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七月十九日 海棠颱風

  中午赴上善人文基金會,在重慶南路二段75號,與寧波西街的交會口,黃老大文羿、趙偉伶比我先到。先見到了鄧美玲女士,我們在八樓的會議室裡聊了約一個多小時,瀏覽了一下王老師他們編的教案教材,也看了看上善的刊物《經典與人文》(網址http://www.sshcf.org.tw/,刊物可見於「上善怎麼說」)。中間又有一位翁老師(女)加入談話,然後我們一起出發去永和頂溪的王修亮老師家拜訪。到頂溪時,又來了另外一位王老師(女),加起來一行是六人。

  王修亮老師是女性,今年五十歲;她家不大,但是很乾淨,入門就是客廳,一張長桌(應該也是餐桌),有七八張椅子,靠窗處有兩台電腦,前後兩面牆壁都是書櫃,陳列各種國學書籍、教科書、工具書、動植物圖鑑、兒童文學、奇幻文學等。平常王老師的團隊就在這裡開教學會議,電腦裡則存放各種教學資料,一些上課的錄影,以及一些學生作業的照相。

  王老師體型較胖,短髮有些花白,氣色看來還不錯,然而前幾個月她卻在病中,原因是過度操勞,且至於提前退休了,經過近來的調養,狀況才好了些。雖然退休,但她接下來兩年還是會把五六年級課程帶完,每週去學校三、四天。

  我們說明了來意。我只是想多瞭解這些先進、靈活得令人驚豔的教法與教材的詳情;黃老大與趙偉伶,就很有得說:

  他們最近在籌備創業,搞一個家教社,把現有家教市場的運作系統整頓一番,適當地培訓、輔導教師,讓他們能更好地幫助學生──例如目前有些雙薪家庭會給小孩請一個伴讀式的家教,給小孩看功課,但是伴讀可做的事不該只有看功課而已。那還可以做什麼?這就很值得開發。然則,目前打工當家教的(主要是大學生),大多不太懂得幼教方面的學問,這就是黃老大他們可以著力的地方。而這只是一個開始,一段時間後,還會有更大更遠的計畫;總之,黃老大是設法在現有教育體制之外,利用大家目前還熟悉的一些市場機制,來逐步推展他的教育理念,簡而言之,就是「掛狗頭賣羊肉」。而黃老大從國中以來十年的研究,注重在中學較多,小學較少,所以今天來,是見識在體制內已經有人做出的一番成果,補充一些他所知的不足,並且問一個問題:王老師他們的這些教材與教法,可不可以加以普及,推廣到其他教學團隊以及一般老師?目前是有些困難的,而這值得繼續探討。

  趙偉伶,黃老大的夥伴,則有興趣在文化出版領域;她說她小學時也是幸運碰到像王老師這樣能夠帶領學生讀許多課外知識,引導學生自己學習、思考的老師,助她養成了自己的學習習慣,在國中以後就不必再依靠課本、老師。如今畢業,又要與黃老大一起投入教育事業,自然也想多瞭解各種能成功啟發學生的經驗談。

  王修亮老師和我們談了很多她自己還有學校的事。她是一位很有熱情和行動力的老師,年輕時她很直率,到頂溪當老師以來,便主動從政府單位查閱資料,走訪永和的各種景觀、耆老和社團,如此耕耘近三十年,現在她可能是社區內最懂永和的,也讓許多社團進入到學校講演,也帶動了校內的社團發展。當然,在校內,她也經歷過很多必然的排擠和磨難,這幾年他們發展的這一系列新課程,還遭到鄰近安親班的聯合抵制──因為安親班不知道要怎麼帶學生做他們的作業,之類的原因。

  課程存續到今天,從四個班變成剩三班,評價則是兩極化。支持者主要是班上學生家長,北縣教育局長看過後也很讚賞,但其他老師以及行政人員不一定支持,有些還會排擠。老師不喜歡他們教法的原因是,那種教法會讓老師太累。必須要花許多額外的時間精力,用心編教材教案、引導學生、說服家長……沒有熱誠做不來。

  王老師給我們看了一些教學的錄影和學生的作業。上數學課,教平行線,讓學生站上講台代表點,再拿繩子代表線,一步步從無到有,從點到線,到距離的觀念,到三角形、四邊形,到角度、內角和的觀念,次第開展,再讓學生分組自己拿繩子做點、線、多邊形,在活動之中貫通這一整套幾何,而且還在其中穿插一些哲理如(簡化的)相對論,如有無相生、長短相形,之類。

  又看社會課,教四年級學生結構性思考,如學習:「事件-經過-問題-分析-解決方法」,出作業,讓小孩就在生活裡找一件事情,依照以上步驟一步步思考。王老師給我們看了兩張學生作業的圖檔,雖然都是小事如「我今天晚上才寫完作業」「我走路撞到妹妹」,結論也沒什麼特別,但內行人就知道這裡面大有文章,從小學會結構性思考,這是何等的利器。

  王老師是在教學實務中磨練出來的,她自稱不太會講理論,但是我聽她談教學理論、兒童的人格發展理論,也頭頭是道。以《論語》為例,怎麼教小孩子《論語》?王老師的想法是:誠正修齊治平。首先,認識自我,我有欲望,我想吃好、穿好、想知道為什麼、想被人喜歡……確認了這些,就是誠意的工夫。然後正:先明白欲望不是壞事也不是好事,再要會思考哪些是適宜的?哪些是不當的?學會平心對待之。修:怎麼樣在環境之中處理欲望、滿足欲望。齊:怎麼處理人際關係,如何在團體中扮適當的角色,均衡我與人之間不同的欲求。再然後的治、平就是進一步推廣到更高層次,更大格局如社會、國家、大自然。

  我驚訝地發現,「誠正修齊治平」這六個字正好就是王老師他們課程所規畫的一到六年級的學習步驟,也就是其兒童人格發展理論。要講《論語》,也就是從經文中選取相關主題的部份,而先以生活中周遭的事講起,帶動討論,然後再提一段經文:「就這個問題,孔子曾經說過……」如此,學生很自然地就吸收了。王老師說,她未曾特別去教《論語》,只是在教材中東挑一段西挑一段,但是要她教的話,她就會這樣從誠正修齊到治平次第來講。

  在談這個話題的過程中,王老師又提到,據她觀察,大部份學生在沒有老師引導他們進一步學習、思考的情況下,其人格發展,到三年級上學期就停止了。也就是說,只想到自己,不會再進一步去想別人。而現今官方的課程規畫,以及大部份學校老師,於此全無著墨。這也或許就是十幾年來學生問題愈來愈多的原因。四年級課堂上,王老師和學生談這些,學生也有反應:「真的嗎?」「別人都到三年級就停了,那不是很可怕?」可是我們以後都要和他們相處,怎麼辦?學生的解答:「能教的就教他們,不能教的就只好應付。」都會思考了。

  上面三段,我記得沒有很完全,與王老師的原意或有偏差,如果我寫的有錯,請不要太在意於我的錯誤,只要知道,他們是用這樣的思想作核心,來編寫教材教案,來一步步地教學。王老師曾經查過各種有關兒童心理、人格發展、兒童教育的學術著作,她發現國內沒有一個教授作過這樣的研究,大概是因為這種研究至少要作六年的實驗,不便升等;國外的也只有約略提及。所以當人家問她「你這樣講有什麼依據」的時候,王老師答不出來,然而在實務中教學三十年的她看到的就是這樣。

  王老師滿懷信心的說,那三個班的學生,表現超乎期望,有些甚至比老師還會想了,「將來他們一定是中流砥柱。」

  然而,回到這教法如何推廣的問題上。他們在頂溪國小編的教材,有一些本地的東西,並不一定適合外校外地,何況教材只是表面,如何從文本帶出誠正修齊治平的意思,才是最要緊的,所以外校老師很難遽爾移植。對此,鄧美玲女士想,或許他們基金會明年可以辦幾場教師研習營,來推廣這些,但是不宜直接用頂溪國小的課本。對此,王老師的想法是,讓外界老師以他們熟悉的教材入手,然後漸漸帶入這套教法的道理核心。做法是,把坊間的教科書(現在以南一、康軒、翰林為大宗)拿來,選取可用的課文,將之打散,依誠正修齊治平的道理重新組合,如此開講。當下鄧女士就答應王老師幫她找教科書,因為書商對王老師很有戒心,她要書都不給她。王老師也答應好好分析這些教科書,這是她的本行,最近也有時間了。

  我們談到五點告辭。今天一行,獲益甚豐,雖然我們所在的領域各有不同,短時間內,或許還碰不到一起,但相信只要大家繼續走下去,必能有交會而大放光彩的一天。共勉!


老師自編教材 小三能讀古文【2005/05/22 聯合晚報】【記者洪淑惠/台北報導】

說起自編教材的甘苦和成果,頂溪國小老師談來總是一臉的光與熱。
記者鄭超文/攝影

台灣孩子的國文程度已淪落到待搶救地步,但台北縣頂溪國小老師自編教材的成果卻讓人驚豔。從自寫自畫開始,寫社區的蝸牛和燕子等故事,形塑孩子的人格,練孩子的筆下功夫,讓孩子同時學會思考、表達及作文,更讓孩子早在三、四年級就能讀文言文。

上善基金會最近一篇推薦的文章,更使頂溪國小几位老師自編的教材,成了搶手貨,不少老師、家長想來買這套教材。頂溪國小資深老師王修亮笑著說,他們開始自編教材時,九年一貫還沒開始呢; 而且論教材也並非為了搶救中文。

幾位參與編寫教材的老師包括王切、鄭惠娟、許雅真、徐雪娟說,第一代的自編教材根本是手工書,是美術系畢業的王修亮老師自己寫自己畫插圖甚至自己裝訂的限量「手工書」。後來參與實驗教學的班級增加,才交由印刷廠協助印製。

老師們強調,出版社甚至部編版的教科書不是不好,只是感到教科書無法適用於所有的孩子。王切老師舉例說,部編版教科書裡提到大肚溪的沼澤生態,實在很難讓住在永和的孩子產生共鳴;只好自行改為關渡的淡水河口。後來老師索性自己調查永和的燕子生態寫教材,拜訪附近的廟宇寫歷史故事。

如今二年級下學期的教材就有一篇名為「中正橋」(離頂溪國小極近)的詩,詩是老師自己寫的,從橋的眼睛來看臺北縣市的地理和歷史。配著讀的則是古籍南華經「秋水篇」;教二年級的孩子跟著莊子和惠子遊河「舌戰」談魚之樂。還寫一隻蝸牛爬過保安路(也在學校附近),去看大世界。

巫靜雯笑說,教材內容是為社區的孩子量身訂製的,而且「教材不是重點」,寶貴處應在教法。王修亮說,他們是以語文為主體,以人格為核心設計了一套大量討論、讓孩子思考並記錄、寫作的「探索式教學」;看重的是人格而非單為知識。

鄭惠娟闡述教材編訂邏輯說,人格的形塑是小學教育的基本,一、二年級孩子首重認識自己、清楚表達並學會觀察,三、四年級應學會與人相處、自我反省甚至分析事理,五、六年級則應會獨立批判、創造。

再加上統整各科的教法,讓孩子分組討論、互相詰問,所以一、二年級就能教老子,也可討論「如果我是國王,喜歡用子貢、子路或顏回當部下」?甚至從盤古開天談天文、時間和數學。學數學交集時,也能談爬蟲類和鳥類的異同,甚至討論自己與家人的關係。熱烈的討論常到下課都停不了,而孩子則透過記錄、寫心得等,練出文字功夫、學會欣賞中文的瑰麗。

王修亮不諱言,老師們花了很多心力包糖衣,讓教學變得有趣,包括取法「六書」的象形、會意、形聲等,教孩子生字;像「家」字是房子裡養了一隻豬,哈哈笑完的孩子永遠都忘不了的。而中文進步了,四年級就有六年級的程度,不過是充滿熱誠老師們必然的收穫。



下一代的中文教育 家長也自救 【2005/05/22 聯合晚報】 記者邵冰如/台北報導

為了搶救下一代的中文教育,教育體制外已悄悄展開了自力救濟;有一群老師和媽媽們,默默地帶著孩子讀論語,他們把一篇篇的孔子智慧,結合鮮活的故事,展開活化經典的教育實驗;讓孩子在嘻笑討論間發現─原來孔子這麼炫;更把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精髓,滲入人格深處。

這群自力搶救中文的父母家長,都是上善基金會的核心。上善成立才兩年,鮮少對外做宣傳,執行長鄧美玲年輕時讀的是中文系,做了十多年媒體人,自己也有孩子;前幾年,看著台灣的教改愈改愈亂,孩子們的國文愈來愈糟,再也忍不住結合了幾個志同道合的家長和國文老師,決心展開中文教育的實驗。

他們先是在幾個縣市辦起了論語讀書會,帶著大人、小孩來認識論語,還在幾個中小學開辦每週一堂的論語教學實驗課。這陣子,鄧美玲固定每週到板橋國小的三、四年級的三個班教論語。上周她給孩子們看繪本「我想有個家」,描述一對無家可歸的父子在機場流浪,身無分文,面臨錢財誘惑而天人交戰的故事。

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討論,到底是脫貧重要?還是良知重要?最後大家發現: 「窮一點沒關係,但要對得起良心…」鄧美玲便一步步引導他們認識論語裡說過的「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

鄧美玲說,像這樣一句「君子固窮」,是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精髓,放在今天,仍是教育下一代時,最珍貴、好用的財富。每一句「子曰」背後蘊含的智慧,從不曾內化到孩子的人格裡,真是令人惋惜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guHistoryAlumni 的頭像
    FguHistoryAlumni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系友會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