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起印量五十五萬本,版稅百分之十四,三年內保證加印二十萬本。中國出版界最近最引人注目的消息就是,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主講人易中天所寫的《品三國》上、下冊,以競價方式標出這樣豐厚的收益,據估計,僅是《品中國》上冊版稅的稅前收入就超過千萬台幣。

其實「百家講壇」捧出來的主講人不只易中天,其他人的講稿編撰成書之後,也有著極為可觀的銷量。如閻崇年的《正說清朝十二帝》賣了三十五萬本,劉心武主講的《紅樓夢》雖然產生許多爭議,但仍然引發出紅學熱潮,他所寫的幾本揭秘《紅樓夢》的著作,也紛紛成了暢銷書。

令人不解的是,「百家講壇」在中央電視台的節目中,收視率不算高,為什麼這些主講人一旦在這個欄目露臉後,居然能成為暢銷書作家?易中天這位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去年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物,而劉心武這幾本紅學書的銷量,可比他之前寫的小說好賣多了。

針對這個現象,一般有幾種解釋:一、媒體的威力還是不容小覷。經過電視的強力放送,自然起了強大的宣傳效果。「百家講壇」的名嘴是一例,在世界盃足球賽激情演出的解說員黃健翔,當初許多人猜他可能因此被革職,但正好相反,他所引起的爭議反而造成了他的備受矚目,他不但被委以解說冠亞軍決賽的重任,而且他的書《像男人那樣去戰鬥》,也順勢進了暢銷書排行榜。

其次,如閻崇年推論,幾年前歷史劇的戲說風大盛,觀眾看膩了這些虛實難分的戲劇後,自然想知道歷史上的「真實」,也因此他的「正說」,就吸引了注意。

三、人人都想聽故事。易中天走紅之後,許多人批評他披著學者的外衣,但比較像是一個電視上的「說書人」,活靈活現的和觀眾說一些大致符合史實的「故事」。如果以「說書人」的角度而不是以「學術」的角度來看,易中天以他認為更「人性」的方式,對歷史提出了一個自己的詮釋,其實無可厚非,也不必苛責他是所謂的「學術超男」,因為觀眾所求無多,不外是一個動聽的「故事」而已。

不過,從中國這些年的歷史熱裡頭,卻讓人看到一種虛幻性。因為,歷史並不能提供一種定於一尊的「說法」,它只是在已有材料的基礎上,提供一種言之成理的解釋,因此,所謂的「歷史」應該是開放而多元的。但是當觀眾不滿意戲說,而要在「正說」裡尋找答案時,他以為的確有一個真實無誤的歷史真相,而所謂的「故事」經過專家學者的包裝之後,儼然一家之言也等同於所謂真相了。誤以為歷史只有一種「真相」,也許正是違反「歷史」的。

從電視劇「走向共和」對李鴻章、慈禧,提出了一種不同於中國觀眾既定印象的解釋,所引起的軒然大波;從袁偉時先生對「義和團」的看法,挑戰了中國認為近代史就是一部「帝國侵華史」的主流觀點,而受到的批判。這些都讓我們看到,從銷售數字看起來似乎很熱門的歷史熱,其實只是一個假象而已。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4+112006080200315,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