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週來,好幾項關於推廣閱讀的活動接連開跑,紛紛在媒體上密集曝光。有來自地方政府的規劃,也有來自民間企業與文教基金會聯合的力量。之所以會如此密集地提倡閱讀,乃是因為婦幼節的到來。當出版同仁常埋怨出版市場的大環境不好,閱讀風氣低迷的同時,「培養下一代多閱讀」,儼然是十分有遠見的作法。

的確,閱讀習慣要從小培養,而閱讀風氣也是需要被帶動的。但或許不該只針對兒童,我們這些大人捫心自問,能保有閱讀習慣的人還有多少呢?

個人認為閱讀的種類,可簡單分為文學及非文學兩種:所謂非文學,指財經企管、保健、考試參考用書、教科書等等相關書籍,閱讀非文學的人,通常較具有特定目的性,大部份的自修自習,皆為此類;相反地,閱讀文學的人,往往才是將閱讀當作樂趣的人,是純粹為閱讀而閱讀。在較沒有閱讀文化的環境裡,人們的閱讀多是為了特定目的,例如為了通過考試,或者為了獲取特定知識而不得不讀。但在具有閱讀文化的環境,通常閱讀文學的人較多,且將閱讀當作是生活的一部份,是一種娛樂,也可打發時間。

說到時間,對分秒必爭的現代人而言,「花時間看書」已成了奢侈的享受。因為在時間的分配上,牽涉到「機會成本」的問題:當你在看書的同時,有人在為生存努力,有人在利用這時間賺更多錢,究竟看書是不是浪費時間的事?也因此人們可能較容易選擇看「對自己有幫助」的書,如此較能說服自己「看書是要充實自己」,雖然看的不一定是「自己想看」的書。仔細想想,有點可悲。

話說回來,看書時間變少了,也是因為閱讀習慣受到其他娛樂刺激的替代。一個人的閒暇有限,看電視、上網、打電玩分割了閱讀的時間;況且娛樂開支消費有限,看電影、買音樂CD的消費也間接影響了買書的預算。換句話說,在今日,圖書產業的競爭不僅存在於業內,更大的競爭對手來自於其他娛樂產業。

最近深刻感受到一個現象:在台灣,看一場電影與買一本書的代價成本是差不多的,約在二八○元上下;然而在英美等閱讀風氣興盛的國家,買書的代價卻比看電影要高出許多。

例如在英國,一張電影票為五.五英磅(約台幣三三○元),但一本文學類的平裝書,一般訂價為六.九九磅(約台幣四二○元),若為精裝本的非文學類書,一般訂價則更高達十六.九九英磅(約台幣一○二○元);而在美國,電影票為五.五美金(約台幣一八○元),而一本翻譯中文後訂價為二八○元的書,原文版訂價則為十二.九五美金(約台幣 四二○元)。由此可見,雖然在英美書比電影票貴,但人們買書的意願仍高,接受書的價值高於電影票。

就台灣市場而言,一般大眾書的價格多介於二○○至二九九元之間,有些則比看一場電影更便宜。然而,台灣閱讀人口卻遠不及看電影的人口。這是價值選擇思考的矛盾點:聲光視覺刺激的兩個小時,或靜靜品味閱讀的一個下午。

或許,閱讀與看電影之間,在於「獨樂樂」與「眾樂樂」的分別。例如電影經過媒體宣傳後成為人人皆知的話題,且看過電影的人無論在網路社群裡或現實生活中,也容易遇到可以相互討論感想的對象。看書則不然,因為書種多元,選擇性多,個人可依自己的偏好選書,所關心的主題不同,則較難遇上看過相同書的知音,當無法引起他人的共鳴時,則較難蔚為風氣,推廣閱讀的困難點正在於此。

今日當政府及企業推動「共讀」,讓大家重視到「閱讀」的重要性,這才是國家人才培育的深耕方法。若說要拼經濟,我們拼的應是「知識經濟」!畢竟閱讀不是一種外顯的習慣,而是內化的尊貴氣質。社會上有推廣閱讀的動能存在時,我期望能夠帶動流行,塑造出台灣的閱讀文化。

(作者為師大書苑出版社經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