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來,台灣社會生長了一種新的教育機構,它跨越了學歷限制與年齡限制,扮演著都市或鄉野中多元學習的場域,它是「社區大學」。在社區大學內,雖非每個課程都和一般大學一樣,嚴謹而詳密的由教授進行學術講學,但我們卻發現許多社區大學的教學實務,似乎也無愧於「大學」之名。

例如:台南市社區大學對台鹼安順廠河川污染案的投入,無疑是個從在地出發,關懷人、土地與河川,而衍生出的最佳通識教育課程範例。這也告訴我們,社區大學雖小卻能為社會帶來一些良性改變,尤其是培養許多對人與公共事務濃厚關懷的人。「大學」之道,不正是如此?

日前教育部通過《非正規教育課程認可規費收費標準》草案,且教育部將於本年三月開辦《非正規教育學習成就認證辦法》,但它不過是透過教育部設在台師大成人教育中心的「認可委員會」,來認證某個課程的「學分」,不論是學分課程經認可所發給的「學分證明」,或是非學分課程發給的「修習證明」,各社區大學的學員若要取得「大學學位」,最終仍須由其所欲就讀的各該大學加以認證。而且就筆者所知,目前全國也僅有一例:即台中市大墩社區大學透過與長榮大學合作,在社區大學內開辦大學通識課程,及格者由長榮大學頒發正式學分。足見,這些標準及辦法,充其量只是對非正規課程的「禮貌性認可」而已,實質意義有限。

在此雖廣泛認可了各種非正規的學習,但對許多在過去現實環境下失學的成年人來說,「大學之夢」仍是非常遙遠。因為除非他們將高中國中的艱澀知識再從頭讀過,然後順利通過高中同等學力資格考試,才有機會把現在於社區大學所學習,受到教育部認可的學分,「拿到」一般大學作抵免。不過,這裡就產生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即便某大學直接承認該社大的某個課程,或是認同經由教育部所認可的學分,但是這些想要實現大學之夢的成年人,還是依然沒有大學的入學資格。如此一來這些學分的認證,即使「集滿」最基本的大學畢業學分一二八個,它的實質意義又在哪裡?

或許說,有些人真的不在乎有沒有大學文憑,一張某社區大學的結業證書,就是對於自我的肯定。然而,在世界各國都強調高等教育要「終身學習化」、高等教育應該發展為異於以往的多元類型之際,「成人高等教育」的這個面向,在台灣卻仍保守的未廣開這個大門。

而且,空中大學雖為我國成人高等教育的實施機構,但是從它近幾年來銳減的人數,及無高中學歷者要在空中大學取得學士學位的諸多限制,例如:至少必須有高中學歷或是同等學力證明、無高中學歷者,雖其仍得至空中大學上課,但只能是選修生,無學籍及學歷證明;若要成為空中大學的全修生,還必須修得空中大學所開課程共四十個學分後,才可報名轉為具有學籍、學歷採認的全修生。這許多問題,都仍待在制度上予以突破。

正如國內各個神學院、佛學院在多年的努力後,終於在九十四年六月立法院修正通過私立學校法第九條,使其亦得成為正規高等教育的一環,只要依相關法令向教育部申請,經許可後,即得設立「宗教研修學院」,並授予宗教學位。社區大學是否也應比照此模式,確立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多元面向?也就是說,國家是否也應使某些具有高等教育理念實踐的社區大學,能依其自我定位的需求,依循宗教研修學院的模式,而成為正規高等教育的一環,而不是只給予學分的禮貌性承認之後,就不再理會它的發展。

我們期待一套更具視野與格局的教育制度,這套制度不僅可提供人民隨時隨地自由地開展人格,也能成就每個人民進入大學的學習夢。(許育典為成功大學法律學系教授,紀筱儀為同系碩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