼從對繁體字的書寫轉向對簡體字的使用,似乎成了必要的妥協。

然而,還以中文為母語的華人,究竟應該如何看待這樣的妥協?會不會對妥協產生焦慮?對於自幼便讀、寫繁體字長大的人來說,在目睹將來繁體字可能成為歷史的現實時,會有一種複雜的感覺就是,人尚且在世卻已經看見自己的墳墓。




2006.03.25中國時報 台灣應註冊繁體字專利 謝麗秋/台南(助理研究員)

根據新聞報導,中國應用語言學會會長陳章太表示,根據聯合國決定,從2008年以後,聯合國將一改過去簡繁體字並存的情況,一律使用簡體字。此一消息,是台灣的危機,但也是轉機。

繁體字其實代表的中華文化的精華,經過幾千年從形音義而演變下來的文字,讓以傳承中華文化為代表的中國並自詡為正統的中國大陸否定,這是何其諷刺的事。通常一個國家如果強勢,應該要讓國外想辦法來瞭解自己國家的文化,畢竟所有的古文獻全都是繁體字,而不是簡體字。以中國大陸在聯合國的地位,不為自己的傳統文化力保,反而一昧只是迎合外國人,只因要讓外國人好學,讓小學生好學,這不是很可惜的事嗎?網路上有網友建議,如果要小學生好學,那乾脆改火星文算了。報導中又說,批評台灣反對簡體字,是把文字改革和政治問題掛勾…,這段話個人還是有些意見,當初是因為文化大革命才把繁體改簡體,台灣還是延續舊有的文字沒有改變啊!那政治問題從何而來,政治問題應該不在台灣這邊吧!實在不懂。

的確不可否認,中國勢力的崛起,引起各國人馬逐鹿中原,語言與文字可說是進入中國的一道門檻,簡體字對於進入中國的門檻也許比繁體字更低。但留著繁體字,或是簡繁體字並用,並無礙這道門檻啊!急著現在將簡體字視為中文的唯一標準,對於所謂的中國傳統文化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不過,說老實話,繁體字雖然比簡體字比畫多了一些,但繁體字真的比簡體字美多了。就好像繁體字的「愛」比簡體字的「爰」多了一顆心一樣,繁體字的愛是有心的。如果以後,簡體字將會變成中文的唯一標準,那以後的繁體字要改什麼名呢?那就叫「台文」好了,建議台灣先註冊專利,這樣台灣應該就不用去中國化了。




2006.03.25中國時報 創造繁體字價值! 蔡志浩

媒體報導,聯合國宣佈從二○○八年起,中文文件一律只用簡體字。對於在台灣的繁體中文使用者來說,必定會擔心,簡體字是否會成為中文的統一書寫系統,讓繁體字走入歷史。

我要說的是,繁體字確實面臨危機,但不全是因為簡體字的普及。國內想維護繁體字的人,不論是因為反共而反簡體的統派,因為反中而反簡體的獨派,或以反異端的心態來反簡體的傳統派,都搞錯了方向。要確保繁體字不致死亡,就要建立健康的競爭心態,光是「反」是沒有用的。

我們必須認清事實:簡體字與繁體字都是現代漢語的書寫系統,兩者都能同樣有效地紀錄現代漢語,兩者的讀者也都能同樣有效率地閱讀。簡體與繁體,是競爭的兩套系統,與政治立場無關,也與正統或異端無關。如果只是「反」而不競爭,如果不能放棄自以為正統的觀念與意識形態,再怎麼努力地反簡體字,也救不了繁體字。

兩周前,我在「閱讀心理學」課程談中文閱讀,剛好討論過這個問題。有同學在課堂上回應,他上網查資料發現簡體的文件往往比繁體多。他認為,不能讀簡體字等於失去一個獲取訊息的重要管道,所以我們的中小學應該開始教簡體字。

這個觀點非常務實,但以台灣「反簡體」的現狀,大概很難實現。台灣接納簡體字不見得對繁體字有負面影響,抗拒簡體字也不見得救得了繁體字。我要強調一點:在網際網路的影響下,繁體字面臨的最大威脅,不是簡體字,而是繁體中文使用者的創作愈來愈少。

台灣是個繁體字大國,再加上經濟發展的水平與網路的普及,照理說台灣人可以創作許多有價值的文章發表在網路上。很可惜的是,台灣人不太喜歡寫。例如,很少台灣人為維基百科貢獻內容。另一個例子是台灣的部落格文化,台灣趕上了部落格的潮流,然而大部分的部落客如果不是忙著轉載在網路上找到的文章,就是摘錄別人的文章,只有極少數的人願意花時間產生一些原創性的內容。

網路提供了以小搏大的機會,但我們卻沒有好好利用。台灣人太習慣等著用別人做出來的東西,自己卻很少創作。如果大部分的台灣人還是只想要讀別人寫好的文章,用別人設計好的軟體,自己都不動腦筋,不寫,也不創造,那麼,繁體字總有一天要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坑。到時,就怨不得別人了。不是簡體字害的,也不是共匪打壓。一切,都是我們自己造的孽。

如果台灣人可以持續用繁體字創作出許多有價值的內容,在世界的各個角落都一定會一直有人想學繁體字。我們應該努力創作,讓世人覺得「不能讀繁體字等於失去一個獲取訊息的重要管道」。這不只是振興繁體字的最好方法,也是發揮台灣影響力的最好方法。

(作者為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黑白集 文化邊緣化【2006/03/26 聯合報】

聯合國自二○○八年起,中文文件將全部使用簡體字,簡、繁並行的現況即將不再。台灣邊緣化的危機,不但出現在經濟,也在文化上拉起警報,台灣在華語文化圈扮演的角色越來越淡出。

中共當年推行簡體字,著眼於易學、好寫,在幾億文盲的環境,快速推動普及識字,有其時代背景的考量。當年中共鎖國,一窮二白;反觀台灣,經濟起飛,且以政府力量推動中國文化,因此台灣人口雖少,卻仍能在中文世界保持簡、繁體字分庭抗禮的局面。但是,時勢丕變,大陸改革開放後,經濟、文化影響力快速提升,尤其文革時期批孔揚秦,如今卻在世界各國廣設孔子中心,推動中國文字與文化,簡體字於是變成主流。

外交部義正辭嚴,指斥聯合國只用簡體字為「不可原諒」,但是,政府對於繁體中文可曾有過愛惜之情。教育部正在正式推廣「羅漢文」(漢字加羅馬拼音)姑且不論,台灣雖然繼續使用繁體字,但文字只是載體,更重要的是文字承載的文化積累。這些年來政府將本土化與中國文化截然區分,對文化傳承毫無敬意,又有什麼顏面指責聯合國棄繁就簡呢?

「去中國化」用在政治也就罷了,但是斬斷文化根脈,使我們的子孫在歷史時空中漂流無依,毋寧更不可原諒。



2006.03.26  中國時報 文化字 VS.簡化字 莊淇銘/北市(台北教育大學校長)

學生問我:聯合國要使用中文「簡體字」了。「繁體字」會不會邊緣化?筆者一點也不擔心。

首先,我對「繁體字」及「簡體字」的名稱就不表認同。這種文字的區隔稱呼來自簡單的想法,認為文字的功能只在溝通,所以,越簡單越好。因此,稱我們使用的文字為「繁」體字,稱中國使用的為「簡」體字。這會誤導讓人認為我們的字很「繁瑣」,中國使用的文字很「簡單」。

文字的溝能絕對不只是溝通,文字還具備了「創造」、「文化」及「藝術」等功能。造字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我國文字基本上以象形為主。如「田」、「川」等都是依實際物體的形狀而創造出來。所以,學文字時,還可以學習創意。其次,語言會隨著時代而演化,學文字的過程也會學習到不同時代的文字文化。比如,寫對聯是我國文化之一。我出上聯「此木為柴山山出」,讓你對下聯。學生說:這上聯很簡單,應該不難對。我說:你要看出其中的奧妙。「此木」這兩個字合起來就是「柴」,「山山」兩個字合起來就是「出」。學生聽完後,嘆到,果然厲害。 這怎麼對呢?告訴學生說:有人到了黃昏,看到炊煙裊裊。腦中一閃對出了「因火成夕夕多」。學生聽了後,拍案叫絕。我說:這種精緻的文化創意,在「簡體字」中就很難見到。再者,文字也是藝術的一種。英文的不同字體,本身就是藝術。「繁體字」也是一種藝術,曾被學者稱為世界最美的文字。其中,書法展現出來的藝術境界,讓許多藝術家嘆為觀止。

基於以上幾點,我不以「繁體字」及「簡體字」來區隔兩種文字。我以「文化字」與「簡化字」來區隔此兩種文字。至於在溝通方面,我也學了「簡化字」。我兩種文字都看得懂,多認識一種文字有何不好?所以,我不認為「繁體字」會被邊緣化。相反的,我認為「繁體字」的創造性、文化性及藝術性會越來越受到重視。所以,本校的華語中心稱「繁體字」為「文化字」。我對我們的文字很有信心!



國際去繁體 台灣成孤兒? 【2006/03/26 聯合報】曾宛翎/魯汶大學研究生(比利時魯汶)

二○○八年聯合國所有文件將去繁體中文版本。消息傳出,除了教育部例行回應不改變繁體教育政策外,再也沒有其他官方抗議行動了,連一向愛發言的杜部長,也關緊嘴巴。

政府選擇低調處理是因為台語才是其認可的語言,還是認為七、八年級生喜愛的注音文將成為主流?無論是哪種理由,都顯得可笑。台語沒有文字,一個國家能只靠言語而沒有文字嗎?至於後者,如果正體字(母親常糾正我是「正體字」,而非「繁體字」,她認為我們並未把中文繁縟化)都不被世界認可,注音文上得了國際舞台嗎?

去正體中文「有這麼嚴重嗎」?答案是肯定的。

當阿扁總統汲汲營營地「終統」,要台灣人以「台灣」名義進入國際組織時,卻對聯合國的宣布不動聲色。試問台灣人以後該用何種文字與世界交流?英文?抑是對岸的簡體字?

長久以來,中華民國的剛性外交,因中國的阻撓,不斷受挫;如今國際去正體運動,迫使外國人不來台灣學中文時,軟性外交,似乎也不再管用,台灣,會不會成為國際孤兒?

我的中國同學曾詫異地對我說:「其實台灣真正繼承了中華傳統。中國只談馬列,早已不談孔孟。」沒錯!身為台灣人,我們不僅了解台灣,也傳承了悠悠五千年中華文化,這是對岸不敵我們的優勢。正體中文,的確值得台灣人捍衛,外國人喜愛的中華書法,即需用正體字,才表現得出力與美;日前教育部長和詩人余光中的「文言文、白話文之爭」,也都需經由正體書寫,才能扣人心弦,教化人心。

文字是一個國家的根,是國家文化的核心。除了統獨議題,經濟問題,台灣人,請關心國際去正體字問題。



2006.03.27中國時報 馬英九:力阻中文化繁為簡 蕭旭岑/舊金山廿五日電

國民黨主席馬英九美西時間廿五日和舊金山的台灣留學生座談時,語氣堅定地表示,近日聽聞聯合國將會廢除中文繁體字,他個人非常反對,屆時一定會想盡辦法來阻止。他強調這是文化傳承的問題,未來若有機會和大陸協商,也將提出相關看法。

馬英九說,他是一個「文化上的中國人」,他個人不反對使用簡體字寫字,但是反對採用印刷方式來印刷簡體字,因為這是一個文化傳承的問題。他也主張「繁體字」應該稱呼為「正體字」,除了它的正統性,另外也可以避免和「簡體字」的稱謂形成相對。

馬英九舉例說,前清華大學校長劉兆玄前陣子到長沙「馬王堆」參觀出土文物,他看著帛書(漢朝的隸書寫在錦帛上)時,一對英國夫婦訝異地問:「你看得懂啊?」他們說這是兩千多年前的東西,怎麼看得懂呢?劉兆玄回說,「我們台灣人都看得懂啊!」可是大陸導遊卻看不懂,「這就是差別的地方!」



2006.03.28中國時報 繁體字危機 在台灣之外 張晴翔/北市(中文所研究生)

日昨莊淇銘校長投書貴報,暢論「文化字」不會邊緣化之理由。筆者有些不同的意見。

筆者淺見以為,細思莊校長的論點,反而更說明了「繁體字」即將邊緣化之可能。該文稱「繁體字」之創意以象形為主,事實上,目前我們所用的漢字實以形聲字為最大宗。其中若有象形、會意,在漢字楷書化之後,今人也多不解其意,僅有少數如田、川、山、木、火等字尚且容易理解。不過問題在於,這些創意清晰可識之字,簡體字中並未加以改變。亦即有些簡體字在學習時,仍能同時展現漢字的造字原則。又以莊文所舉「此木為柴山山出,因火成火因夕夕多」一聯為例,該聯中除了「為」字在簡體字中寫法有異,剩下十二字個個無別(火因字從火因聲的寫法,不僅在繁體字中屬俗體,更恰好是簡體字。而「為」字的創意,又有幾人明白?)。這不就更說明了簡體字在某些層次上不輸給繁體字嗎?是以莊文企圖說明繁體字更有文化精緻性,至少在這個例子上不具說服力。當然,做對聯、寫書法都是繁體字極具優勢的範疇,唯此皆漢字較少被使用的場合;漢字最大的用途,仍是記錄語言、溝通訊息,在此功用上繁簡字的差異不大。莊文主張繁體字具文化性、藝術性、創意性,皆為卓論,但這只會讓繁體字漸漸變成博物館中的一件精品,因為其弱點正是實用性不足。

其實所謂繁體字危機,絕對不是台灣人有一天會捨棄它;而是世界上千千萬萬等著學中文、瞭解中國、以此和中國來往的外國人,會因為簡體字優勢地位,捨棄學習繁體字。難道我們要拿著一枝毛筆、一副對聯、一本繁體《古文觀止》,去和外國人說:你不懂繁體字,無法懂得中華之美嗎?筆者淺陋,並不知繁體字該如何抗拒現實的潮流,但我們也無須悲觀。若有朝一日對岸中國人富而求禮,繁體字和簡體字終將重新會流,其「煩」者簡之、「蹇」者繁之。這或許比起寄希望於外國朋友要務實得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