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最好笑的事是「七一五聲明」?這個流言錯了。最好笑的,反倒是藍綠統獨各方拿個「親綠」膏藥,往人家頭上一貼,然後自己氣得蹦蹦跳地把這群聯署人當稻草人般地痛打一頓。

「七一五」之後台灣社會氛圍的改變,已說明了這個聲明的確發生的效應,只是對於最終結局,沒有人敢鐵口直斷。「七一五」聲明的發起與聯署人,不會天真無知到不瞭解自己的作為是必須承擔社會責任的集體行動。社會由個體組成的,自不可能完全彌補個體能力與見識的限制,而自稱為全知全能。如果一項集體行動,膽敢以先知者的姿態,向大眾承諾「奶與蜜之地」,這樣的社會實踐極可能就是另一個神棍或政客的溫床。

一群人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因為自知局限而審慎樂觀地面對社會,卻被刺上「幫派」的記碼。錯了,不是幫派個性,是他們知道在多元的台灣社會中,沒有個人或團體可以獨攬民間社會的發言權與主導權。在這樣謙卑態度下,尊重其他集體行動,何涉幫派?

面對掌握國家機器者的濫權,民間社會應該發聲、行動。不過,民間社會不是想當然爾團結一致。社會內部的歧異需要求取共識,但共識形成絕非一朝一夕,也很難在一個時效緊迫的政治訴求中完成。這群自許「民間立場」的公民,是否高傲到拒絕與政治對話?對話絕非密室溝通,聲明本身就是一種對話,「七一五」的發起聯署人,很樂於看到之後執政黨內引發的省思,只是執政黨最終的態度,並未符合社會的預期。參與聯署人,也很期待在野反對政治力量用行動與論述來對話──當「七一五」聲明發表、成了一個社會議題與行動後,這樣的對話,就不只局限於政治勢力與少數發起人,而是政治與社會的對話。

「轉型正義」扯太遠了嗎?它和貪腐何關?難道民主就只是台灣認同的專利?

必須承認,「轉型正義」不是在一兩篇宣言中可以清楚解釋。會提出這個問題,是瞭解到台灣社會內部許多怨妒疑忌不能消除,甚至導致對一個是非清楚的議題也以各種動機論來揣測,無法達成共識。「轉型正義」不是某群特定階級、族群對另一群人的政治鬥爭,而是社會內部的和解過程。更清楚地是,陳水扁目前已缺乏推動轉型正義的正當性,所以「七一五」聲明提出這個議題,就是要讓「轉型正義」工程的主導權由民間取得,不能流於政治菁英動員群眾的口號。

民主當然不是「台灣認同者」的專利。台灣社會內部族群認同、國家認同的歧異是事實,不同個人或群體都可以去努力用民主豐富他們的認同。台灣認同與最近受到爭議的「本土」一詞,是社會成員共同持續建構的,非某些人可以單獨定義的。我們只能說,「七一五」聲明發起聯署人,不會安心於一個封閉、排外、無視於世界變化發展的台灣認同。只是,我們很清楚,自己的世界觀、知識與價值,是過去幾十年來在台灣這個土地與社會逐漸形成的。

今年夏天要結束前,當施明德、Kimbo、陳耀昌等人在二二八公園發起倒扁運動。「七一五」與施明德等人著力的層次有所不同,後者直接訴求「倒扁」,前者更關注長遠民主建構與公民社會發展。施明德的運動能否成功?很多人審慎樂觀以對──審慎是因為瞭解到包括李登輝、陳水扁與民進黨內派系,都有其政治利益考量,這些力量的效應如何?誰也無法全知地預言;樂觀的是,這個行動會刺激社會持續思考、實踐長期以來民主先進推動的價值理念,這對台灣的政治與社會都有正面的作用。社會各界應珍重施明德等人的努力與貢獻,不要把他們無限放大,也不要見獵心喜地以為又發現另一個稻草人,等著在他們現實政治訴求未能完全實現時,再嘲諷他們一頓。

讓我們把眼光與心思放在整個台灣的政治與社會更健全、壯大的建構工作。從「七一五」到施明德,都只是邁向這條路的一步──但每一步都有不同層面的影響力。不要再讓嘲諷、戴帽子延續成了今年秋天的笑話。

(作者本名郭宏治,專欄作家,「七一五」聲明發起人之一)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4+112006081400235,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