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已經使用一百四十年的教會羅馬字(或稱白話字),最近因教育部編選的《青少年台灣文庫》中,收錄了一首漢羅(漢字加教會羅馬字拼音)並用的詩人李勤岸的台語詩〈海翁宣言〉,就立刻被媒體汙名、醜化為比「火星文」還難懂的文字。對此,筆者很不以為然。
白話字真的有這麼不堪、這麼艱澀嗎?當年傳教士推行白話字的理由就是快讀易懂,可以讓台灣社會廣大的文盲在短短一個月內學會自行閱讀聖經,甚至書寫自如,若是從漢字開始學習起,非七、八年之功,難以將漢字使用裕如;而且也唯有白話字可以將台語完整表達。提倡使用白話字的巴克禮牧師,終其一生,除了一次使用漢字聖經講道外,全部都使用白話字來講道。也因此,巴克禮牧師在一八八五年創辦了台灣第一份報紙《台灣府城教會報》(《台灣府城教會報》的前身),全面採用白話字印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普及白話字教育。這份報紙不但在台灣流通日廣,還銷售至閩南、新加坡、檳榔嶼一帶。
因為白話字的優點,蔡培火曾經大力提倡將白話字普及到教會以外的台灣社會,但卻因與日本總督府的國語政策違背為由,而只能在教會內傳播。然而,戰後的國民黨政府更將魔掌伸入教會裡面,以國語運動為由,要求《台灣教會公報》增加中文版面,於是在一九五五年增加了中文版的《瀛光月刊》作為《台灣教會公報》副刊。隨著政府國語教育的普及化,白話字版的《台灣教會公報》在一九七○全面走入歷史。
白話字在現今社會最大的價值就是保留、學習母語。除了台語、客語,各種原住民語也能透過白話字來學習、讀寫。白話字在母語的學習上,絕對不是注音、漢字所能取代的,除了傳統文化的保存,在社會的變遷下,它也不斷有新的活力。這樣豐富的一種文字,絕對是台灣的文化資產,而以此推動台語文學,更是彌足珍貴。如今卻在台灣低劣的媒體環境下,被徹底鄙視、醜化,甚至將其置於「火星文」之下,怎不令人悲嘆?
- Mar 06 Mon 2006 19:51
2006.03.06 中國時報 白話字 台灣珍貴資產 曾韋禎/嘉義市(文史工作者)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