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灣邊緣化」論成為媒體的熱門話題,然而,綜觀近年來的兩岸經貿與全球化發展,「台商中心化、勞工邊緣化、中產下流化」才是真正的趨勢。

著名美國政治學者普特南(Robert A. Putnam)把國際經貿談判稱為「雙層賽局」,近年來已有學者運用此一理論來解析兩岸經貿發展。所謂的雙層賽局,是指國際經貿制度的變化受到國內與國際雙重政治過程的影響。在第二層賽局裡,國內利益集團或朝野政黨會透過各種政治行動、例如遊說或抗爭等,對統治集團所派出的談判領袖施加壓力,來維護或增加日後在經貿體系中的利益。在第一層賽局裡,也就是國際經貿的談判桌上,各國政治領袖除了反映出國內利益團體的底線與期待之外,又希望透過國際經貿體系來改善自身在國內或國際間的政治優勢。

換句話說,經貿制度是在國內利益集團與政治人物的精算之下,看得見的政治角力妥協下的產物,而不是由什麼看不見的手、或是抽象的比較利益法則、或者資本主義全球化的什麼必然趨勢所決定的。以「雙層賽局」理論回顧過去五年的兩岸經貿變遷,可以得到清晰的分析。

兩岸經貿的主要推動者也是獲益者,是台資,企圖利用台商的利益與需要來改善其兩岸政治優勢的,是泛藍陣營與北京當局。然而最諷刺的是,扮演推動大陸投資擴張的,卻是阿扁政府在二○○一年經發會之後的「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政策,總而言之,台資是這五年來雙層賽局的贏家,北京與泛藍取得了合作的優勢,民進黨政府則在經發會讓步之後,放任台資縱橫兩岸。

其實自前總統李登輝的「戒急用忍」以來,台資便企圖繞過直接投資管制,改在英屬維京群島或香港註冊轉投資中國大陸。著名雜誌經濟學人更認為合計轉投資,台資可能是中國的第一大外資。二○○一年經發會後,台灣就已經不再「鎖國」,台灣對大陸投資成倍擴張,到二○○五年秋季已經占台灣所有對外直接投資的六十七.二四%。兩岸貿易結構也產生了本質性的變化。

經濟部的官方數據指出,台灣的對外出口品已經由勞力密集的紡織、電子產品轉向中上游、屬於資本與技術密集的石化、鋼鐵與電子半成品,後者在二○○四年已經占出口總值的七七.二%。台灣對中國大陸出超占了出口總值的三六.七%,其中大半都是這些上游產品,可見原屬下游勞力密集的中小企業網絡,已經多數外移到中國大陸。

近五年來,台灣每年的製造業壯年與中高齡失業者始終維持在三十萬人以上,其中又以國中與高中職畢業生為主。近一年來失業率看似降低到百分之四以下,是因為每年新進人員使勞動人口突破一千萬所致,但壯年與中高年勞動力失業者的絕對人數,從未下降至二○○一年以前,低於十八萬人的水準。台資加速外移所導致的中低技術壯年人口的長期失業,已經成為台灣社會安全體系的隱憂。

從工會角度來看,北京與台北、泛藍與泛綠都成了台灣資本家在兩岸擴大積累的助力,加速了台資外流並造成台灣就業機會的停滯,削弱了台灣中低技術工人的議價能力,而中國大陸廣大的農民工「產業後備軍」,則在官方對工會組織與結社自由的限制下,遲遲無法提升自身的政治經濟地位。

對台資而言,「國共經貿論壇」所描繪的未來似乎是最光明的時代,對兩岸的工人階級來說,未來幾年或許是最黑暗的時代。在可預見的將來,台灣具有技術條件的「中產階級」或能在兩岸勞動市場的激烈競爭下存活,但工作條件將會停滯不前,缺乏技術能力與教育條件較差的勞工階級,將可能成為這個賽局裡最後的犧牲品。

台灣對登陸中國大陸的資本管制已經近乎崩潰,不必阿扁總統來管,台商自己都準備要分散風險到其他國家去。因此,目前台灣藍綠雙方的「鎖國」對「開放」的爭論,完全建立在政治內鬥的口水與媒體幻覺上。事實是:台灣已經面臨過度開放、無效管理之後的「就業危機」。

(作者為前全國產業總工會宣傳部主任,現為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博士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