紛擾多時的泰國政局在塔信總理晉見泰王後宣布不續任總理暫時劃下「逗點」,嚴重扭曲民主規則的「後塔信」時代泰國政治將治絲益棼,不知伊於胡底。

甫於一年前,泰國人民在國會大選中不僅使塔信政權贏得第二任期,更將塔信的「泰愛泰黨」推上泰國憲政史上史無前例的「一黨獨大」地位;何以才一年的時間,反塔信浪潮卻風起雲湧,對塔信政權必去之而後快?

泰國人民習慣了「協商式」政治,連知識菁英都對展現高度意志與執行力的「塔信政治學」戒慎恐懼,咸認塔信背離泰國價值;泰國受惠於企業化治國的「塔信經濟學」後,知識菁英與中產階級「驚覺」塔信幾乎壟斷所有政治經濟機會,因而結合早已體認勝選無望的反對黨,用幾近人民革命的方式,不在乎民主體制遭破壞,只求「人民力量」能「上達天聽」(泰王浦美蓬),就可迫使塔信下台。

極度欠缺憲政慣例支持的泰國民主是異常脆弱的,它仰賴政治權威(泰王)的最終裁決。責任內閣制植基於英國的憲政慣例,舉例而言,大選勝利的工黨黨魁布萊爾不能逕自宣布自己為首相,必須等待白金漢宮的召喚,晉見女王後由女王任命為首相。女王任命多數黨黨魁組成政府,不是法律規定,而是憲政慣例(英國是不成文憲法國家)。日本的內閣制實踐亦然。然而,泰國憲政史上國王悖離此一內閣制常規的作為卻不勝枚舉。

宣稱不接受任命續任總理的塔信仍身兼多數黨黨魁與國會議員身分,這毋寧使泰國的內閣制精神蕩然無存,亦將陷泰王於不義;因為過去泰國從未出現擁有國會過半席位的單一政黨,所以泰王可以不理會選舉的結果逕行決定總理人選,這就是傳統泰國的「半民主」政治。

泰王在這次政爭中一直保持中立是因為塔信政權具有民意的合法性基礎,過去泰王介入政潮係政府正當性不足,國王的權威可以做政治紛爭最後仲裁;泰王對塔信的民意基礎是有所顧慮的,是以待反對黨成功杯葛新一輪大選使得選舉正當性產生問題之際,泰王接見了塔信,以「被動」方式介入,促使塔信宣布不續任總理。

塔信的辭職談話語帶玄機地表示,它宣布不續任總理是為了尊崇今年六月即將慶祝登基六十年的泰王以謀求國家社會和諧,「尊崇國王」是政治決裂後凝聚泰國的核心要素,「民主退卻」後的泰國政局又再度繫於泰王,而垂垂老矣的泰王能否再度支撐泰國政治的沉重壓力?一旦當今泰王的權威消失,泰國政治又會是何光景?討論泰王過世的問題在現今泰國仍是一個高度的禁忌,但廿一世紀的泰國民主仍繫於一人,無疑更是一種驚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