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我在這個最貼近島嶼太平洋的小城居住了二十年,日常生活中卻不常嗅到海的味道,身上也無法像生態作家廖鴻基一般,自然地散發著屬於海的氣息。

每天,我可以從研究室眺望無際的太平洋,假日,我可以到海濱公園的海堤上吹吹海風,抖落一身塵俗。眼前,是地球上最浩瀚的大洋,數百年前曾被海權帝國西班牙豪氣干雲地宣稱是「西班牙內海」。但我心裡明白,背後,這個依傍著海洋的小城,和大洋之間卻有著一道看不見的隔閡,背後,自稱美麗之島的台灣社會,對眼前的大洋是截然陌生而缺乏熱情。

我十分清楚,太平洋無比遼闊,但在台東這個小城,太平洋卻是如此微小。整個台灣社會,並不真正地存在著太平洋板塊。島嶼和大洋之間,嚴重地缺乏各種介面,使得我們即使在太平洋邊的小城生活了許久許久,依然無由跨越那看不見的隔閡,依然無法建構屬於台灣的太平洋想像。

相對於島嶼西岸和台灣海峽,山海之間的東台灣海岸,質地絕美,氣象萬千,較諸紐西蘭、夏威夷、加州的海岸,毫不遜色。從三貂角往南直到鵝鑾鼻之間,崢嶸礁岩,筆削斷崖,細白長灘,起伏砂丘,沒口溪,入海小澗,階地,圓滾礫灘,大小港口,村莊城鎮,教堂,田野,無處不是濃濃的太平洋況味,無處不能馳騁腦中無涯的海洋想像。

沿著這段跨越台北縣、宜蘭縣、花蓮縣、台東縣、屏東縣,長達四五○公里以上的山海之間,建築一條南北綿延的太平洋海岸步道,是我們的夢想。讓所有台灣居民,隨時可以腳踏實地信步在太平洋岸,吐納大洋的深邃,一個小時,一個下午,一天,甚至一週,一步一步開啟每一個人的太平洋視窗。

這是一項難度不下南北高速公路的偉大工程。困難之處不在於如何運用生態工法克服施工障礙,困難在於缺乏是足夠的社會動能以支持其構築。換言之,太平洋海洋步道其實是一項偉大的社會工程,召喚著台灣社會,面向遼闊的大洋。就此而論,我們寧願捨棄僅僅考慮向政府爭取例如兩年兩億經費,而學習當年美國阿帕拉契山步道的精神,以十年時間完成太平洋海洋步道,完成島嶼和太平洋之間,最重要的地理和心理介面。

或許,我們試著考慮以一公里一股的方式,鼓舞台灣的企業、基金、團體、行號、個人認股贊助,並許以立石為誌。因為,只有足夠的社會參與,這一條獨步世界的太平洋海洋步道,才會將太平洋的基因,植入台灣文化的基因庫。

我的文字無法形容,當我駐足都蘭海邊,一輪皓月海上升起,灑落一片銀光時,內心的悸動。我的筆墨難以描述,當我站在清水斷崖,朝陽恣意驅趕繁星,海天剎那金黃時,情緒的激越。這些純然的美感經驗,絕對會使太平洋海岸步道吸引觀光遊客,並嘉惠沿岸小城居民的健康休閒。

然而,這條步道的真正價值,在於豐富海洋台灣的內涵,在於建構台灣新的地理想像,增加台灣作為太平洋國家的象徵資本。日昇東方,年復一年,讓太平洋海岸步道成為台灣社會迎向大洋的一項許諾和實踐吧。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6,110514+112006122000293,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