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華東理工大學校長錢旭紅日前在參加「第三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時沉痛指出,「不能讓大學變成技工學校!」此話一出,引起轟動,並在大陸媒體效應下引發另一波辯論。

錢旭紅在會上直陳,現在越是熱門的專業,越有「技工化」的傾向。比如說IT專業,幾乎所有大學都開辦了這個最熱門的專業,但並非所有學校都具備合格的師資。他舉例說,某些IT專業的導師招來了研究生,就直接送到公司實習,讓他們在公司接受訓練。他說,從短期看,這部分學生的確上手很快,但時間長了,後勁明顯不足。

對此,加州大學聖塔巴巴拉分校校長楊祖佑說,以前美國有關部門曾有一個比較研究型大學與技術型大學畢業學生潛力的報告。報告說,兩種類型學校的學生在開始工作時表現差不多,甚至技術型大學學生的表現還要更好,因為他們上手非常快。但時間長了,差別就出來了:研究型大學的學生有創新潛力,而技術型大學的學生則被淘汰了。

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也有同樣感觸。他說,現在一些學校瞄準市場需求,教學設計完全按就業思路走。開新課也是開那些非常實用、希望學會就馬上找到工作的課。

錢旭紅憂心地說,「大學要為社會服務,但必須具備獨立精神。大學培養的應該是未來五至十年的人才,不能簡單地跟著社會風氣走。」

儘管如此,還是有不少人認為大學校長的說法是「發牢騷」。部分學者指出,在當前情勢下,一味反對大學的「技工化」,是「食古不化」。當前的大學教育,已淡去了精英色彩,不可能有這麼多的人都成為「為知識而知識」、不食人間煙火的學究。學者說,在忙碌的塵世謀生活,如果大學仍致力於把所有大學生都培養成一種純粹的「知識人」,很不現實。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5+112006072500071,00.html



2006.07.25  中國時報 大學等等看 中專靠邊站 用人只求高學歷 人才浪費 大陸新聞中心/台北報導

根據大陸最新發布的二○○六年《中國人才發展報告》,由於用人觀念和制度安排欠缺,大陸人力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人才浪費情況令人吃驚,僅去年一年就有二千五百萬人沒有「盡其才」,造成經濟損失九千億元人民幣。

據《中國青年報》報導,「博碩多多益善,本科(指「大學」)等等再看,大專看都不看,中專靠一邊站」是大陸社會的用人觀念。對於這種「人才浪費」,大陸社科院文獻出版社在《報告》中提出界定,包含:一、人才配置得當,但使用不足,即人才有餘力、有才能但不能充分發揮出來;二、人才使用不當,如配置失位、錯位,將人才放錯位置;三、人才配置多餘,如三個人的活五個人幹等。

余仲華是《報告》的撰寫者之一,他說,為了評估當前中國大陸人才能力的發揮程度及其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從去年五月起,大陸相關部門啟動大型調研活動,涉及各級黨政機關、各類企事業單位以及其它組織,共發放有效問卷八千餘份。在對所有問卷進行統計分析後,研究人員認為,中國大陸人才利用形勢不容樂觀。

首先,中國大陸人才高消費趨向非常明顯。在許多經濟相對發達城市,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普遍提高。文書秘書、推銷等職位須在大學本科以上,電腦、法律、工商管理等熱門專業起點為碩士。

其次,內耗嚴重,排斥競爭。余仲華認為,一個單位沒有優良的組織環境,體制不合理、分工不明確、責任不清楚等,都會造成「人不能盡其才,才不能盡其用」,甚至發生「內耗」。這種情況在一些中共黨政機關更為明顯。「一杯清茶一支煙,一張報紙混半天」仍是一些公務員的真實寫照,還有個別幹部過著「上班捧一杯茶水,下班喝一頓酒水,外出撈一些油水」的日子。

第三,人才閒置性浪費普遍。《報告》提到,有些單位領導從小團體利益出發,甚至憑個人好惡決定人才去留和升遷。對本單位根本用不上或一時用不上、而其他單位又急需的人才卡住不放;對業務專業突出、稜角太分明的人才存有成見,即使工作職位急需也架空不用,造成人才閒置性浪費。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5+112006072500072,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guHistoryAlumni 的頭像
    FguHistoryAlumni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系友會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