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寫報告或論文而言,參考資料的找尋是件必要的工作。一般來說,找尋參考資料的用意有兩個:第一,看看這個題目是不是有人做過了?若有,用的方法和觀點與我們是否相同?第二,知道在這之前,有多少先生對這個題目的相關問題做過研究,有什麼樣的成果?當然,尋找參考書目,對於從事研究有一段時間的前輩,並不是什麼太困難的事情。但是,對剛入門的朋友而言,卻是一個不小的煩惱。君不見在各大BBS及網路論談上,都有類似的問題。如果知道一些小技巧,這樣的問題其實不待別人幫忙,自己就可以解決。在此,雲龍就這些年來尋找參考資料的經驗,提出來與各位分享,並盼請同好先進們指正。(限於學力及涉獵領域,本文僅介紹文史哲方面的參考資料)

  尋找參考資料,以目前來說最簡便的方法就是例用線上的資料庫索引,在台灣地區作得最好且最完整的地方有兩個,一是國家圖書館,一是中央研究院。以國家圖書館而言,它收集了碩博士論文及期刊論文的相關資料。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以一般使用者的身份連上國家圖書館的網站,並不能找到完整的期刊資料。在「期刊文獻資料網」中的「中華民國期刊論文影象索引系統」只收錄了1991年以後的期刊資料,。此外,在期刊文獻資料網中,還有另一個「中華文化研究論文目錄」收錄了1946-1979年間的期刊資料。也就是說,即便配合這兩個資料庫,在1980-1990這十年期間的資料還是不能找到。這時候,就必需使用學術單位的資源。現在大部份的大學院校及學術單位,都有購買國家圖書館的光碟資料庫,這個資料庫與國家圖書館的期刊論文索引系統雖然相似,但是收錄的範圍卻往前推到1970年,不過由於是光碟資料庫,在最近的資料上就沒有網路上來得新。不過,這三個資料庫配合起來用,就可以找到相當完整的期刊目錄。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引自: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電子報第八期2005/12/25出刊
http://www.nhlue.edu.tw/~gice/epaper/08/edit.htm

這個題目我非常喜歡,因為這個題目,對大家多少都有實際的幫助。如果下次我必須再登台演講,我覺得這個題目還可以再發揮一兩次。我是台大歷史研究所畢業的,所以我的碩士是在台大歷史研究所,我的博士是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取得的。我想在座的各位有碩士、有博士,因此我以這兩個階段為主,把我的經驗呈現給各位。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史學評論網轉載
http://historicalreview.jianwangzhan.co ... cleid=6048

   編輯手記:關注世紀之交歷史學的發展和演變,似乎不能不更為留心國際、港臺的史學發展動向。無論是沉潛求實,或是在科際整合的"內化"過程中追求創新, 大陸以外的中國史學研究和教學的發展,均給我們以啓迪和省思。黃寬重先生是一位視野廣闊,識見卓越的博雅史家,專精於兩宋史,尤其是對南宋史研究精深,建 樹超遠。多年來,他游歷歐美東洋等地,多次往返於海峽兩岸,不單對港臺、大陸的史學發展狀況有深入瞭解,對於國際學界的發展趨勢,同樣見解獨到。藉黃寬重 先生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任教之便,2004年6月10日,我們與他相約於河北大學,並於9月中旬,往返於北大、清華之間,特別是在北大朗潤園旁的中國古 代史研究中心,黃先生不厭其煩,利用五天多的時間,和我們進行了長時間的交談。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史學評論網轉載
http://historicalreview.jianwangzhan.co ... cleid=6048

 八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少位學弟妹還記得04年8月上旬,范老大舉著「狗牌」,麥當勞前面迎接你們的「第一次接觸」?那日的你們,在羅曼隔間內,猶記和鈞提出不少疑問,永祥亦問及系上所學為何。就這樣,我們相遇。四年情緣,於焉展開。不知道第一次看到「小范」時,還以為是大哥?

照片,呼喚著記憶。文字,安在?

讀書會「史鬱」之名,還記得我怎樣整你們?《國史大綱》,能吃嗎?甫整理好空間提供給你們自習的圖書室內,阿牛這樣哀號。無法啃下「溫情敬意」的你們,讓我只得「放輕鬆」,陳映真、張曼娟、黃春明的小說,轉為我們閑談話題。最讓我「驚奇的」,莫過之凡抓著大家要說「英語五分鐘」,沛宏吞吞吐吐口吐白沫之景,而今仍歷歷在目。未幾,這小小天地,宣告棄守。時過境遷,系辦也從小小侷促一隅,轉移到現在溫暖的所在。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jianbo.sdu.edu.cn/admin3/2008/zhangfuxiang001.htm
(山東大學 文史哲研究院,山東濟南250100)

摘要:今本《竹書紀年》的原本出於唐代,是開元間整理國家藏書時,由當時所保存的古本《竹書紀年》不完本及歷來所積存的一些附錄性注釋資料,統加整理、改編和增補而纂輯成書的。其年曆主要依據僧一行的《大衍曆》推排確定,並加入了干支紀年。此即《舊唐書‧經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所著錄的《竹書紀年》14卷本,而全書實未有定稿。宋代尚存此本,南宋乾道間編制的《中興館閣書目》著錄為《竹書》,而已複有殘缺。馴至明代,整理者合併其卷次,又將原本的附錄材料散入本文之下,遂成今本《竹書紀年》2卷。今本的史料多有增改,年代亦多有錯誤,但它的大部分內容條目還是承古本《紀年》而來的,且並未完全突破古本原載的夏、商、西周年代框架,因此在古史研究和上古年代學上仍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jianbo.sdu.edu.cn/admin3/2008/zhangfuxiang001.htm

六、今本《紀年》對古本的改編和增補(丙):“殷商紀”部分

今本《紀年》的商代部分,除成湯、太戊、武丁、祖甲、帝辛的材料較之古本有所增補外,其餘諸王的條目在全書中最稱簡淨,文例尤“大似《春秋經》”,應該基本上是古本《紀年》的原文。可見其改動較少的證據如:(一)諸王名號,如小庚、開甲、馮辛、文丁,皆與《史記》所載不同,應出於更早的典籍。“小庚”或是“大庚”之訛;“開甲”當本於《世本》;“馮辛”與《漢書‧古今人表》同,疑亦為《世本》異文;“文丁”則與卜辭“文武丁”相合。又“庚丁”實為“康丁”之誤,商王無以兩日名相配為號者,而載籍皆寫作“庚丁”。(二)《晉書‧束皙轉》括述古本《紀年》“太甲殺伊尹”、“文丁殺季曆”。今本於前者載太甲元年“伊尹放太甲於桐,乃自立”、“七年,王潛出自桐,殺伊尹”云云,於後者載“王殺季曆”,皆未改古本。又太甲元年下引“約按”:“伊尹自立,蓋誤以攝政為真爾。”七年下又引“約按”:“此文與前後不類,蓋後世所益。”以疑辭存舊文,大不同於“五帝紀”、“夏紀”部分的逕自刪除古本“舜囚堯”、“啟殺益”之類。(三)以祖乙為“中宗”,史籍無徵,唯近世出土的卜辭可證,是亦為今本忠實保存古本舊文的一例。(四)其有異文者,如陽甲“西征丹山戎”,祖甲“征西戎”,按《山海經‧大荒北經》注引《竹書》,或本為一事而兩歧,當亦承舊記而來。(五)今本記商代王年,均未用喪畢即位之說,也為後人的利用和考求減少了不少麻煩。總起來看,大概唐以前古本的“殷商紀”較少散佚,故今本整理者亦少有添加。《輯證》“殷紀”部分所錄古本佚文凡40目,幾乎皆見於今本,唯“帝辛受時,天大曀”一語不見,或是今本脫去。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jianbo.sdu.edu.cn/admin3/2008/zhangfuxiang001.htm

參考文獻:

[1]房玄齡等.晉書[M].二十五史(影印清武英殿本)[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6.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3/781.html
原刊於《文史》2005年第4輯

自東晉十六國始,因長期分裂,南北兩地在學術文化方面呈現出很多差異。這些差異歷來為研究者所關注。但是回顧以往的研究史,我們發現研究者對涉及南北差異的一些關鍵性史料的理解並不相同,比如對《世說新語》記載的一段有關“南人”、“北人”的對話,研究者的認識就有分歧。這些分歧不解決,進一步討論就很困難。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4230

推原儒家的歷史起源,古人稱為"原儒",近人稱為"說儒",其義則一。本文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敍述古今各種有關"儒"及儒之起源的說法,反省其立論的方法;第二部分選取周代的教化傳統與儒之起源的關係這一側面,以進一步瞭解本世紀學者原儒說的得失。

從漢儒到近代學者,對"儒家"的起源與發生,有所論斷,而二十世紀學者對此爭論尤多。以下按歷史的次序,將古今各家之說加以敍述。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gufeng.ws/book.asp?bookid=386&id=630

原 文:

  開闢草昧,歲紀綿邈,居今識古,(具)【其】載籍乎!軒轅之世,史有蒼頡,主文之職,其來久矣。《曲禮》曰:「史載筆。」【史者,使也;執筆】左右,使之記(已)【也】。【古】者左史記(事者)【言】,右史(記言)【書事】(者)。言經則《尚書》,事經則《春秋》。唐虞流于典謨,(商夏)【夏商】被于誥誓。洎周命惟新,姬公定法,紬三正以班曆,貫四時以聯事,諸侯建邦,各有國史,彰善癉惡,樹之風聲。自平王微弱,政不及雅,憲章散紊,彝倫攸斁。夫子閔王道之缺,傷斯文之墜,靜居以歎鳳,臨衢而泣麟,於是就大師以正《雅》《頌》,因魯史以修《春秋》,舉得失以表黜陟,徵存亡以(摽)【標】勸戒;褒見一字,貴踰軒冕;貶在片言,誅深斧鉞。然睿旨(存亡)幽(隱)【祕】,經文婉約,丘明同時,實得微言,乃原始要終,創為傳體。傳者,轉也;轉受經旨,以授其後,實聖文之羽翮,記籍之冠冕也。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于寶述紀。

  黃本作「干寶」。《校證》:「馮本、兩京本、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梅本、淩本、梅六次本、鍾本、梁本、日本刊本、王謨本、張松孫本、《史略》『干』皆作『于』,汪本、佘本誤作『子』。令升之字,古書『于』『干』錯出,《廣韻》『于』『干』皆姓。」《考異》:「按:從《晉書》作『干』是。」《彙校》:「『于寶』,《御覽》作『干寶』。按『于』系『干』之形誤。」按《三國志•荀惲傳》裴注有「干寶《晉紀》」語。《晉書•干寶傳》:「寶字令升。……少勤學,博覽書記,以才器召為著作郎。……著《晉紀》,自宣帝訖於湣帝,五十三年,凡二十卷。其書簡略,直而能婉,咸稱良史。」作「干寶」是,依《御覽》、黃本改。

  以審正得序。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3366

一、前言

  《論語‧八佾》載孔子之言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此古今文獻學者所推以為宗之名言。誠然,欲徵求乎前代之典章制度,圖借鏡於古人之歷史經驗,固非以其文獻為途徑不可。然古代文獻之不足徵者多矣,而其所以不足之故亦非一端。或以古籍既缺,而指津者亦寡;或以古文難曉,而今字乃乖戾;或以師徒相承,增益不休,而時序先後相混;或以歷代相傳,抄錯遺漏,而篇章不成文義。要之,今日所面對之傳代文獻,已遠非昔日所目睹之原作,而今人對古文之體會與理解,亦無法與古者相比。然而通過嚴謹的文字、音韻及訓詁等學門,再加以文本的校勘與句法的分析,庶幾古人之言與先聖之制尚可考徵其一二焉。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3568

摘要:由於和中國古代思想史研究相關之出土資料大量問世,“出土文獻將改寫中國思想史”的說法一度頻繁見諸報刊。這究竟是一個嚴肅的命題,還是一個供媒體使用的口號,應予以審視和評價。出土文獻的確為改寫中國思想史創造了條件,提供了可能性,但由於出土文獻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出土文獻研究的複雜性,使其所能發揮的作用受到限制,不經過長期的、艱苦的文本整理和復原,不能輕易用出土文獻來改寫中國思想史。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的研究方法有相通之處,不應輕易否定傳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二重證據法”是一個不言自明的前提,沒有多少可以指導具體研究的方法論成分。對“二重證據法”的過度推崇,滋長了輕率、粗糙的學風,導致了研究方法的簡單化。

近年來,與中國古代思想史研究相關的出土資料不斷問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三大發現,即1973年末至1974年初出土的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1993年出土的湖北荊門郭店楚簡,與1994年上海博物館從香港古董市場購回的湖北楚簡。這些重大發現,使海內外從事中國古典學研究的學者為之振奮。尤其20世紀末郭店楚簡和上博楚簡問世之後,無論是媒體還是學界,都處於極度興奮的狀態之中,“出土文獻將改寫中國思想史”的說法頻繁見諸報刊。然而,隨著學者們對簡帛研究的不斷深入,學術態度的日趨冷靜,“出土文獻將改寫中國思想史”的提法開始少見了。這究竟是一個嚴肅的命題,還是一個供媒體使用的口號,現在已經到了予以重新審視、評價的時候。應該如何去除情緒的色彩,如何賦予科學的意義,如何反思利用出土文獻研究中國思想史的方法,都是值得我們去總結的問題,同時也是對今後的研究必然產生影響的問題。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見[清]顧炎武著、[清]黃汝成集釋《日知錄》(民國元年鄂官書處叢刊本)卷十三“周末風俗”條,原文為:“如春秋時,猶尊禮重信,而七國則絕不言禮與信矣。春秋時,猶宗周王,而七國則絕不言王矣。春秋時,猶嚴祭祀,重聘享,而七國則無其事矣。春秋時,猶論宗姓氏族,而七國則無一言及之矣。春秋時,猶宴會賦詩,而七國則不聞矣。春秋時,猶有赴告策書,而七國則無有矣”。

[2] 關於郭店楚簡的下葬時代,目前為止有兩種意見,一是戰國中期偏晩說,即西元前300年左右,“白起拔郢”(西元前278年)之前,郭店楚簡的發掘整理者首倡此說,大部分學者同意這一說法,參見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前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另一種意見認為,不排除“白起拔郢”之後的可能性,以王葆玹、池田知久為代表。王葆玹的意見參見其《試論郭店楚簡各篇的撰作時代及其背景——兼論郭店及包山楚簡的時代問題》(《中國哲學》第二十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66-390頁),池田知久的意見參見《池田知久簡帛研究論集》(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50-151頁、第267-270頁。上博楚簡因屬盜掘,沒有確定下葬時代的依據。但一般認為接近郭店楚簡的時代;馬王堆漢墓的下葬時代不存在問題,在漢文帝前元十二年(西元前168年),但對其中文獻成書時代的爭議頗大。以《馬王堆漢墓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通稱《黃帝四經》)為例,有戰國中期以前、戰國中期左右、戰國晩期,乃至楚漢相爭時期到西漢初年各種說法。參見劉國忠《古代帛書》(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148-149頁,以及張增田《黃老治道及其實踐》(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4-27頁。

[3] 其他可參考者有安徽阜陽雙古堆漢簡《詩經》。及山東銀雀山漢簡《唐勒》、江蘇尹灣漢簡《神烏賦》、敦煌漢簡《風雨詩》等詩賦類作品。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