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晚上到訓的居所稍微聊聊,兩天沒出門的他生病也有些慘,
只得幫他買雞油飯當晚餐一同進食。
希望不要再這樣對待自己的身體,雖然正常作息對於訓而言可能是蠻大的挑戰..。
返回別院,整理幾段文獻後,外頭敲鑼打鼓的聲音吸引自己往外探頭,
目前分類:日記雜文 (184)
- Aug 20 Thu 2009 00:00
貼近怎樣的生活?
- Aug 17 Mon 2009 22:02
屏東林邊鄉8月15日清掃紀錄
屏東林邊鄉8月15日清掃紀錄
這幾天情緒是持續被風災牽引的,儘管捐了一小筆錢,心總未安:
是否能夠幫忙做點事?
週四晚上見到批踢踢上徵求志工的訊息,
- Aug 08 Sat 2009 23:08
颱風夜,諸事簡述。
颱風夜,怎樣度過呢?留守蘭陽居看來是正確的,三樓滲水進來,
淹到了一個箱子,還好裏面的藏書沒出事。
傳聊到保險的事,看來這兩週該去辦一下手續,要不真出事就哭了。
只是,昨日十點半點入網頁觀看,不免臉色一沉。相信,
- Aug 08 Sat 2009 01:29
批踢踢高中版2009.7.26史學經典討論回應文章轉載
批踢踢高中版2009.7.26史學經典討論回應文章轉載
作者 htycy (小風) 看板 SENIORHIGH
標題 歷史系學生該面對史學經典或只讀名家論文?
時間 Sun Jul 26 19:42:27 2009
- Jul 19 Sun 2009 00:23
那欣喜,無法形容
昨日人在三峽,午後因為家裡的一些煩惱的事情,
手機連絡簿翻著,撥出了這通電話。
沒接到,留了語音信箱。
夜間十點半,首都車上正寫著東西,接到學弟月底要來看看新居的電話。
- Jun 23 Tue 2009 00:21
史記書會餐聚、逛書店與...
未能料及,上周六終局竟是如此。
午後電話,敲響急忙步調:「出來沒?我們正在第二活動中心外閒聊呢。」
原來,淵等早就到了。匆忙地騎著腳踏車出門,轉乘公車至書芳園。
滿座學弟妹們,竟讓自己有些不知所措,等著姚師來到。
- Mar 24 Sat 2007 21:29
忽然兩週--樂生隨筆之一
此際此刻稍能動筆,寫些這兩周多以來變化的紀錄,卻發現彷彿昨天才發生…。
最早對痲瘋病人有所印象,該是三四年前閱讀中國時報的時候,提到大陸的痲瘋之島,那時深為副刊文章敘述所震撼,也得以了解大陸宗教團體對於這群病人的付出。樂生的消息,也是那時候稍稍得知的吧?然而真正了解樂生,卻是05年11月佛光大學部學弟妹迎新宿營第二天下午,趕回礁溪參加人類學論文研討會晚餐後,循北宜公路回返台北路上,誼細細數來政府對待樂生病友的不公待遇,偷挖地基等等事件,還有院方對老榮民的遷徙命令,鮑伯伯單獨地眷戀於經生一社…。
之後,除了05年11月底觀賞影片、06年611參與跪拜之外,我自以為在部落格中轉錄文章、有時轉寄樂生信件給朋友們了解,也算是幫了些忙。直到今年二月初透過青年樂生網站,得知台北縣政府可能將有拆除動作,文建會保存百分之九十方案送上去可能是最後的機會了。「過年後周錫瑋可能有大動作」誼的提醒言猶在耳,三月初令人錯愕的公告忽然襲來。
- Aug 26 Sat 2006 02:39
搶先看《歷史學家》— 深感悲痛的歷史學家們
讀完這本小說的當下,我如羅熙一般的深感悲痛。悲痛之因,在於《歷史學家》中歷史學家們的遭遇,應驗了卓九勒所言:「歷史的痛苦是純粹的極致。」然而純粹,並非卓九勒的定義,而是歷史學家提筆書寫往昔之時,對於苦難,以及苦難中間可能僅存的一點歡娛下,共同的召喚與回應。
卷首的〈致讀者〉,小說主角明白指出:「身為歷史學家,我知道事實上沒有人能深入歷史的背面而活著回來。」為何她會如此落筆,成為整部小說的基調?卓九勒有如此大的魔力嗎?感受到的是,主角回憶1974年2月來到斯洛凡尼亞之時,無法想像20年後沿海的山區會爆發內戰,而這場戰禍,奪去她的摯愛。於是,當主角書寫追憶著她親身經歷的旅行,乃至對於卓九勒的恐懼之情,淡淡的哀愁之中,滿溢著五百年來、乃至亙久的文化之惑。第一章起首提到主角父親創辦「和平民主發展中心」,末了卻是如此諷刺,主角豈不悲痛?
- Aug 08 Tue 2006 15:02
竹軒購書偶記
望著羅泌《路史》等書的封面,對照現在傳統學術出版的趨向,不禁感嘆,台灣傳統國學書籍的出版已經走到難以為繼的地步?
前兩周從竹軒帶回來包括《唐書經籍藝文合志》、《西魏書》、《宋史藝文志廣編》、《長術輯要》與《路史》等書,前三套為世界書局出版,後兩套為台灣中華書局出版。現在的台灣,於新書的書店已經不易買到中國古代史文獻本身的書籍,都是現在學者研究的學術論文集或專書,因此,這些舊籍不是要到舊書店找尋,就是期盼對岸的出版社能夠盡速再版了。台灣的文史出版業,民國五六十年代曾盛及一時,然而七十年代過後,大部分出版社均熄燈了,世界書局的老爺爺,快三年前曾登門購買《大戴禮記》,當日還有一位卡其服高中生來買《資治通鑑》,令我頗為訝異。華正書局四年多前尚未改裝之時,曾與老闆短暫交談,他笑問「台灣文史快走不下去了,有無考慮去北大試試?」今日暫且以網路與跨界朋友們相聚吧。
還記得壓於書箱中的,有本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的1949-1991年大陸出版影印古籍總目,如果能將台灣五十多年來已經印出的古籍對照過後,重新整次目前尚未出版的古籍,繼續《四庫全書》、《續修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存目》、《四庫未收書輯刊》系列之後,將尚存人間而未影印出版的古籍全數印出,也該是功德一件吧?未知清史研究院大樓所收羅清代古籍,有無大量印出的計畫?即便尚未標點,也便利後學研究有清一代的學術。據王紹曾《清史稿藝文志拾遺》統計,清代典籍共有五萬多種以上,浩如煙海的故舊,我等大都尚未有其機緣讀出書背後的故事。
- Aug 04 Fri 2006 11:50
我的佛光緣
02年春季某日,從網頁介紹得悉佛光將成立歷史所,以傳統學術思想為核心,當時見到相關介紹的沖激,即刻來到清園,與劉世安師詳談。劉師言:「難得臺灣還有以傳統研究為職志的學校,該去闖闖天下。」第一屆海峽兩岸歷史與文學研討會的召開,與業師李紀祥相遇,於此猶憶起,初相遇於雲起樓國際會議廳外談話之景。會場中則是與陳捷先師首次的對話,「歷史真實」與「歷史撰述」之別的提問,迴盪迄今,仍無答案。年底的甄試,與建富一同進入歷史所,還記得豐銘助教監考的踱步畫面呢?「《史記》與《史通》」考卷,竟是唯一一屆專用題目!面試的,是祥師、卓克華師與周春堤師。經過已有些模糊,但還記得卓師後來私底下勉勵的話:「我說系上撿到寶,你和建富都有很大可塑性。」周師謙言不是專攻學術史,慈眉聆聽之景猶歷歷在目,哪知去年這樣離我們遠去?而今點入學校網頁見到周師照片,仍會想起此情、此景。獲知錄取後,心情是平靜些了,畢竟,過往一年的蹉跎,已讓自我停滯不前。可惜當時與祥師對談信件,因電腦出問題重灌而消失,只記得聊到如何重新進入傳統學術場域的願望,透過經學的學術史脈絡、出土文獻甚而傳統所謂的「目錄學」,史家技藝,已難追尋。
不會忘記這日子,03年2月22日。祥師引領著閱讀《春秋》,邀請我入學前就參與人文書會活動。下午近二時,迷茫的我在建國北路與民生東路口搞不清楚方向,見到同在路口似乎在等人的一位行人,上前問:「請問你是學長嗎?」糗大。等待兩個紅綠燈後,學長在建國北路高架橋下揮手說:「嘿,在這!」這是與浩毅學長的初相遇,日後相助之處實在無可盡數。書會的衝擊之大,對我是無庸置疑的。那天討論《公羊傳》與《穀梁傳》魯文公十二年的載事,除了見到二《傳》彼此立場的論難,讀書之細讓我震撼猶深。那天祥師問我有何意見?好像是提出斷句與理解方法的差異性吧?馬上回應「你西方觀點介入太深。」而今重翻六月中才閱畢的二《傳》,原來曾經無數次「蹺課」的我,三年半來也留存多少筆記於藝文印書館本上呢?
書會帶給我的,是幾年來遍佈的足跡記錄。感謝淨法界葉阿月老師多年如一日地提供場地照顧我們,令我們得以悠遊《春秋》書法於其中。性不喜言的我,可能大夥未必發覺我的情緒與轉變吧?然而03年7月底的唱歌,讓我見到大家嚴肅外的另一面;8月底南迴綠島行放鬆地泡溫泉狂嘯聊心事,勾引出回程唱歌的感懷,讓兩位遞麥克風過來的學妹見笑了。也難怪,今年阿里山日出之旅我死也不再點歌。韶光飛逝多麼的快,03年底浩毅學長與適菁學姐大喜,今年生亦學長大喜之日,小慧慧已經吸引眾人焦點。還記得,03年八月負責導讀報告,生亦學長對於「經權」報告並非自己思考結果有所提正,幸得指教,爾後才得以更加謹慎。回到浩毅學長大喜之日,不知怎地興頭一來,二十多杯紅酒下肚,回家之後勞煩母親與弟弟。酒,竟是三年佛光緣貫串的核心?
- Aug 04 Fri 2006 08:30
林美山論文之緣
論文口考過程中感謝廖伯源師細心校閱,點出「過度詮釋」的可能危機,並指出回歸「史實」的必要性;林時民師讚許發揚史家精神,也發現導論與結論不甚受論文規範的遺憾。雖然,有意識地於寫作過程中「反叛」一些規範,然則兩位老師的諄諄指正,我應反思可更易潤筆之處。此際雖無從也不應大動手術,學生思索學位論文為三年來的階段性成果,而不欲變動其書寫性格,爾後當答謝二師,重新整次論文架構發表單篇論文,重新探論相關議題,並給與一己思索之後的答案。
為師們首要致意的,自然是業師李紀祥先生。從錄取後信件魚雁往返地交換對於傳統學術看法,參與人文書會看望著我歷經的成長與挫折,每週固定與大夥夜讀《史記》到十點多猶未止息。成為我指導教授後每週會面的確認進度,又讓我有「逃開」的喘息機會。生活如此照顧的慈母、學術要求如此高的嚴師,卻又給予論文寫作內部空間的寬闊,論文能有今日不甚成才的初步規模,莫不與祥師三年來的指導有所聯繫。
讓我感到煦煦和風的氣氛,非陳捷先師莫屬。歷史與文學研討會的嚴謹,是我的初識。課堂內外講授細緻的問候,令我感到大學者的風範。每回餐聚聊開的豪邁,更令我等小輩望塵莫及。還記得捷公宿舍夜宴我等學生,親自作紅燒師子頭讓我們品味的香味,北京人民大學參訪之旅的豪氣,雖然而今時過境遷,猶有韻味。在此豈不期盼捷公對未來清史的定位,能有更大的貢獻?
- Jul 31 Mon 2006 14:55
論文結緣前史--對過往所有的誌謝...
逝去的往昔,必然有段故事可予書寫。論文口考當下被詢及「論文強調『意識』,請詳述其由。」是的,論文的形成,即為一路走來,載浮之間漂泊的軌跡。想不到,國中友朋於「自己的故事」紀念冊中玩笑的勗勉我成為史學家,而今竟可能有此機遇?提筆當下,猶豫該採紀傳、編年或紀事本末體?亦為一笑。
該由十二年前述起吧?家國意識的沖激,令我於國中班上早已「惡名昭彰」,甚而國三時為章真利師指定上台講述一小時的台灣史。激動的年代裡,對重重黑案有所憤慨,卻在一年多之後,參與「新思維」電台主持的製播節目。由此思之,於我身上流著的,的確是雙重意識觀點的血液,迄今仍流長淵遠。張麗萍師於我「二進宮」重返高二的當下,勉勵未來可走哲思之道。雖然事與願違,然而終究成為未來研究路徑上重要的參照點。
峰迴路轉。
- Mar 21 Tue 2006 23:05
成大台文所學生要求系館與中研院院長選舉人文領域退位的反思-----原題
整理近來一些看法投書報紙論壇,刊出後內文有部分刪節。將原來投書內文與報紙刊載內容合併對照,請進來本站朋友們有興趣的話稍微看看,歡迎互相交換討論。
----------------------------------------------------------------------------------
一周前,成大台文系同學們發動遊行連署,要求擁有自己系館,不再寄居。突顯的,是人文學科在大學中弱勢,要求保有基本空間也不可得。擁有「五百億邁向百大」亮麗口號的成大如此,台大文學院也不例外。學生所修許多專業課程被趕至共同或者普通教室上課,教師研究室分割到國青中心等處,這是分到一半預算的台大文學院。活動空間不足情形下,如何讓台大與成大文學院一起隨著學校「邁向卓越、走入世界百大」呢?
今日報上見到中研院院長選舉,無人文社會領域學者願意參與。張茂桂指出生命科學可以花好幾億元買儀器,社會人文最被忽視。個人無意比較金錢,只就「必要性」談中研院人文科學的窘境。上週與中研院人文科學領域朋友碰面,對方談到中研院圖書,假設文哲所買某一本書,其他單位如史語所、近史所、民族所圖書館就不能再購買。人文社會領域許多書是不同領域的學者都會用到的,為何限定只能一個單位購買?又如大套叢書如新近出版文津閣、文瀾閣四庫叢書,個別定價約為一百萬台幣上下。這類套書如續修四庫全書等,國內絕大多數圖書館列為參考書而不外借,假設上列圖書館各購買兩套共八套,其中一套可以外借給研究員與相關學者使用,對人文領域專業研究是多大幫助。而這,也不過花一千多萬元,卻可使用數十年。相較實驗儀器,實在便宜太多。事實上,可說是全台人文社會科學圖書最齊全的中研院,個人尋找圖書期刊尤其是49年前圖書期刊與日本圖書期刊,超過3成仍有遍尋不得的遺憾,也許除了採購新書外,中研院亦應加強從舊書管道尋得所欠圖書期刊的動作,方可增強對於人文學術的研究。
- Mar 10 Fri 2006 11:52
僅此小文聊表與逯耀東先生之緣....與近日相關逯先生報紙文章-前年高中歷史教科書爭議部分討論文章
今天七點整就起來,是淵的手機來電喚醒了我。只是所帶來消息,讓我獃住了三秒鐘。「逯耀東老師過去了,剛剛聽廣播知道,不知是哪家早報的消息。」霎時想起,五年多前少許幾次台上與台下面對面的互動。我,能叫一聲「老師」嗎?
大二後興趣慢慢轉回傳統的文史,尤其對傳統的史學與學術思想,有那想要進一步深入理解的衝動。升大三的暑假,得知逯先生回台大開「從司馬遷到劉知幾」這門課程,不猶豫地第一周便與朋友一同來到文學院大樓的一樓教室旁聽。曾來過台大文學院的朋友們該有印象,就是那部份人稱為「古典」的滄桑之感。還記得,提早來到的我,除了擦黑版、打板擦外,又以面紙將黑板溝的粉塵清除乾淨。豎起新粉筆、以一個杯子裝粉筆的情境。
曾親眼見過逯先生的朋友,都知道先生是很有「份量」的。殘存的影像中,先生緩緩地邁著身軀歩上講台,拾起粉筆寫下「從司馬遷到劉知幾」,就開始講課了。自己是個很不用功的學生,當時的筆記抄得不多,而今也不知藏到茫茫書堆的哪邊。但這些環繞著逯先生數十年於史學史領域所思索的問題,是親身感受到他的關懷焦點。上課當中,自然免不了大煙斗的「薰陶」,有讀過他與沈剛伯先生上課回憶文章的,印象應該都很深刻。逯先生脾氣之拗,從幫他整理講台就得知一二了。所有的東西不假外求,包括水等等都是自己來,學生先倒好的也擱在一邊。曾想在下課時跟先生說聲學生幫忙就好了,卻膽怯於只是旁聽身分,這整門課也就是在先生不知道情況下,提前至教室打理好所有事情,未有任何交談,自然也不會認識我了,學業之緣如此而已。沒想到,課程結束,也就是最後一次見到逯先生了。而後,陰錯陽差之下,本想到東吳歷史所旁聽「中國傳統史學析論」也未成行。有一回在淡江歷史系辦門口遇到一位老師,她提起逯先生的拗:「他連台北市都不太想出去唷,之前一聽到演講在外縣市,就算有計程車也直像個老小孩嚷嚷地說『我不要我不要!』」這,不就是真性情嗎?接著的,就是轟動一時的「雪人事件」。所見,是一位史家的蒼茫背影…。
- Feb 20 Mon 2006 12:27
2004.7.28重返荷園
基隆路上依然一樣擠..憶起龜步公車上的不期而遇
或是有意安排..
今日葛師與劉師都在
聊到小朋友們讓人擔心
當年輕狂的我不也讓大家操心
- Feb 20 Mon 2006 12:22
2004.7.14溫州.泰順街的交會
午後五時
閉館聲中步出
辛亥與新生南路交叉路口
準備回師大
辛亥高架橋下彼方走近
- Feb 20 Mon 2006 12:20
2004.7.13台大文史叢刊與師緣
九時許
望著架上的文史叢刊
抽出三本向台大出版中心結帳
終於
蓮師的論文收入了
- Feb 20 Mon 2006 12:19
2004.3.19-4.16槍擊案後續發展紀錄雜感
3.19
如同連續劇般
這兩天沈富雄先生的公開說明
與今日下午總統遭槍擊令人意外卻又好似何處見過般
一幕幕上演
- Feb 20 Mon 2006 12:17
2004.7.10發表後的感恩
謝謝真
出發前得到對於論文核心議題
最真切的針砭..
18.00
腦力被榨乾了
- Feb 20 Mon 2006 12:15
2004.7.5雨禍
921之後曾有環保或經濟的路線討論
但隨即被打落冷宮
這次大雨不悲憫台灣而重創
只是再一次見證可悲的兩個政府不重視環境的苦果
但投票給這群傢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