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你是「下流社會」的一份子嗎? 首先,先來測試一下你的「下流程度」。接下來的12個問題當中,如果有一半回答為「是」的話,那你就是屬於「下流」階層。

□ 1. 年收入尚未達到實際年齡的10倍(以1萬日圓為單位)
□ 2. 只想輕鬆的過每一天
□ 3. 能每天過著像自己的生活是最好的
□ 4. 隨心所欲,只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 5. 凡事嫌麻煩,個性散漫,喜歡悶在家裡
□ 6. 喜歡一個人獨處
□ 7. 覺得自己個性樸實、不起眼
□ 8. 認為流行就是展現自我風格
□ 9. 有時覺得,吃東西是一件麻煩的事
□ 10. 常常吃零食和速食
□ 11. 時常整天待在家上網、打電動玩具
□ 12. 未婚(男性33歲以上、女性30歲以上)


社會階層差距正在擴大。這些年來,關於所得差距擴大,造成學歷及能力的差距跟著擴大,因而導致社會階層差距固定化,喪失流動性,或者「希望差距」也隨著擴大的說法,經常被提出來討論。

那是因為日本正從以前的「中流社會」逐漸走向「下流社會」(當然,「下流社會」是筆者所創造的名詞)。

從「中流化」到「下流化」

「中流社會」是戰後的日本,也就是從1950年代後半期至1970年代前半期,高度經濟成長期之下所發展出來的社會型態。到1950年代為止,日本是由少數的「上流」(即使不工作也很富裕的有錢人、資本家、地主等)和多數的「下流」(無論如何工作也無法成為有錢人的貧窮人)所形成的社會。這個現象在後序章節中將會有詳細的描述。

高度經濟成長導致「新中產階級」的增加。新中間階級是以薪水階層為主,雖然財產不多,但所得逐年增加,且預期生活水準也能夠逐漸提升的人們。特別是,在高度經濟成長期從「下流」提升至「中流」的人逐漸增加,形成「下流」階層中流化的現象。

但是,目前階層差距擴大,主要是由於「中流」階層正往「上流」和「下流」兩個階層移動,形成兩極化發展。雖然是兩極化的發展,但是由「中流」階層提升至「上流」階層的人較少,而由「中流」階層下降至「下流」階層的人較多。也就是說,「中流」階層下流化的現象正在發生。

當然,這裡所指的「下流」階層並不是「下層」階層。一般認為,「下層」階層是一群過著有一餐沒一餐貧困生活的人。的確,接近如此貧困生活的家庭似乎也在增加當中。但是,基本上,本書所探討的「下流」階層,是指「中下層」階層,和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生活沒有關係。但如果和「中流」階層比較起來的話,似乎仍然感到些許的不足。

以1960年代為例,沒有電視的家庭很難說是屬於「中流」階層。但是,現在「下流」階層的人們,擁有個人電腦、DVD放影機的大有人在。由此可以看出,單就所擁有的物質生活來看,「下流」階層並非是絕對貧窮的。那麼,到底「下流」階層有什麼不足呢?就是積極性。「中流」階層當中,缺乏積極性因而逐漸下降或沉淪的人,就會淪落為「下流」階層。

而本書中所指的「上流」階層,是指「中上層」階層的人,並非那些只靠著利息就能生活的有錢人。

積極性低、能力低的是「下流」人

究竟「下流社會」是個什麼樣的社會?為了能夠具體的描述,我們必須了解人們日常生活的情形,特別是其消費或生活的型態。

但是很可惜的,目前經濟學者或社會學者所做的階層研究中,並沒有關於消費的相關資料。因此,筆者在2004年11月和2005年5、6月,進行了有關階層意識差別導致其消費行為不同的分析。本書第3章至第8章,將針對調查的結果做一概要性的介紹。從調查結果中也能看出,被稱為年輕族群的世代,也就是以現在30多歲前半為中心的年輕世代,具有「下流化」的傾向。

由於這個世代人數眾多,因此他們的動向對社會或消費趨勢有著相當程度的影響。根據筆者的調查,在這個世代當中,特別是男性,生活水準為「中下」階層及「下」階層的占了大多數。

階層意識不只受到所得和資產的影響,學歷、職業也是重要關鍵。而且,除了自己的條件之外,父母的所得、資產、學歷、職業等因素,對於個人的階層意識也有相當的影響。此外,更有趣的是,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階層意識和個人的性格、價值觀、興趣、幸福感、家庭背景有很大的關係。

前文所提及的「下流度測試」,也是根據調查結果所歸納而成的。從選項當中可以看出,所謂「下流」,並非只有所得低,還包括溝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積極性、學習積極性、消費積極性等;也就是說,對整個人生的積極性都比較低。

那樣的結果造成所得無法提升,未婚的機率也較高。而且在他們之中,終日漫無目的閒逛、散漫的活著的人也不少,因為他們認為以這樣的方式來過日子比較輕鬆。

現在的年輕族群,是日本社會成為中流社會之後誕生的世代。年輕族群以後的世代,從未真正見過貧富差距懸殊的情況。這些年輕族群住在郊外新興的住宅區,有著相似的打扮;年收入相同的人,住在相同的房子裡、開著相同的車。

優渥的生活使他們認為這些都是理所當然。所以,基本上想要由「下流」階層提升至「中流」階層的積極性非常低;相同的,從「中中流」階層提升到「中上流」階層的志向也很薄弱。甚至在他們成長過程中,從未想過會從「中流」階層淪落到「下流」階層。

這道理就像爬山一樣,由於對山頂上一切美好事物充滿期待,因此想登上山頂一窺究竟。然而,在即將登上山頂之前,若是已滿足於當前的風景,或是認為山頂上應該沒有真正想要的事物時,任誰都會失去繼續攻頂的動力。

折扣商店裡販賣著令人無法置信的超低價商品,甚至連經典的歷史名曲專輯,也只要百元(日圓)。這樣的時代可說是,連想要努力工作也會被認為奇怪的時代,因此大家順理成章可以過著漫無目的的生活。

這個以年輕族群為中心的社會,和之前的社會是不同的。即使是同時間進入社會開始工作的人,過了30歲,大家薪水的差距可能變成好幾倍。極端來說,整個社會就是由少數像堀江貴文(譯注:日本入口網站活力門(livedoor)創辦人)那樣的人、大量的打工族、失業者,以及無職業者所組成。

若是整個社會充滿了向上攀升的積極性,那麼即便是缺乏積極性的人,都可以搭上這個潮流,不知不覺中隨著上升。但是,如果整個社會停止上升,那麼只有具積極性和有能力的人可以往上攀升,不具備這樣能力的人便往下沉淪。

以這個時代為主,當下年輕世代價值觀、生活模式、消費行為的改變,是本書所要討論的最大主題。

(更多詳細內容,請看《下流社會:新社會階級的出現》)




推薦序:潮打空城寂寞回──從「贏家通吃的社會」到「下流社會」

文/江岷欽(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

人生宛如牌局,手中拿到的牌是命中注定,但出牌的方式是自己決定。(Life is like a game of cards. The hand you are dealt is determinism; the way you play it is free will.)──前印度總理尼赫魯(J. Nehru)

1995年,康乃爾大學教授羅伯特‧法蘭克(R. Frank)與杜克大學教授菲力普‧庫克(P. Cook)針對美國上流社會所撰寫的著作《贏家通吃的社會》(The Winner-Take-All Society),有效的結合經濟學的分析與社會學的觀察,以「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為核心概念,預言「社會資源集中於少數金字塔菁英」的貧富差距現象,不僅不會因為民主化的發展而趨緩,反而會隨著資本主義的擴張而加劇。

《贏家通吃的社會》對於美國上流社會中少數菁英寡占社會資源的精闢論述,不僅贏得各界佳評,更獲選為《紐約時報》年度排行冠軍暢銷名著。

10年後,日本的社會觀察學家三浦展卻反其道而行,以日本年輕世代的消費觀為主軸,撰寫《下流社會:新社會階層的出現》,分析日本社會階層中日益嚴重的貧富兩極化現象。該書出版2個月即銷售40萬本,引起廣大讀者的關注與迴響。

書中指出,1950年代至1970年代,在日本經濟快速成長期出生的「新中間層」已經逐漸流失;取而代之的是,日本的社會階層開始浮現「上流」與「下流」的兩極化現象,而年輕世代則不斷的選擇加入「下流社會」。

具體言之,下流社會的最大的特徵並不侷限於低收入的層面而已,更在於溝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意願、學習意願、消費意願的全面下降;三浦展稱之為「對全盤人生的熱情低下」。三浦展進一步觀察發現:現在的年輕世代面臨嚴峻的就業困境;即使順利就業,超時加班又是家常便飯,可謂苦不堪言。

面對職業、婚姻各方面的競爭與壓力,越來越多的年輕世代不但拒絕成為家庭和事業的中流砥柱,還心甘情願地選擇加入下流社會的行列。

其實,就現代社會理性化的深層底蘊而言,下流社會所代表的不僅是年輕世代的「草莓族症候群」而已,更反應了個人面對龐大組織無能為力、束手無策的疏離感。這種疏離感的對應面向,可從社會學者希曼(M. Seeman)的操作化定義得到更進一步的瞭解。希曼將個人在現代社會中所產生的疏離感界定為下列五個面向:一、無力感(powerlessness),個人對工作與環境的態度歸諸宿命;二、無意義感(meaninglessness),個人對工作的意義與價值抱持懷疑主義;三、無規範感(normlessness),個人在工作上沒有一定的準則可供依循,無所適從;四、社會孤立感(social isolation),個人對所屬社會網絡關係之隔絕,雖然身屬社團或組織之中,但內心孤獨寂寞,感覺與周遭的社會失聯,無法認同該團體或組織;以及五、自我隔離感(self-estrangement),個人失去內心對工作的熱忱,不再關心工作的內容與實質意義,只把工作當成換取薪資的手段而已。

近年來,台灣社會也逐漸出現贏家通吃的社會特質與下流社會的趨勢,貧富差距也朝向兩極化的方向發展。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資料顯示,2004年6月,台灣低收入戶為7.8萬戶、19.2萬人,較上年同月增長8.1%,占全國總戶數及人數比也有所上升。2003年台灣所得最高的前20%家庭平均所為180萬元,所得最低的20%家庭平均所得29.6萬元,高低所得差距倍數6.07倍(1980年為4.17倍)。

若以最高的前10%與最低的10%相比,則差距高達61倍之多(2002年,差距倍數近39倍,1992年則為19倍)。有趣的是,天下雜誌去年調查發現,臺灣年輕人最大的夢想是開一家小咖啡館,與新加坡、香港、南韓、甚至中國大陸的年輕人大不相同,值得社會深刻省思。

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威廉‧華德(W. Ward)嘗言:「悲觀者抱怨風向,樂觀者期待轉向,務實者調整方向」 (The pessimist complains about the wind; the optimist expects it to change; the realist adjusts the sails.)。三浦展所呈現的下流社會,與其視為過度渲染的小說情節,不如視為未來趨勢的可能風向之一。

風起雲湧,動心啟念。悲觀者,紋風不動;樂觀者,和風麗日;務實者,隨風轉舵。謹借卷首,誠摯推薦三浦展的《下流社會:新社會階級的出現》給有志乘羽翼御長風的讀者。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Moment/newfocus-index/0,3687,9507260251+0+0+121632+0,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guHistoryAlumni 的頭像
    FguHistoryAlumni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系友會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