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四十三年農復會根據政府決策,委託中興大學前身省立台中農學院園藝系師生,用兩個暑假完成「中央山脈中部高山暨東西橫貫公路主支線園藝資源調查」,調查報告中建議政府於山地發展溫帶性農牧事業。三年後,退輔會以這份報告為依據,先由療養大隊待退士官兵中選出病傷較不嚴重者一百人,由谷關步行向全未開發的高山行去,鑽茅草、砍樹枝、闢小徑、夜間露宿,找到有水源的廣大草生地,全員留下開始墾荒拓土,這大片草生地便是梨山地區如今的「福壽山農場」。民國四十九年,國軍與共軍在滇緬邊境作戰,隔年,隸屬國軍的游擊隊七十七人及其眷屬自滇緬邊境撤退來台,調播至當年名為「見晴」的地方,成立了「清境農場」。民國五十二年,當年退輔會主委蔣經國發現福壽山農場左近有地區極寬廣,那便是原屬榮民榮墾處的武陵墾區,因而命名為「武陵農場」。從此三處農場成為溫帶性農牧事業的成功農、牧場。時光行走,當年的墾拓榮民,目前都已老邁,他們或他們的家屬、後人思想起當年的情景,究竟是怎樣的心情?這樣的口述歷史充滿了淚與汗,演繹了時代的情節。──編者
我在山東省的地圖上尋找平度市,他說在青島附近。
我看到青島,一掃眼,果然有個平度市。
目前分類:轉載-台灣社會 (432)
- Sep 29 Thu 2005 21:39
■高山上的老榮民 老平度 崔保三廝守福壽山半世紀 愛亞 (20050929) 中時人間
- Sep 27 Tue 2005 16:36
亂世之學 張大春
十八年前,我二十九歲,出版了《雍正的第一滴血》。在這本書的原版序裡,我簡單地交代了書中文字的來歷,也勾勒了我為什麼要把歷史材料(尤其是不受嚴肅史學工作者重視的邊際材料)重製入文的動機。然而,我似乎有意無意地遺漏了甚麼。十八年來,我幾乎忘記自己曾經出版過這樣一本小書,至於當年有意無意不去說明的一點兒也許不值得談的想法,更沉埋於無何有之鄉。
讓我把場景再往回推移十年。我十九歲。九月初,我進入大學校園,上著課,發現了一個能夠提振學業成績的竅門兒──我們一行三、四個同學稱這行徑為「偷課」──每天晚上,我們都溜進夜間部的教室去聽白課;由於日夜間部師資不同,課程內容迥異,花一份學費,得雙料講授,何樂而不為?到了第二個學期,甚至為了這樣聽課而搬進學校的宿舍。「偷課」的行徑也因為住進了校區之後、有了點兒當家作主的自覺,而益形囂張起來。我們的如意算盤是一年級時兼聽二、三、四、五年級的課,這樣一來,要在自己原先的班上爭名次、搶獎學金,其實勝算更大。
這就說到了有一次跳級聽劉光義先生的《莊子》。劉老先生嚴肅雍雅,講課時經常從歷史背景去形塑思想內在的動機,所以老是說:「莊子是亂世之人,是以《南華》是亂世之學。」在這種近似制約之論的觀念籠罩之下,不容易有純粹思想肌理上的探賾發微,但是這門課卻另有一種迷人的魅力。我記得劉先生上起課來,總是捧著書本,在講壇和前排課桌椅之間的過道上踱步,從教室的一側,踱向另一側,往復逡巡,不時會停下來、側仰著頭、斜稜著眼,像是準備檢查天花板上已經昏暗失明的日光燈管,覷瞇片刻之後,深深一聲嘆息,彷彿關鍵著國事、世局的樞紐盡在那根燈管裡,唯獨國人與世人不知,接著,便搖搖頭,操起那一口魯西腔的國語,歎道:「亂世之人如蓬草、如芥子、如塵土、如魍魎啊!為什麼要說『如魍魎』呢?浮游不知所求,魍魎不知所往呀!」
- Sep 27 Tue 2005 16:34
老師誅學生:誰偷了逯耀東的「雪人」? 金恆煒 台灣日報2004.11.14
退休的台大教授逯耀東投書《聯合報》發表,與其說是「公開信」,毋寧說是「戰帖」或「檄文」,逯耀東藉「天地君親師」的「階級」高度,對學生投擲匕首,進行「人格謀殺」。
有趣的是,逯自言「學生不少,弟子不多」,這或是實情,但又自供他與周、黃「情同家人」,視之如子侄,如此「決非泛泛」的師生情誼,為什麼要公然「誅」之?答案很簡單,毀之也。
那麼,原因安在?套逯耀東的話,就是爭「歷史解釋主導權」;這種「學術政治」並不稀奇,以法國為例,遠如沙特與阿宏,近的如最近過世的德希達之於李維史陀;所爭的有政治路線,也有學術路線。但是,逯耀東拈出的「歷史解釋主導權」,且引中共的「討論和爭鳴」當參照系,其意義呼之欲出了。
- Sep 27 Tue 2005 16:33
逯耀東的「雪人已融」 原載於聯合報
樑楷、清連弟:
在報上看到樑楷的照片與清連的名字。樑楷是高中歷史課程綱要小組的召集人,清連是小組的委員。雖然其他小組的成員我也熟,但你們不同,你們不僅是我的學生,而且又是我的弟子。我的學生不少,但弟子卻不多,都在你們為紀念我退休和生辰編的〈結網編〉、〈結網二編〉中。〈結網編〉的出版,象徵我們近四十年師生的親密情誼。四十年彈指即過,我們師生情誼越來越深。我們雖然是師生,但情同家人,我視你們如子姪。除了治學,你們的姻緣,一路行來的成功的喜悅和挫折的抑鬱,都向我訴說。所以,我們的師生情誼決非泛泛。因此,我必須寫這封信給你們。
論理說,我的門人弟子掌握了台灣以後的歷史解釋主導權,我應該高興,分享你們這份榮耀和喜悅,其實不然。因為一種歷史的解釋的形成要經過長期的討論和爭鳴。最初中國大陸依附政治形成的五朵紅花的歷史解釋,也是經過他們舉國歷史學者長期爭辯,一直到最後還是有共同的結論,不像你們遵從某人的意旨,閉門造車將歷史裁剪得柔腸寸斷,然後拼湊起來,就向天下宣告新的歷史解釋已經形成了。這樣不是草率些嗎!所以,半年多前高中歷史課程問題初起之時,我就認為這是一場鬧劇,這場鬧劇的結果,使我想起一首兒歌「雪人不見了,雪人不見了,雪人沒有手也沒有腳,雪人為什麼不見了?」我總覺得這場鬧劇不會維持太久,所以當問題發生,當時的小組召集人張元從大陸回來,電話問我意見,祇淡淡說:「我真怕你回不來了!」樑楷當時是副召集人,我的態度就不同了,我訓了兩個多小時。我們多年的師生情誼也就此聯絡少了。後來想想我當時也許太激動了,但再往深處想,作為歷史工作者堅持歷史的尊嚴是必須,也是必要的,這也是我們經常提起的。
- Sep 24 Sat 2005 20:48
萍蓬草哀歌 【鍾念雲】 【2005/09/23 聯合報】
此時,冷光從遠處的廠房射入瞳孔,思緒開始浮動……
九年前搬來這裡,每當打開頂樓的窗戶時,視野所及是一片綠野延伸至前方的池塘,兩座獨棟的別墅傍池邊興建,別墅左邊的上坡路途經數個水塘後直通工業區預訂地,工業區的範圍擴展至遠山腳下,鄰近工業區的水塘種植著瀕臨絕種的萍蓬草,這樣的空間分布,配合窗框的修飾,儼然一幅天成的風景畫,曾記得某天,黃昏的霞光灑落清澄的水面,晚風挑起晶碧的水波,髣←群蝶翩翩起舞的靈動姿態,當時念小學的我和弟弟常牽著媽媽的手到附近遊玩,享受晚飯後的悠閒時光。
打從心裡認為,真正的生活就該如此酖酖沉浸於宛如潑墨般的綠意中;迎著風,心魂與自然合而為一。
- Sep 24 Sat 2005 20:36
老吳 躲過震災 死於房貸 傅耀祖/退休教師(中縣大里) 【2005/09/21 聯合報】
六年前九二一地震後三天的中秋節,猶記我半倒的房屋內,門窗東倒西歪,家具散落滿地;電視、冰箱、冷氣、洗衣機全毀,水電瓦斯沒有了。今年中秋則在九二一前三天。每年中秋都有「明月照垝牆,悲痛依舊在」的感嘆。六年來,曾寄人籬下,借貸維生;住帳篷、組合屋,冬冷夏暖的日子,對照近日官員出國考察耗費公帑和有錢人一擲千金的新聞,怎不令人鼻酸心碎?
「該死不死,活著受罪」,是八十三歲老吳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九二一地震那天他失眠,獨自一人在陽台透風,從七樓震到五樓陽台人家曬的棉被上,只有驚心,身體無損。四十歲的獨子被壓死,兒媳重傷成殘、讀小六被嚇成智障的孫子,至今話說不清楚。芳鄰說他「大難不死,必有後福」,至今仍有人託他買樂透彩券,言明乾股十分之一。數年來代買以千張計,連兩百元末獎也沒中過。老吳是位理性的人,他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是句安慰話;「大難不死,必有罪受」才是真的。
政府「呆政」,全(半)倒房屋延繳五年貸款,延本不延息,就像賣鎖不帶鑰匙,原本月繳不足萬元,因息記帳累積,現在本息要繳一萬兩千多元,對老吳徒增貸款的負擔,臨終時說:「躲過震災,死於房貸,本錢可延,利息為何不能延?五年高利記帳,是房貸把我逼死的。」蓋政府核四、高鐵等失血不算,斤斤於災民一點利息的不延,令人感慨萬千。
- Sep 21 Wed 2005 10:26
歷史操作 引發社會迷亂 張登及 2004.11.14 中國時報
經歷近年來朝野論述爭霸的洗禮,相信包括作者在內的五年級生,多半都已能擺脫威權時代的刻板教育,以更寬廣的視野來看待過去的大歷史。而今年的「國父誕辰」,在各方矚目下的新含意,後續影響值得正視。
這個含意的基礎是兩股日漸高漲的歷史重構,一個是孫文發動共和革命時,台灣仍屬日本領土,這是歷史事實。而我們現在也自認很友善地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華民國的繼承政府。(注意:北京一九四九年時的「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原則,實際上等於拒絕繼承中華民國的國際法權利義務)。另一個認識是,儘管孫文建立的共和國一九四五年自戰敗的日本手中接過降書,接管台灣,但這一接管效力現在被認為在國際條約體系、台灣住民意願兩方面都有瑕疵。現在國家考試和教育最高行政機構把這兩點推論到底,孫文是什麼人呢?很簡單,他成了我們和世界大多數國家承認為中國的「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偉人。
- Sep 21 Wed 2005 10:24
歷史陳述還是歷史評論? 王逸凡/國中生(台中市) 2004/11/14 聯合報
教育部近來動作連連,從本國、中國、外國史比例的調整,到高中歷史課程綱要的改革,除了讓人精神倒置錯亂的敵國、本國、現代、古代,筆者以為,更應該注意的是課程內容是否也被政治力凌駕。一部歷史的撰寫,最重要的無非客觀公正,足以立足千古,但就筆者所讀的國中社會課本,也多有可議。
例如關於日本統治台灣的歷史,多寫放足斷髮、衛生觀念、守時守法、地方安寧,日本儼然成為台灣現代化的恩人,但日人在台的跋扈專制卻以幾行潦草帶過。警察大人對台灣老百姓的壓榨欺負,被擠到習作去了;慰安婦和特攻隊,成了小小一格觀念小百科;霧社事件、西來庵事件,這些真正不容漠視的歷史事件卻隻字未提。
寫到有關國民政府的歷史,筆觸就大大的改變。國民政府忽視本土文化、戒嚴導致民主停滯不前,乃至二二八事件、美麗島事件皆是大書特書。國民政府農業改革、十大建設、經濟起飛的功勞,不見蹤影,被拆散到公民和地理去了,而且國民政府四字完全未提,好像是理所當然的「台灣人的功勞」。某版參考書補充二二八事件的主題尤其用盡聳動的文字,卻不見建設性的評論,編書者心態已然顯明。
- Sep 21 Wed 2005 10:22
歷史記憶 反映權力建構 李福鐘 2004.11.14 中國時報
大約一百年前,義大利的歷史學家克羅齊(Benedetto Croce)說過這麼一句膾炙人口的名言:「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這句話的意思是:每個世代事實上都持續依據著自身的價值與判準,來重新詮釋歷史。問題在於:建構的思考基準與權力結構,究竟為何?如果說建構的過程是一種逃避不掉的權力支配關係,那麼,依照古典自由主義的遊戲規則,起碼將不同的權力結構體攤開在陽光底下,由個別的行為人加以抉擇,程序上仍是公平的。
台灣自一九九○年代開始進行民主化的試驗轉型以來,舊的政治秩序與社會價值持續進行著雖稱不上劇烈,卻是有目共睹的崩解與重組。這種解組的過程先是瓦解了龐大的黨國體制,接著更試圖挑戰近半個世紀來許多被奉為正統的觀念與價值。受到挑戰的不僅僅只是大量的政治符碼而已,同時還包括了各式各樣的行為準則,甚至是道德規範。既然歷史記憶本身即反映著權力的建構關係,那麼在十餘年來黨國符號的崩解過程中,接受衝撞並遭到支解,本即必然。
- Sep 16 Fri 2005 22:03
東哥 內心深處如此孤寂 鄭浩(邊邊角角棒球論壇成員) (20050916) 中國時報
「東哥」黃忠義,這位國內戰功彪炳的二壘手,在褪下征衫前夕,幽幽吐露心事:「八年來,我的生活非常單調,幾乎沒有朋友……」
面對鏡頭,他不像大多數職棒球員般木訥靦腆甚至手足無措,他瀟灑自若地侃侃而談,回顧多彩多姿的棒球生涯,從亞洲盃冠軍到世棒賽季軍再到奧運銀牌,他更是樣樣不缺,去年,他還在漫天飛舞的彩帶間,心滿意足地戴上夢寐以求的職棒總冠軍戒指。
然而,黃忠義,這位近年來國內戰功最彪炳的二壘手,歷經無數熱鬧繽紛的棒球盛宴後,竟在褪下征衫的前夕,幽幽吐露出這樣的獨白:「八年來,我的生活非常單調,我幾乎沒有朋友,唯一的朋友,就是棒球。」
- Sep 15 Thu 2005 10:58
捷運工程廢土汙河 環保署開罰 林倖妃/台北報導 2005.09.15 中國時報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接獲北市大同區里長投訴,台北捷運工程新莊線將廢土往淡水河中傾倒,以每5分鐘一船速度,每日至少上百船次,環保署檢測發現淡水河水質嚴重惡化,依水汙法和廢棄物清理法開單。秘書長劉銘龍抨擊公共工程帶頭違法,若不停止將到地檢署控告。
北市大同區國順里長施木彬從數月前接獲當地里民反映,指台北大橋下淡水河有船載運廢棄土到河中傾倒,擔心一旦颱風來襲可能因河水無法宣洩導致淹水,他立即趕往現場,發現幾乎每5分鐘就有一班船,每天至少有上百船的廢土倒入淡水河。
施木彬的太太說,天天看到船往返,令人憂慮,當初找環保局和捷運局,台北捷運局舉辦說明會,向里長說廢土流入河中會自然流走,施木彬聽得一頭霧水,心中疑惑,不知道倒入淡水河的廢土怎會自己消失,決定找環保團體問清楚。
- Sep 12 Mon 2005 11:13
拆蘭州派出所 風水說當推手 記者陳俍任/台北報導 【2005/09/06 聯合報】
喊了兩年多「整合廟、學、宮」的北大同文化園區,昨天終於在「風水說」助勢之下定案,為打造孔廟前的六藝廣場,都發局確定在11月拆除蘭州派出所。
文資專家辛晚教重申,蘭州派出所是「日據時的統治之眼,為破壞大龍峒穴脈所建」,當馬英九憂心以台大城鄉所教授夏鑄九為主的反拆聲浪時,辛強調「已說服夏鑄九」,此舉讓文化局官員私下搖頭,夏鑄九聞訊後更否認背書,指市府「胡搞」、根本是對公共痕跡「粗暴地抹去重寫」。
北大同文化園區被視為馬英九積極想推動的重要政策,但因為涉及大龍國小、保安宮及孔廟的整合,加上「搞不定」周邊77戶合法住戶拆遷,讓此案原定踏步2年多,昨天「六藝廣場」規畫案定案,也確定蘭州派出所的「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