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部分黨報最近刊出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民主是個好東西」一文,不但老百姓耳目一新,海外媒體也為之震驚,被視為北京政治風向重要指標,顯示中共有意突破意識形態枷鎖,準備為執政的合法性展開新論述。

俞可平這篇文章,原為閆健編寫、去年十月出版的新書《民主是個好東西:俞可平訪談錄》的序言。去年十月廿三日,北京市委機關報《北京日報》以《關於「民主是個好東西」的辨正》為題登載該文,同時又經《人民網》、《新華網》轉載,並在日前由中央黨校的《學習日報》轉載,終引起海內外關注,也使俞可平頓時令人刮目相看。

會受到海內外重視,不僅因俞可平深刻論述民主,更因他身為中央編譯局副局長高位,在中國這樣一個政治環境,竟然如此敢言。當然,更有人懷疑他的文章是否代表中央高層在發出某種信號?

肯定民主制度 呼應胡錦濤

《亞洲周刊》報導認為,他在一千八百多字的行文間,深刻闡述民主的實質和內涵,談論民主的優點,也談了民主的缺點,更點出一些人對民主認識的盲點。但他認為,「民主是個好東西」、「是人類迄今最好的政治制度」。

因為「民主保證人們的基本人權,給人們提供平等的機會,它本身就是人類的基本價值」,「即使有最好的衣食住行,如果沒有民主的權利,人類的人格就是不完整」。這番話與胡錦濤去年在華盛頓向世界所作的宣示「沒有民主,就沒有現代化」,似一脈同源。

海內外關注的,其實並非該文在民主內涵上有何突破,而是從中看到一些普世認同的價值,又獲中共高層官員認同。且透過俞可平的論述發現,中共領導人及理論界人士,此刻正為建立中共執政的大論述進行積極準備。

黨內思潮總結 改變舊認知

和俞可平同是北大校友、且在美國杜克大學同做研究的史天健,透過多年量化研究表示,中共對「民主」、「自由」、「人權」等關鍵字,近年來在態度上的確出現「急轉彎」。他說,胡錦濤上台後,對民主的態度有了根本轉變,開始承認民主是追求的目標。一個重要變化是,中共已開始把民主「作為好東西」來承認,呈現正面的反應。

從這意義上說,史天健認為俞可平的說法不代表中共在這方面有大突破,而是中共黨內一種思潮的總結,代表中共黨內對民主的態度產生的重大變化,「從原來說這個東西不好,到現在說是好東西,這是個很大的飛躍」。

俞可平的論述,從根本上顛覆中共先前有關自由民主人權的片面認知,既把中共帶回與普世價值接軌的正確軌道上,也為中共重新建構詮釋自由民主人權的正當性;更重要的,或許可把俞可平的民主論述,看作是中國民主化進程的一個重要訊號,看作是中共為其執政合法性建立大論述的開始。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6,110505+112007010500076,00.html




2007.01.05  中國時報

俞可平 政學合作代表人物

白德華


在中國大陸,政府與學界、政治與知識分子間,一種新合作關係隱然形成,並逐漸向制度化方向發展,被外界視為胡錦濤倚重智囊之一的俞可平,是其中代表之一。

一九五九年出生的俞可平,浙江紹興人。九八年取得北大政治學博士後,曾前往美國杜克大學任研究員及訪問學者,現任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比較政治與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俞可平在北大的博士生導師趙寶煦這樣評價他的學生:「非常用功,勤快,活躍」。俞可平取得博士後,北大已準備讓俞留校任教,但答辯委員會有位來自中央編譯局的官員非常欣賞俞可平,竭力推薦俞到編譯局工作。趙寶煦認為,中央編譯局直屬中央,常會接到中央佈置的調研工作,這對俞的學術研究有好處。不過,俞仍兼任北大、南開等數所大學教授。

對於俞可平的學術風格,北大政府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增科說,「思路開闊,非常多產,既追蹤國際社會科學前沿,又重視中國現實政治問題。」九○年代以來,西方學界截取不少社會學及經濟學研究成果看待國際關係及政治學,俞可平大量著作便從「全球治理」及「善治」角度做研究,在此領域堪稱亞洲第一把手。

俞可平多次在著作中表示,中國進行的是一種「增量民主」改革。一位在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工作過的學者說,俞的思路很清楚,就是通過漸進式改革實現民主。事實上,他主持的「北大政府創新研究中心」已舉辦多次「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鼓勵地方政府實施民主制度創新研究,成果相當顯著。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6,110505+112007010500077,00.html




2007.01.05  中國時報

李澤厚政治不正確 社科院士落選

大陸新聞中心/台北報導


被視為中國哲學界第一號人物的李澤厚,因「不符合政治標準」,竟在去年的「社科院士」評選中意外落馬,外界無不搖頭。

據《星島日報》報導,在發生程翔和陸建華事件之後,中國社會科學院最近頒發《關於加強政治紀律建設的決定》,要求院內學者「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據悉,中國社科院去年推出首批學部委員,不料,著名美學家李澤厚竟因社科院院長陳奎元的一句「不符合政治標準」而落選。

據報導,李澤厚是當代著名思想家,在「六四事件」期間同情學生訴求,九十年代初期經中共中央批准旅居美國,但仍然是中國社科院哲學所研究員。社科院一名學者透露,去年選舉首批「社科院士」–學部委員,哲學所上報李澤厚為學部委員候選人,卻被陳奎元否決。

據稱,陳奎元在評選時強調,學部委員人選不僅學術標準要高,政治標準要更嚴,必須「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按此標準,他認為李澤厚「不符合政治標準」。

據報導,中國社科院去年處於多事之秋,該院學者陸建華和官員陳輝,因為牽涉境外記者程翔的間諜案而被重判。為此,社科院中共黨組最近通過《中國社會科學院關於加強政治紀律建設的決定》,要求院屬各單位認真貫徹執行,本月底前必須將《決定》傳達到每一名職工(重點是科研人員)並認真組織學習討論。

社科院發出通知稱,「受各種錯誤思潮影響,我院違反政治紀律的行為時有發生。因此,加強政治紀律建設,是全院一項極其重大的政治任務。」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6,110505+112007010500080,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