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二○○六年五月初的中國,全國沉浸在黃金周假期的娛逸氛圍中,北京天安門廣場遊人如織。四十年前此時,北京卻正發生著中國當代最大一場浩劫—文化大革命。

禁忌 沒人敢公開談

當年毛澤東一手舞動群眾向這個國家及黨發動攻擊,「偉大的毛主席」頓時成為全中國盲目崇拜的對象,就在天安門廣場上,一樣是來自全國各地的群眾,其中有不少是青年為骨幹的紅衛兵,這群人在毛江的鼓動下,以「破四舊」為名走出校門,殺向社會,開展了腥風血雨的十年。

一樣的廣場,但廿一世紀的中國人,可還是四十年前的靈魂?這個問題在中國,一直是個不能公開討論的課題。

解放軍研究單位一名主管說,黨和政府沒有明文規定不能紀念,但也沒說可以辦活動紀念。很多文革當事人都還在,黨政要員、媒體名人都有,若要所有當事人都出來認錯謝罪,那黨呢?還能維持統治的正當性嗎?

痛苦 作家出書記錄

去年大陸文壇上出了幾本以文革時代作為背景的小說,像余華的「兄弟」、劉醒龍的「聖天門口」、東西的「後悔錄」,不約而同地刻畫那個特殊的時代。其中最火熱的莫過於章伯鈞之女章詒和的「往事並不如煙」,章乃器的兒子章立凡的「往事未付紅塵」。

耐人尋味的還有,今年恰是毛澤東、周恩來逝世卅年,書市上早已是各種回憶錄充斥。無論是章詒和筆下的民主派人士,或者毛周舊屬記憶中的「時代偉人」,他們是達官顯要並不足以記載文革全貌。

動盪 勝中世紀歐洲

余華談到「兄弟」創作時形容,文革是一個精神狂熱、本能壓抑和命運慘烈的時代,相當於歐洲的中世紀;而當代中國是一個倫理顛覆、浮躁縱欲和眾生萬象的時代,更甚於今天的歐洲。一個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經歷這樣兩個天壤之別的時代,一個中國人只需四十年就經歷了。

憶往 淪為火紅商品

大陸社會對文革的關注,正朝一個失焦、商業化的方向前進。黨機器操控的媒體中,沒有任何關於文革四十年的討論,但在民間,從北京許多小公園裡高唱文革歌曲、樣板戲抒發自娛的中老年人與下崗職工,以及小報時而可見的老三屆尋人同學會憶往,乃至於許多仿文革時代人民公社食堂,由小紅衛兵跑堂點菜的餐廳,以及紅衛兵徽章、毛語錄、宣傳畫等文革象徵的產品,處處見商機。

文學家巴金在廿年前就倡議興建文革博物館,徹底反思並教育後人,但他去年過世時,這個心願仍未獲官方回應。

罪行 仍未坦然面對

曾經是革命闖將一員的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徐友漁說,中國人在面對歷史罪行時,其實還無法像二戰後德國人一般坦然面對,真心悔改。

徐友漁說,掩埋歷史的罪責不應該在中國人的國民性格中尋找,因為人們的淡忘不僅出於心理上不能承重,而且是受到壓制、威脅,感到恐懼。在中國大陸,說出真相是再困難不過、再危險不過的事。

信仰 在中國消失了

徐友漁指出,文革結束同時也終結了社會的盲信,但從此中國人也不再有信仰,大陸思想界最近十幾年一直在爭論究竟要不要有信仰價值。文革後的中國人什麼都不信,信仰真空的結果就是道德真空,什麼都沒了。

教條 仍然處處可見

一名出身老三屆的資深記者說,中共當然知道信仰真空與權威真空只是先後的問題,不過第四代領導人拿出的對策是教條式的「八榮八恥」,要全國努力學習,反而讓不少人從滿街的標語聯想到文革年代的大字報,反感或是嘲諷皆有,問題是四十年前的歷史錯誤已消解了人民對黨、對一切的信任,在沒有全面填補這道歷史鴻溝前,說再多精神文明建設,恐怕只是築塔於沙。




改革帶來貪腐 再來一次文革…民間現呼聲【2006/05/08 聯合報】記者楊羽雯專題報導

鄧小平在七八年中共十一屆三中時曾說,大家一致同意實行改革開放,要歸「功」於十年文革,這個災難的教訓太深刻。不少大陸學者也表示,改革開放到了「拐點」,民間也開始相關討論:中國接下來是往左走,還是往右走?要姓社,還是姓資呢?

今年的兩會中,分配不公造成的醫療、住房及教育問題深受關注,而早在春節前,社經學界就在質疑改革與爭論著改革的聲浪中交鋒,接著曾為鄧小平經改護駕的皇甫平再次出馬,與一批學者群起捍衛改革,左右兩派暫時在「理性反思改革」取得停火點。

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指出,有關廿多年來改革成果討論,已觸及更深層的問題,如是誰分享改革利益?「中國改革已到了十字路口」。

孫立平觀察到,當今大陸社會中有相當一部分的人認為被「改革」掠奪了利益。特別是國企改制,讓既得利益團體藉改革將利益最大化,而社會愈漸激烈的貧富落差,因此形成。

許多老北京人在最近十年的房改政策中,從「皇城子民」變成城外百姓。「我每次要去親友家,得走高速公路,看著豷北京豶的路標,覺得自己是鄉下人進城,心裡很不是味兒」。劉寧的母親原本住在東三環中央經貿區裡,那塊地現在是中央電視台的新址,她領五千多元人民幣一平方公尺的拆遷費,但那新樓蓋起來,每平方公尺至少有三萬元行情,「都是國家的地,憑什麼要我們走讓他們賺大錢?」

這種爭議不只在樓市火熱的北京,大陸各地都有體制改革後遺留的問題。很多人懷念起文革的均窮。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徐友漁指出,民眾普遍質疑政府反腐反貪的成效,有人主張乾脆再來一次文革,藉由毛主席的「大民主」,發動群眾打倒特權階級。

特權在當今大陸,是一個嚴重的問題,經濟改革不過是讓原本朝政治傾斜的特權,改為朝政經結合、市場掠奪的特權。出租車司機老傅開了卅年車,他指著南池子大街開在四合院裡的仿古餐廳說,這條路上住的都是機關要員,能在這種地方開店,大家心裡都有數這是什麼來路的人,「如果沒有個好爸爸,能作這生意嗎?」

近代史學者章立凡指出,改革開放總工程師早在廿年前就斷言,「不改革政治體制,就不能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經濟體制改革繼續前進,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阻礙四個現代化的實現。」鄧小平說的是政治體制改革,和去年第四代領導人提出「行政體制改革」不同。

章立凡認為,如果改革不足以保障社會分配的公正,腐敗現象無法被有效遏制,重演文革內亂並非全無可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guHistoryAlumni 的頭像
    FguHistoryAlumni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系友會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