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教育與住房是中國改革開放進入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最難以橫跨的「三座大山」,因此在民間就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救護車一響,半頭牛白養」、「房改是把腰包掏空,教改是把兩老逼瘋,醫改是給你提前送終」。從此般嘲諷且帶著無奈的話語我們不難想像問題之嚴重。報載日前中國遼寧省又發生父親痛殺患病子女的事件,我們若進一步檢視相關報導的內容,將會發現這一個案例絕非單一事件,其背後的現象相當值得我們關注。

「因病而窮」、「脫貧後返窮」,是中國當今醫療改革所面臨最大的問題。因為收入的增長永遠趕不上醫療費用的支出增長,所以非但農村村民不敢生病,即便是居住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居民也會因為醫療費用的支出而影響其生活品質。事件中王姓退休鑽井工人,其實所象徵的是整個中國東北地區產業發展的縮影:危險、勞動條件脆弱、工資低,他所能賺取的每月六百元薪水,不可能負擔二十多萬元的醫療費用,當事人所犯下的「愛殺」行為固然可議,然而其背後的無奈、痛苦,即便是司法也予以同情。醫療資源分配不均,醫療職業道德腐敗、效率低下、中間商的剝削等等缺點,對當代中國醫療改革均構成了嚴峻的挑戰。

王姓工人不單要以其微薄的薪水負擔女兒的龐大醫療費用,尚且其兒子每年五、六千元的大學教育費用,也拖垮了家庭的經濟。在今日中國,城鄉之間的貧富差距保守的估計即達六倍以上;因為財政制度的改革,反而使更多的農村村民唸不起書或輟學,考上城裡的大學固然光宗耀祖,但背後各種名目的捐、費,使得教育從一種社會流動的機制,變成一種社會階層逐漸固定化的因素。一年五、六千元的學費,約等於當今中國貧窮線所得的十倍之多,而根據統計,生活在貧窮線下的中國人約有一億五千萬之譜。

二○○六年的上海,一平方米的住宅面積,平均要價是九千兩百五十元人民幣,這是什麼概念呢?它是王姓工人一年半的收入,若以一般兩房兩室約三十平方米的住宅計算,約需要二十七萬六千餘元,也就是王姓工人超過四十年的所得。當然,並不是所有人的所得收入都是這樣低,也並非每個人都要住在上海,然而住房與房地產問題背後所呈顯的是巨大的金融泡沫,是投機風險,是供過於求而內需不足、買不起房的現實。住房問題沒有逼著工人犯下人倫的悲劇,然而宏觀調控卻始終無法為過熱的經濟成長降溫,真降了溫卻又怕失業與隨之而來的社會不穩定,住房問題將會是中國金融的一個潛在引爆點,可能引發銀行壞帳與地方治理的危機。

在台灣,我們同樣有著「一碗麵」的媽媽,有大象男孩跟機器人女孩,有數以萬計的孩童無法吃到營養午餐,同時二代健保正在轉型改制,人民對於醫療品質、醫病關係、醫德的滿意度卻似乎未見提昇。「三座大山」所困惑、所阻礙的不止中國,台灣社會難道不能從中看到我們的可能身影。秉持著人道的關懷,當我們看到中國社會的人倫悲劇,使我不禁想到國共論壇所達成醫療專業人員可以赴中國執業、採認台灣高等學歷等措施,在台灣的我們所看到的究竟只是龐大的利基,還是也能兼及關懷背後的問題呢?

(作者為清華大學社會學碩士,現為自由撰稿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