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體的無數負面暗示中,以下兩件事情或許可以讓大家重新審視台北的魅力。
首先,是紐約時報週日版在旅遊版詳細地介紹了台北。在紐約時報眼中,台北是一個混血的城市,混合了美國、日本及中國種種文化,「台客」的消費風格使這個城市變得有趣。紐約時報舉的必遊景點並不出人意表:台北一○一、寶藏巖、地下社會、故宮等。有趣的事情是它特地舉出「台客」作為台北的核心特色,而這裡的「台客」意味著一種積極消費的快樂風格,「吃喝玩樂,明天再來一次!」這樣的精神帶動起整個硬體場景。
另一件事則是一位北京年輕朋友對台北的憧憬。在許多台北人做著中國夢的現在,中國青年對於台北的憧憬可能令台灣人難以想像。世界的中心不是只有上海和北京。台北一○一、劍潭捷運站、忠孝東路,這些對我們而言再普通不過的場景,卻因為大量的台製偶像劇和綜藝節目,成為中國青年眼中浪漫神秘的象徵。
這兩個例子,不僅導引我們重新思考台北的魅力,更挑戰我們對於都市特色、甚至特色產業的定義。紐約時報以台客做為台北的「核心精神」,可能令許多人跌破眼鏡;跌破眼鏡之處,不僅在於紐約時報以外國人的身分跳脫族群政治的混戰,毫不避諱地點明台客的都市性,更在於它將「快樂消費精神」當成台客的核心。快樂的消費與純粹的服務業,也可以有文化精神,也可以是一種產業。
至於中國年輕朋友們對於台北的憧憬,則說明了文化產業與都市場景交互作用之下的魅力。儘管中國各電視台不一定能夠播放台灣節目,但是透過網路下載和盜拷光碟,中國人對於台灣的流行文化其實是耳熟能詳的。透過流行歌曲、偶像劇、綜藝節目等這些足以跨越地理和政治疆界的文化商品,竟可以為最在地的地域景觀做宣傳。
軟體和硬體是相互依存的。若沒有《金剛》和《西雅圖夜未眠》,帝國大廈就無從顯示出它特殊的意義。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個好故事。因此,對於台北的種種著名的硬體景觀,與其想著如何收取拍攝權利金,不如思考如何創造更有魅力的故事,讓故事與背景一同成為文化商品。
想像力,奠基於民族的自信。長久以來,儘管經濟與美國和亞洲密不可分,但外交及政治上的被孤立,使台灣人並不習慣將自己的文化推到國際舞台上。台灣的知識份子往往對常民文化充滿質疑,習慣用自貶的眼光觀察自家的流行文化商品,卻不敢承認台灣霹靂火、流星花園、兩代電力公司對其他國家其實是很有吸引力的。朋友曾驚奇地發現,連墨西哥的市集地攤上都擺滿了台灣偶像劇流星花園,這是市集裡唯一出現的「外國戲劇」。
快樂消費也可以做為一種產業,這樣的自信是台灣人所缺乏的。而缺乏自信,缺乏想像力,缺乏對「文化」整體觀照的結果,我們看到每個鄉鎮都在複製放天燈、蓮花節和美食節,「一鄉鎮一特產」的概念反而變成無數的拷貝貓。我們也看到人力資本的投資過度偏狹,除了少數所謂的「熱門產業」,服務業或其他軟體缺乏投資,缺乏人才的投注。
不只是台北,我們需要重新找回台灣各個城市的魅力與自信。
- Feb 18 Sat 2006 00:33
一○一的魅力 劉玉皙 2006.02.17 中國時報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