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瓶梅》研究享譽文壇,並以古典戲曲創作、評論著述等身的學者魏子雲,上月27日病逝,享年88歲。魏子雲一生勤奮治學,筆耕不輟,86歲身體還硬朗時,每天清晨五時起床,就開始書寫,師生之誼二十年的李壽菊認為,魏老師是用生命讀書的人,是典型讀書人性格。家屬及親友將於9日上午10時在台北市和平東路靈糧堂追思。
魏子雲出生於安徽,耕讀之家,大學未畢碰上抗戰,從軍輾轉來台。李壽菊說,魏老師雖未完成學業,但幼時私塾唸漢學,受桐城派學風影響,追求義理,因此有後來鑽研《金瓶梅》興趣,起因就是寫了一篇文章談訛誤,一發不可收拾,孜矻三十年。也因為國學基礎深厚,才能在古典小說、文藝評論上卓然成家。
戲劇則是魏子雲興趣。正如傳統文人,魏子雲對戲又愛又拒,他曾深深迷戀至隨戲班票戲,發覺票戲易耗盡家產,退而看、議,不再輕易粉墨登台。大陸來台後,魏子雲任職國防部、空軍文職,與大鵬國劇隊相熟,開始寫戲,最有名的首推為徐露寫的《秦良玉》,一舉拿到競賽戲首獎,後來魏子雲陸續創作或舊戲改寫十餘齣劇作,民國五、六十年代,魏子雲與俞大綱是少數提筆創作國劇劇本的文人。
魏子雲於軍中退役後,開始任教於中興中學、育達、師專、台灣藝專等校。總計一生著作二十餘種,包括小說創作、戲曲創作、文藝評論,1996年出版獲中山文藝獎的長篇小說《在這個時代》(土娃、金土、梅蘭〉多以自身生命歷程為背景,也可看做是魏子雲生平書影之一。
魏子雲在古典戲劇方面著力甚多,戲曲學者、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說,以1960、70年代時空,為京劇創作除了要有才氣,也要有勇氣,才能抵抗舊戲優先觀念。她認為即使今日來看,魏子雲所寫的競賽戲仍能合乎緊湊、布局等「勝出」優勢。
王安祈說,魏子雲晚年多閉門著述,較少直接參與舞台活動,但他仍是對台灣京劇活動曾有影響力的重要人物,為人熱忱,直言無礙。
魏子雲生命性格最特出的章節,可能是他與蔡瑞月一家的世家之誼。以蔡瑞月生平編劇並擔綱演出的戲劇編導汪其楣說,魏子雲與蔡瑞月先生雷石渝於福建相識,蔡、雷結婚時,魏子雲遠從福建寄禮。直至雷石渝入獄被逐出境,蔡瑞月也受牽連入綠島服刑,魏子雲無懼政治壓力,一直照顧蔡瑞月一家,甚至遠至大陸先尋到雷石渝,1994年表演界發起搶救蔡瑞月舞蹈社,魏子雲還在中山北路上朗誦〈假如我是一隻海燕〉。汪其楣說,魏子雲是「智仁勇」的人,在台灣文學、戲劇史上,都不缺席。
- Jan 07 Sat 2006 01:53
魏子雲離世 典範留人間 【記者紀慧玲/報導】 【2006/01/04 民生報】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