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外星人來台灣,想在三天內搞懂台灣的政治生態,我會推薦他們去研究NCC。
一個抄襲自美國老大哥的「獨立機關」,原本號稱要「終結新聞局,成立超黨派的媒體專業監理機制」,沒想到被大法官釋憲打敗,被迫必須在兩年內修改法源,原因就在於NCC希望去除政治力,但從第一天起,政治力就如影隨形。
先看看美國「原版」FCC(聯邦傳播通訊委員會)的設計,由總統提名五位委員,並得提名其中一位擔任主席,經國會同意確認後,任期五年,直接向國會負責,且五名委員中,同一黨籍不得超過三名,也都不得與傳播機構有任何商業利益的往來關係。
「總統提名、國會同意」,原本是政府獨立機關的精神,無論是大法官、檢察總長、監察委員、金管會主委都是依此體制產生:立法院的審查同意,讓提名人選不至於具有高爭議性;直接對立院負責,讓機關運作必須接受民意檢驗,雖非完美的設計,至少可以避免政治分贓。
但因藍綠雙方互不信任,加上國親兩黨的短視,刻意通過一部NCC組織法,由各政黨及政院提名NCC委員,再由政黨比例產生的NCC審查委員,得以藉由「換票、結盟」方式,操縱NCC委員的當選名單。
從第一屆NCC委員的審查、投票過程中,明顯看出「候選人的學經歷及適任與否幾乎不重要,重要的是政黨提名背景」,換言之,審查委員的結構決定了當選名單,而立院政黨比例又決定的審查委員的結構,朝野各黨將國會「估票換票」那一套赤裸裸搬進NCC,就已註定NCC難脫一個「小立法院」的宿命。
平心而論,本屆NCC委員並無明顯政黨色彩,迄今也無重大爭議性的決策,他們遭受行政體系的無聊杯葛、打壓更是實情;悲哀的是,從他們組成的第一天起,就已註定委員紛紛請辭、大法官宣告法源違憲的結局。
原因就在於NCC的組成方式,不但從FCC的五名委員暴增為十三名(但有四名辭就),人數過多的合議制不利於組織運作;政黨比例的提名、審查方式更讓國會多數黨得以操縱人選,與監院、大法官等獨立機構的設立精神相違背,再加上執政黨刻意掣肘,NCC遂成為六年來藍綠惡鬥下的縮影,九名NCC委員也被迫變成祭品。
最可議的是,國民黨立院黨團打算提出「三階段反制措施」,將修法廢除新聞局,提高監委、考試委員和大法官的人事同意權門檻,最後計畫於明年重提釋憲案。廢新聞局及重提釋憲較無爭議,但提高監委等同意權門檻,無疑是另一樁短視、破壞體制的情緒報復,更是「藍綠相互保證毀滅」的典型思維;別忘了,當初「正是國親版的NCC組織法,將NCC委員審查的第二輪投票門檻,降至二分之一」。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當初馬宋會登場前,馬英九曾在媒體面前得意洋洋聲稱,「NCC組織法過關就是國親合作的最佳例證」,顯然這位政治明星並未意識到他的黨——而非大法官——謀殺了NCC,也證明他還搞不清楚「為何陳水扁爛到泥濘裡,但國民黨一樣不受信任」,原因就在於,在野黨作了太多NCC組織法之類的蠢事,一件,又一件,現在又打算幹另一件。
馬英九與國民黨,現在就請你們把髒手從NCC拿開;否則,你們只不過是另一個陳水扁,另一個民進黨。
http://editorland.chinatimes.com/HJB/archive/2006/07/25/2160.html
NCC委員揭曉 記住11個名字 2005-12-12 22:15 黃哲斌 中時部落格
有趣的一天,馬宋會三小時竊竊私語、呂秀蓮挨悶棍辭代主席,政治的權力切片。但在我眼中,這兩則都只是「一日新聞」,權力修羅場的苦集滅道,對台灣未來的影響,可能都不如十一個名字。
王鍾渝、邵玉銘、蔡勳雄、薛香川、殷乃平、李桐豪、吳靜雄、張進福、馮建三、盧世祥、陳儀深。他們剛剛決定了,台灣第一任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的成員名單。
大家都希望,新聞局成為歷史的灰渣,就連姚文智也不例外;大家都希望,NCC能夠專業掛帥,超越黨派色彩,不再是選舉期間飛出來砍TVBS的血滴子,然而,我們的政治人物願意嗎?
王鍾渝等十一位審查委員的三輪投票下,產生劉幼琍等十三位委員,四人落榜、一人棄選。對於當選及落選者,我沒有意見,讓人反胃的是,部分審查委員的「投票策略」。
根據中國時報記者林庭瑤的現場報導:「第一輪藍營投票操作鑿痕明顯,藍營人馬圈選九票,綠營多數圈滿十三票,結果讓國親兩黨候選人全數上榜。」
「昨晚六時,準備進行第一輪投票,會場內外彌漫一股浮躁氣氛。當唱票聲戛然而止,第一輪結果揭曉,在藍營方面,除王鍾渝投十票以外,國親審查委員都只投九票,八票集中在國親人選,其餘一票再投給綠色陣營,聊表『尊重專業』。但綠營的專家學者毫無戒心,多數圈滿十三票,結果讓國親兩黨候選人全部上榜。」
「首度登場的NCC委員審查,審查委員幾乎都以客套話開場:『個人對你的專業十分敬佩……』一進入投票階段立刻敵我分明。綠營策略失當,只有五名上榜,比按政黨比例精算的六名還少了一名,事後扼腕不已。」
顯然,部分審查委員不認為自己具有獨立思考及專業判斷能力,他們不認為NCC委員候選人的個人條件具有鑑別意義,他們只是背後提名政黨的橡皮圖章,他們把立委競逐委員會召委的「換票策略」搬進NCC、他們把政黨人物參選中委中常委的「票數精算」搬進NCC,他們否定NCC超越於黨派之外的可能性,否定專業能力可能比政治血緣更重要。
他們讓長達三天的審查公聽會,幾乎只是一場徒具形式的「朝儀」;他們把台灣首度出現的媒體專業主管機關,幾乎變成一個小立法院。
充滿瑕疵的《NCC組織法》,孵出戴著政黨面具的審查委員,孵出不乏政治鑿痕的委員名單;未來,台灣的NCC將由這十一位審查委員所票選出的十三位委員所組成,他們能否秉持專業良知行使職權,或像部分審查委員淪為政黨意志的執行者、政治利益的代言人?NCC會不會變成另一頭「新聞局怪獸2.0」?我們拭目以待。
現下,就讓我們記住這十一位審查委員的名字,他們是民進黨提名的吳靜雄、張進福、馮建三、盧世祥;國民黨提名的王鍾渝、邵玉銘、蔡勳雄、薛香川;親民黨提名的殷乃平、李桐豪,台聯黨提名的陳儀深。
http://blog.chinatimes.com/dander/archive/2005/12/12/29732.html
NCC浴火重生的正途2006-07-25 08:48 何榮幸 中時部落格轉載
大法官會議宣告NCC組織法違憲,再次証明國親以立法院擴權制衡扁政府濫權的行徑缺乏正當性。NCC委員在困窘情勢中決定長期留任,其實只能發揮看守功能,唯有立法院儘速修法重組NCC,才是NCC浴火重生的正途。
如同三一九真調會條例一樣,國親憑仗國會多數強渡關山,硬要通過明顯侵犯行政權的NCC組織法,早已埋下違憲的因子。因此,大法官會議此項解釋並不令人意外,只能怪國親企圖「以暴制暴」的想法殊為不智。
以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取代新聞局,其實是朝野一致的高度共識。既然如此,朝野就應共同建構一個去政治化的NCC,而不是讓NCC成為立法院黨派惡鬥的繼續延伸。
國親若擔心NCC綠化而無法去政治化,至少可以援引現行「公視模式」(行政院長提出公視董監事名單,但須經立法院以政黨比例組成的審議委員會表決同意),對行政院提出的名單進行有效過濾;本屆公視董監事名單審議時,不少被外界認為綠色標籤鮮明者紛紛中箭落馬,最後出線者皆為政治色彩不濃的學者專家,既不侵犯行政權又能避免公視人事淪為政治酬庸。
但國親兩黨卻不做此圖,反而以新聞局違法濫權為藉口,做出「依政黨比例推薦NCC委員名單、再由政黨比例組成的審議委員會表決同意」的雙重政黨比例制設計,這種設計不但明顯逾越了行政、立法分立的界線,也讓NCC在組成過程中充滿鮮明的藍綠色彩,不論最後藍綠陣營誰佔上風,都已讓NCC的政治色彩濃得化不開。
大法官釋憲結果則顯示,國親以國會多數進行的國會擴權行徑,並不是在野黨制衡執政黨的合理與合法作為。國親在提出國家願景、公共政策辯論、強化監督制衡、政黨形象較勁上,有太多可以努力發揮的地方;但國親卻只想以三一九真調會、NCC組織法等最省力又最快速的方式弱化行政權,這種違法擴權只顯示國親的偷懶與無能,難怪民進黨政府做得再爛都還老神在在。
在大法官會議宣告違憲並訂定落日條款後,NCC委員即使長期留任,也已註定在缺乏正當性的跛鴨情勢中行使職權,NCC顯然無法再發揮應有功能;但是,NCC若就此打烊,讓所有攸關台灣傳播秩序與電信產業的重要業務長期停擺,顯然也不符合國家利益與全民期待。
因此,朝野當務之急是在九月份立法院新會期開議後,立即推動修法、重新組成NCC,以公視模式或其他不致擴權模式讓NCC回歸正常。至於立法院完成修法前的「空窗期」,則有賴現任NCC委員進入看守狀態,並以大局為重自我節制權力、審慎行使必要職權,才能協助NCC改組上路後浴火重生。
引用:http://editorland.chinatimes.com/ho/archive/2006/07/25/2159.html
- Jul 26 Wed 2006 13:04
馬英九,把髒手從NCC拿開 2006-07-25 11:18 黃哲斌 中時部落格轉載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