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太到北京出差一個月,我告訴她:「一定要買輛單車,到胡同裡轉轉。那感覺就像在威尼斯漫遊一樣,整個人都掉進時光隧道裡,很不真實…。」

幾天後,太太e回來「北京大劇院」的照片,也道出她的感覺「老胡同,已經被這種『現代大水母』吃掉了,我沒掉進時光隧道,反而『飛進未來』。不過,如你所說,的確很不真實。」

北京正在「脫胎換骨」,年輕人看著這片大工地,就像看到中國的崛起,興奮地說:「北京完全不一樣了。」

但老北京卻難過地說:「北京城經過軍閥混戰、日軍佔領,還是好端端的。因為,即使這些武夫都知道這座城是塊寶。沒想到,共產黨來了,先拆城牆,後來好不容易安分了幾年,現在又要推倒四合院了。沒有胡同、四合院,這還叫北京城嗎?」

主張拆四合院的人說:「連衛浴設備都沒有,怎麼住人?」

這理由若成立,那,一樓早被水淹的威尼斯,早該棄城了。

義大利建築師競標那座北京大劇院落榜後,酸酸地說:「我本以為,為北京這種歷史名城設計劇院,一定要與古城的歷史氛圍諧和,中國傳統的元素,一定要融進新建築裡。沒想到,最後得標的,竟是這樣的東西,簡直就像從火星掉下來的。這時我才知道,原來中國人其實是希望,和自己的傳統一刀兩斷。之前,我完全想錯了。」

也難怪大陸作家鍾阿城會說:「我不怕中國人『土』,我最怕中國人努力『不土』」。

努力「不土」的大陸觀光客,西裝革履上山下海。怕被人笑,卻更惹笑。不過,這還無傷大雅,再過幾年,市面見多了,就不再惹笑了。努力「不土」的北京政府,推倒四合院,則不可能再恢復,八百年帝都輝煌歷史,就此盡成塵土。

設計師登昆豔早已將重心移轉到上海,他接受時報週刊訪問表示:「大陸還落後台灣三十年。」記者問他為何如此評價?他指著「心」說:「硬體可以趕工,軟體卻很難速成。」

看看太太e來的北京大劇院照片,再拿出台灣畫家郭振昌的畫冊翻閱。郭的畫,大量採用庶民素材,像是阿媽棉仔布、八家將、甚至,連電子花車也能入畫。奇的是,就像名牌滿街跑,雅物成俗套,畫家也可以讓俗艷恰到好處,而透出雅興。

大陸或許還要走三十年,才能走出「以土為羞」,邁入「以土為傲」。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4+112006080900319,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