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中央日報》二○○五年十二月十六日發表評論文章,題為〈令人心寒的中國人的漢語功底〉。文章指出,在上海舉行的翻譯資格考試,有人將漢譯英「富貴不能淫」譯為「Be rich, but not sexy.」(富貴但不能性感)。英文如何先不說,此人顯然不懂這句傳誦千載的中國文字。

連韓國人都替我們心寒了,如果我們自己還不心寒,那就再舉幾個例子。

去年五月十三日,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到北京清華大學演講,校長顧秉林送他一幅小篆書法,為清季文人兼外交官黃遵憲贈梁啟超的詩:「寸寸山河寸寸金,←離分裂力誰任;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音夸,乃割裂之意。顧校長為宋主席讀全詩,讀到←字就卡在那兒,場面有些尷尬。事後學生上網,批評校長使清大沒面子。

無獨有偶。新黨主席郁慕明隨後於七月十二日在人民大學演講,人大校長紀寶成致詞,謂在「七月流火」的熱天學校對客人熱烈歡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是《詩經》裡的句子,「火」是天上星的名字,「七月流火」指農曆七月火星下沈,天氣要轉涼了,不是熱。這事也在大陸教育界成為話題。

老實說,現代中國人認識「←」這個字的大概不多,顧校長實不必汗顏。而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未必人人都讀過《詩經》,紀校長誤「七月流火」為熱天,也無須苛責。只是他們都是學界領袖,代表著教育的高度和文化的深度,如今街談巷議,總使人遺憾。

不過,對岸兩位校長在國文上所出的差錯,比起此岸的教育部長,那是小巫見大巫。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教授沈謙病故,今年一月二十五日公祭,靈堂高懸教育部長杜正勝的輓額,上款是「沈府謙千古」,中間四個大字是「音容苑在」。「沈府」是什麼意思?是「沈公」之誤嗎?如果是從「╳府╳太夫人」這種稱謂抄來的,那是衝著男主人說的。「音容苑在」的「苑」字自是「宛」字之誤。但這個字普通且常見,按理不應混淆。更令人驚詫的是,「音容苑在」四字連同下款,看起來是大批印製好的,使用時再臨時填上上款的名字。若果真如此,這不僅是對逝者的不敬,則「苑在」也就更廣為流傳了。

那天到殯儀館向沈謙教授行禮告別的,多是教育界和文化界人士,屬於使用文字比較講究的人,對杜部長這幅「不拘一格」的輓額,無不嘖嘖稱奇。說句不得體的話,倒是稍減了靈堂的哀戚。

當然,部長每天必有很多紅白應酬,送出的賀匾輓幛不知凡幾,上面寫了些什麼,他哪能一一過目。但教育部是何等機關?職員能沒有適當水準?今著一僅識之無之人從事禮儀、文牘之事,過程中也無人檢核;學養既已不足,任事且又輕率,這對社會是怎樣的「教育」?

官府如此,民間也不遑多讓。學生作文的千奇百怪固無論矣,日前在報上見一訃聞,開頭說:「我親愛的太太、我們親愛的媽媽 ╳公╳琴女士」;許多標榜文化的機構寄發文件,信封上只寫收件人「╳╳╳」三個字,惜墨如金的省了先生、女士的敬稱。至於報紙用字之混亂,電視語言之輕浮,更有推波助瀾的作用。

兩岸教育、文化界同時響起「搶救中文」的呼聲,自非無因。台灣「搶救國文教學聯盟」發起人余光中教授今年一月七日接受《中國時報》的訪問說:「把中國文化比方為一個大圓,圓心無所不在,圓周無跡可循,而中文乃其半徑,中文能走得多遠,中國文化大圓就有多大。」

根據中央大學今年一月發表的調查報告,台灣小學生的國語課程時數和閱讀文章長度,都僅及國際平均數的一半,因此國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也不及四十多個國家的平均數。

小學就這樣了,高中、大學怎麼好得起來?是則,「中文能走得多遠」也就可思過半了。

其實,有人正努力推行去「中國化」,走不遠也許正是追求的目標,不過去了「中國化」仍不能不使用中文;再這樣下去,說不定以後教育部長的輓聯每個字都是錯的。





教育部長送輓額題音容「苑」在 教部:會檢討 中央社

玄奘大學中文系教授沈謙病故,教育部長杜正勝贈輓額,題辭將音容宛在寫成音容「苑」在;教育部今天下午表示,儘管送出輓額不必由杜正勝親自過目,但每份輓額都代表杜正勝本人,因此教育部將檢討內部作業疏失,並懲處失職人員。
生於民國三十六年的沈謙是以文學批評與修辭學研究見長,一月初因心肌梗塞驟逝,一月二十五日舉行公祭,靈堂懸掛杜正勝的輓額,上款寫「沈府謙千古」,題辭寫音容「苑」在。

資深媒體人張作錦昨天在媒體發表以「教長輓教授:沈府謙,音容苑在」為題的文章,指出連杜正勝送出的輓額都出現「沈府謙」、音容「苑」在的錯誤,顯見搶救中文教育的時機已很迫切。

教育部表示,教育部送出的輓額是整批訂製,一次一百份,題辭「音容宛在」與「教育部部長杜正勝敬輓」等字樣已印好,只要民眾寄來訃文或提出需求,承辦人員再寫好上款寄出。

教育部指出,會出現音容「苑」在的烏龍事件,是承辦人員沒有仔細驗收的缺失,除了沈謙的輓額,目前已追回七份已寄出的音容「苑」在輓額;至於「沈府謙」的部分,則是考量往生者的年紀,沈謙只有六十歲,所以用「沈府謙」。

杜正勝的幕僚表示,教育部送出的輓額量大,杜正勝無法一一過目,但每份署名杜正勝的輓額,都代表杜正勝本人,教育部對這次輓額烏龍事件感到非常抱歉,除了將檢討內部作業流程缺失,也將懲處失職人員。



教育部輓額寫沈府謙 學者:絕對錯 中央社

教育部長杜正勝輓玄奘大學中文系教授沈謙的輓額,寫「沈府謙」、音容「苑」在,被外界批評不當,教育部表示,考量死者年齡,而有「某府」或「某公」用法;研究應用文的學者表示,使用「沈府謙」絕對是錯誤用法,自古以來沒有人這樣用。

逢甲大學中文系主任謝海平今天晚上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指出,音容「苑」在是非常明顯的錯誤,而「沈府謙」也是「自古以來沒有看過的用法」,教育部說依據死者年齡而有「府」、「公」的差別,其實是不對的,因為死者為大,更何況沈謙過世時已接近六十歲,必須稱「沈公」。

謝海平解釋說,古書上有「某府君」的用法,但這種用法是喪家稱呼亡者,「沈府君」的用法同樣不宜出現在輓額上;此外,使用沈謙的單名「謙」,也是不禮貌的用法,過去單名的人,通常都另取一「字」,尊敬的用法是在姓後面,加上「字」的前一個字,後再加上「公」。

不過現代人若取單名,不再另取字,輓額題字可參考外交部網站國際禮儀部份,「喪禮致送輓軸、輓聯(有上下聯)、輓額(橫式)、輓幛(直式)、花圈、花籃或十字花架等,上款應題某某先生(或官銜)千古,如是教徒可寫某某先生安息,如是女性,可寫某某女士靈右或蓮座(佛教徒),下款具名某某敬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