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全國人大可望在明年通過修改「義務教育法」,大陸農村教育將全面免費。一旦「義務教育法」通過,大陸尚未脫貧的近億人口,將可獲得較多的教育機會。

「全面免費只是降低門檻,讓每一個孩子都能進來讀書」,中共教育部研究中心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蔡克勇說,然後再解決深層次問題。

中國新聞周刊報導,長期以來,大陸的義務教育只是免除「學費」這一項,在「一費制」名目下,學雜費和書本費仍然需要家長負擔;在一些寄宿制學校,家長還要另外負擔寄宿費。這筆費用和農業稅、醫療支出,構成農民的三大負擔。繼各省免除農業稅後,中共中央決定加快建立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中央財政負擔提高一倍。不過,這次的教育措施如能落實,農民的三大負擔將得到實質性緩解。

報導指出,修改後的「義務教育法」,有望在明年獲得全國人大通過,農村義務教育免費的時間表很快將分曉。不過,要由點到面的推廣這項措施,仍有很長的路要走。而要實現這一目標,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各級財政負擔比例問題。



上學 拉薩貧童遙遠的夢 記者華英惠/綜合報導【2005/09/11 聯合報】

八月的拉薩,天空藍的澄淨,讓人覺得這是離天堂最近的「香格里拉」。

就在拉薩市紅旗路的一處網吧門口,聚集了幾名小女孩,散亂的髮辮、印著汙垢的兩頰,正抽著大人剩下的菸屁股。一名台灣旅客實在忍不住了,過去問小女孩的年齡,女孩們比著五根手指頭「五歲」。

五歲,正是無憂無慮,吃好、睡好,盡情享受當爸媽心頭肉的年齡。但是,這群小女孩已開始露宿街頭的生涯。

生在大陸內地農村的小朋友,情況也好不到哪。住在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的楊努連,雖僅十二歲,下田勞動已經多年。年邁的父親靠著種十來畝貧瘠的山地過日子,每年收入不及千元人民幣,根本無法負擔楊努連一年約千元的學費。

貧窮,使楊努連的命運像黃連一樣苦,一輩子只能在農田中打轉,受教育遙不可及。所以,當「今天的輟學生,明天的貧困生」,或「知識改變命運」這類的標語出現在西藏或內陸農村時,帶給孩童的不是希望,反而是願望難以達成後的挫折。

一項統計指出,大陸低於絕對貧困標準的人口近三千萬人,近六千萬人口未實現穩定脫貧。也就是說,每十三個大陸人中,就有一個是絕對貧困人口或不穩定脫貧人口。當這些人肚子都填不飽時,受教育就是奢侈品,城鄉差距更凸顯這種貧富不平等。

在貴州省貴陽市南面,許多來自窮遠山區的農民,守著一個規模不小的垃圾場,靠撿拾廢物過日子;他們的房子就是用廢物搭建起來。這些農民的孩子跟著父母生活在垃圾場,求學對孩子來說,是個遙不可及的夢。

已故中共元老鄧小平先讓部分人富起來的政策,帶動大陸沿海城市快速發展,但也拉大貧富的差距;去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達到六倍。有學者舉例,在寧夏海固地區,一名初一學生一學期的學費是二百二十六元,相當於北京一所貴族學校學費的百分之一。

所以,當東部沿海地區的校長們忙著考慮添置電腦和多媒體教具時,內陸偏遠地區的校長,正煩惱著如何修繕教室已經裂開的天花板,籌齊不足的教材。

中共全國政協委員徐玉麟說,農村學校無論在辦學教育、師資水平、師生比例都遠遠低於城市,農村每名學生的平均教育經費,比城市少了六成至八成。大陸尚未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地方都在農村,文盲人口也主要集中在農村,文盲率是城市的二倍以上。

教育資源不足,農村生活太苦,使得優秀教師不願意到貧窮的鄉村任教;而已經在農村教書的老師,一有機會就「跳槽」到較富的城市。新華網引述一項調查指出,江蘇省全省城鎮中學裡,教師是本科學歷的比例高出農村一倍多。

北京市高等教育的入學率達百分之四十九,但雲南高等教育入學率僅百分之八點六四,相差之懸殊,讓人感嘆,生在城市者好過農村。

知名的傳播社會學者羅傑斯在歸納現代化理論時,認為農村現代化的關鍵是村民有無受教育。大陸要現代化,必須提高農村人口的識字率。唯有普及的教育,才能帶來穩定和諧的社會。但以目前中共脫貧計畫實施的成效來看,要擴大農民的識字率,仍有段路要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