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到香港旅遊,好像是走廚房一樣普遍,除了購物天堂的美名外,大家覺得它離台灣近,文字語言溝通也沒問題,尤其九七回歸後,據說香港人已大多會聽、講普通話了。

最近我第一次到香港旅遊,卻覺得語言文字還是有一些隔閡,影響雖然不算大,但有時仍會讓人有身處不同文化的異國感。

首先說導遊好了。他說他九七以後才學普通話的,剛開始碰面的自我介紹和一般的聊天,我大致聽得懂,還誇他國語講得好。但到了沿途介紹景點或一些香港事務時,十句話裡,我總有兩三句聽不懂,有些是他的粵語音調的關係,有些則是兩地用詞不一樣的關係,像他說:「前面那家『梅當當』旁邊的建築是……」,我就一直在找甚麼「梅當當」;後來才搞清楚,原來是我們一貫說的「麥當勞」。

自己去逛彌敦道時,看到路邊的電影廣告海報,咦?前幾個月才在台北上映的《博物館夜驚魂》,在這裡的中文片名卻是《翻生侏儸館》(不是「翻身」哩!那「翻生」是甚麼意思呢?)。

這不打緊,請看它的廣告詞中的一句:「古人生勾勾,標本紮紮跳。」我不禁傻眼,每個中文字都懂,合起來的詞意卻講不出來。好在我看過這部電影,知道生勾勾和紮紮跳大致是栩栩如生和生動活潑的意思。

第一天到昂坪市集,初看到店招寫著「手信」專賣店,我還土包子似地問導遊那是甚麼意思;導遊解釋了一番,我才知道應是「土產」的意思,但他也不知道土產是甚麼。可見雙方用語不一樣,溝通就得七轉八轉才能知曉。

買了份香港報紙在旅館看,前面幾頁正經八百的政治或社會消息版都看得懂,但到體育版就辛苦了,甚麼「波」(球)經、馬經的用詞,搞得我頭昏腦脹的,只好匆匆從廁所提早出來。

我承認,在香港,我的中文還很不好。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6,11051302+112007022400121,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