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ID=30796
【内容提要】
《明书》由傅维鳞参修《明史》而引发,自顺治四年开始撰写,到十年基本完成。以完成时间论,是第一部明代全史。《明书》的刊布、流传,经历了一个比较坎坷的历程,这与清廷的文化政策,与《四库全书总目》的苛评,与《明史》的独尊地位,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Jun 18 Thu 2009 18:55
武玉梅:傅维鳞《明书》的编纂与流传 轉載自中國文學網
- Jun 10 Wed 2009 21:49
台灣歷年史記碩博士論文簡目
研究生 論文中文名稱 指導教授 學位類別 院校名稱 系所名稱 畢業學年度
譚固賢 太史公尚書說 毛子水,屈萬里 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 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54
劉本棟 史記老莊申韓列傳疏證 楊家駱 碩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54
何錡章 史記楚世家疏證 楊家駱 碩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54
劉德漢 史記虛字集釋(一) 王叔岷 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 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57
- Jun 08 Mon 2009 22:17
96年台灣中文系相關先秦兩漢碩博論文題目
這邊整理的總有掛一漏萬之慮
還請版友們若發現有漏掉的盡量補闕
這邊個人以年度來排序
另外
- Jun 08 Mon 2009 22:15
王子今:《史記》的時間寓言:秦史中的三個“四十六日” 轉載自象牙塔網站
http://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3/788.html
刊《人文雜誌》 2008年第2期;作者提供,象牙塔網絡首發
摘 要:《史記》記述,白起在長平圍攻趙軍主力,“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終於敗降;宋義救趙,在即將與秦章邯、王離軍決戰前,“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子嬰為秦王四十六日”,向劉邦投降。秦史中三個重要事件都出現了“四十六日”的歷史記錄,似乎並非巧合。考察宋義“四十六日”事及子嬰“四十六日”事,可以發現頗多疑點。聯繫以秦地為背景的傳說中也有“四十六日”情節,可以推知《史記》“四十六日”的記載應有某種文化象徵意義。在當時人的意識中,“四十六日”是顯示“天道”確定的規律性季候轉換的時段,是盛衰轉換的過程,也是生死轉換的過程。司馬遷“四十六日”的記述,似暗示“究天人之際”的史學追求作為潛意識的某種影響。
- Jun 06 Sat 2009 19:14
赵晓峰:试析唐朝时期河东地区受重视的表现及其原因 轉載自中國經濟史論壇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19975
(运城学院师范分院,山西,运城044000)
[摘要]唐朝时期,河东地区包括现在山西全境。当时中央政府在这里设置了中都、北都,并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河东地区南部的黄河边修建了蒲津桥。政府如此重视河东地区,是因为河东地区不仅是唐王朝的根基,而且当地有优良的粮食生产条件,有丰富的盐业资源,是政府的“粮仓”与“钱柜”。
- Jun 06 Sat 2009 19:10
王万盈:北魏存在地方财政说质疑--兼与渡边信一郎先生商榷
王万盈:北魏存在地方财政说质疑--兼与渡边信一郎先生商榷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19980
轉載自中國經濟史論壇
2009-06-06《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9年第1期
- Jun 05 Fri 2009 19:24
李娜:2007年清史研究综述 轉載自中國經濟史論壇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19964
2009-06-05 《明清史》2009年第1期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100732)。
[原文出处]《中国史研究动态》(京),2008.10.2—14
- Jun 05 Fri 2009 19:20
刘增合:地方游离于中央:晚清地方财政形态与意识疏证--兼评陈锋教授《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19966
中國經濟史論壇轉載2009-06-05 (暨南大学 历史系,广东 广州 510632)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1期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0-422x(2009)01-0104-10
- Jun 03 Wed 2009 19:28
袁延胜:汉碑中所见汉代的农业 轉載自中國經濟史論壇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19958
2009-06-03《农业考古》2009年第1期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在汉代,特别是东汉立碑刻文的风气很盛,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汉碑。这些汉碑内容丰富,蕴藏了大量的重要史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其中就有不少与农业有关的珍贵史料,促进了我们对汉代农业的进一步了解。本文拟利用汉碑中的一些记载,对汉代的重视“时雨”、祈求风调雨顺、兴修水利等思想和作法,作一初步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 Jun 02 Tue 2009 19:39
刘兴林:汉代农田形态略说 中國經濟史論壇轉載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19934
2009-06-02《农业考古》2009年第1期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
这里要讨论的是汉代经过人力整治而种植作物的地块的形状、内部结构和相关问题。我们把这些地块称为“田”,以与意义更为广泛的“地”相区别。汉刘熙《释名•释地》:“已耕者曰‘田’。田,填也,五稼填满其中也。”而地为“载万物也”,“《易》谓之坤”,与代表天的乾相对应。《尚书•禹贡》:“厥田惟中中。”孔颖达疏引郑玄说:“能吐生万物者曰土,据人功作力竞得而田之则谓之田。”同地理形势和耕作技术的发展相适应,汉代出现和耕种过多种形式的田块,单从文献记述上我们尚难全面而准确地把握这些田块的具体形状和结构,汉代田地模型的出土和农田遗迹的发现为了解汉代农田形态提供了更为直观的依据。
- Jun 01 Mon 2009 19:50
曾小萍:近代中国早期的公司 上 中國經濟史論壇轉載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19925
2009-06-01 (美)曾小萍著、冯永明译
《经济史》2009年第2期
【摘 要】在欧洲商业组织引入中国以前,中国的实体股权长久以来一直依靠文化的以及法律习俗所支撑。在缺少法典化、系统化的私法惯例之下,深深植根于日常惯例之中的契约文化和使私人契约生效的政府维持了商业的日益增长。类似的惯例满足了商界寻求方法聚积资本并长久维持商行的需求。这些习俗的发展有助于解释西方式的公司法颁布之后中国对西方判例的适应性以及中国习俗自相矛盾的存留状态。
- Jun 01 Mon 2009 19:45
曾小萍:近代中国早期的公司 下 中國經濟史論壇轉載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19925
八、二十世纪的若干公司
对二十世纪有着非常不同的投资模式、商业策略以及组织结构的三家公司做一个简要考察之后,我打算结束这一研究。我的目的在于证明,归根到底,我们不能指定任何一种商业模式作为中国的商业模式。事实上,中国企业家会以不同的方式应对市场状况,依据他们的经验,而且重塑他们过去所得到的教训以因应目前之权变。在这一方面,他们并不像其它地方的经济参与者。
- Jun 01 Mon 2009 18:59
钱克金、张海防:宋代太湖地区农业水利的治理及其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19924
2009-06-01(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210097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部210097)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1期
内容提要:鉴于以往关于宋代太湖地区农业水利的研究,主要以抽样示例来说明问题,不免会出现以点代面的不足,甚而有将诏议兴修水利事项误作实践治绩加以论断者。本文在认真甄别了有关史料的基础上,以叙述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宋代太湖地区农业水利的实际修治情况,进行了总的勾画。由此总结了它的特点,并从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角度阐释了该时空水利建设的局限性。
- May 30 Sat 2009 21:29
艾维泗著、袁飞译:1635-1644年间白银输入中国的另一种考察 上 轉載自中國經濟史論壇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19910
2009-05-30
我在1977到1988年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认为,从17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海外白银向中国输入量的急剧下降是导致1644年明朝灭亡诸因素中的一个方面。[①]虽然这一结论一开始得到了一些支持(如,魏斐德1985:1-25;1986:1-26 ;阿谢德1988:208-209;易劳逸1988:123-130),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却受到了激烈地指责。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一观点作为一种已受到削弱的传统思维正受到抵制,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据称新的研究已经显示明朝最后几年中白银的输入量是增加而不是下降(阿谢德1998:203)。但无论如何,这种学术抵制所依靠的许多证据,特别是在夏维中(按:原文中wenzhong xia有误,应为weizhong xia)和倪来恩(Brian Molougheney)发表的一篇经常被引用的文章中的依据都存在很大疑问。事实上,正如我下面将要阐述的,夏维中和倪来恩关于白银在17世纪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输入中国的数量的许多重要结论要么不正确,要么过分夸大。至少其中有一些观点是其他人研究而得出的,而他们在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史和近代东亚的其他地区影响方面进行了重要的研究,也许该是时候重启这一“老争议”了。
- May 30 Sat 2009 21:20
艾维泗著、袁飞译:1635-1644年间白银输入中国的另一种考察 下 轉載自中國經濟史論壇
布伦尼. 17世纪苏拉特的白银:蒙兀儿印度的货币流通和价格革命(Brenning, Joseph J. Silver in seventeenth-century Surat: Monetary circulation and the price revolution in Mughal India. In Precious Metals in the Later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Worlds, ed. J.R. Richards. Durham, N.C.: Carolina Academic Press),1983
陈新滋. 明朝的辉煌和没落(Chan, Albert.The Glory and Fall of the Ming Dynasty.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1982
张彬村.晚明福建的海上贸易与地方经济(Chang, Pin-tsun. Maritime trade and the local economy in late Ming Fukien. In Development and Decline of Fukien Province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 ed. E.B. Vermeer. Leiden: Brill),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