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對世界上許多地方的印象﹐常是從電影 -- 尤其是好萊塢製作的電影 -- 得來的。譬如對於北非﹐自小腦海中的畫面就是些穿白袍牽著駱駝的人﹐經過許多沙色的建築﹐走進熱鬧擁擠的市場﹐忽然之間發生了騷動﹐原來是間諜在市場的人畜貨物之間進行追逐槍戰……。我推測這是很小的時候看了希區考克的「擒兇記」(The Man Who Knows Too Much﹐1956年的重拍版本), 而得到的對摩洛哥﹑甚至整個北非的刻板印象。至於那部以摩洛哥的大城「卡薩布蘭卡」為片名的電影﹐卻是得等長大些之後才有機會看到舊片重演﹔不過那中譯片名「北非諜影」早已聞說﹐於是更加深了對那處地方諜影幢幢的浪漫想象。
Casablanca西班牙文原意是「白屋」﹐但提到這個地名﹐幾乎每個人的立即聯想都是那部一九四二年的經典名片。當我告訴朋友要去摩洛哥﹐會在卡薩布蘭卡小停兩日﹐便有人打趣︰「看看里克夜總會還在嗎?」
其實大家也都知道﹐拍那部電影時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沒打完﹐根本不可能到實地拍攝﹔何況當時的好萊塢電影公司也不會砸大錢去出外景, 電影裡所有歐洲和北非的場景﹐全是在華納片場攝影棚裡搭的﹔當然更沒有「里克夜總會」這個子虛烏有的地方了。可是電影就是有這份化夢為真的魔力﹐讓人心甘情願地相信虛構的存在。
「北非諜影」原先是個舞台劇本「人人都來里克夜總會」(Everybody Comes to Rick’s)﹐還未公演過就被華納買下改編拍成電影了﹐難怪大半情節都發生在夜總會裡﹐看得出原先為著舞台空間設計的蛛絲馬跡。舞台劇多年後在倫敦上演﹐觀眾們曾經滄海難為水﹐根本無法接受﹔年前在北京首演出歌舞劇版本﹐反應也是平平。
這部電影歷久不衰的迷人魅力已經成為影史上的傳奇﹐無論是影評人或普遍觀眾的票選﹐廿世紀的佳片排行榜上「北非諜影」總是高踞前兩三名。膾炙人口的經典臺詞恐怕也是影史上最多的﹕「山姆﹐再彈一次那首歌(Play it again, Sam) 」﹐「把那幾個老面孔嫌犯帶上來( Round up the usual suspects) 」﹐「巴黎永遠是我們的( We’ll always have Paris) 」﹐ 以及公認的最佳「結語」︰「這是一個美好的友誼的開始(This is the beginning of a beautiful friendship) 」。主題曲「當時光流逝」(As Time Goes By) 雖是二三十年代的舊曲重譜﹐嗓音溫柔寬厚的黑人歌手威爾森唱得蕩氣迴腸﹐當時就大受歡迎﹐時光流逝六十年了依然沒有被遺忘。
無數影評家分析過這部電影的魅力元素﹕能滿足人們對英雄美人浪漫憧憬的故事﹐令人低迴惆悵的結局﹔俠骨柔腸的亂世英雄﹐犧牲小我私情﹐成全心愛的人與她的丈夫(另一位抗敵英雄) 相偕投奔自由﹐讓刻骨銘心的愛情永存心中﹕「巴黎永遠是我們的。」既高貴又可親的角色是人們願意認同的﹐反納粹更是沒有爭議的正確議題﹔加上幾名精彩的配角﹐讓老套的三角戀情脫俗而趣味盎然起來。亨弗萊‧鮑嘉的形象﹐看似犬儒實為俠義﹐冷漠的外貌下深情款款﹐這樣「酷」的典型放在今天也毫不過時。此片除了獲得1944年奧斯卡的最佳影片和導演兩項大獎之外﹐劇本也得到最佳改編劇本獎。其實說來有趣﹕後來世人才得知這部得獎劇本竟是邊拍邊寫的﹐因為導演一直對故事如何收尾拿不定主意﹐演員們對結局是悲是喜更是一無所知﹔所以英格麗褒曼在兩個男人之間無所適從的迷惘茫然表情﹐並非全屬假戲 -- 但可能正因此而更使她顯得楚楚動人呢。
身在卡薩布蘭卡時不免想到「北非諜影」得獎已整整六十年﹐六十年下來的影迷少說也有三代了﹐竟然始終後繼有人!許多遊客到了卡薩布蘭卡﹐還是痴心尋找從未存在過的「里克夜總會」 -- 影迷大概是世上最浪漫的一種人﹐不肯輕易放棄經典電影之夢﹐卡薩布蘭卡也只好無中生有的成全他們了。我去之前就聽說︰在城中心的凱悅飯店有個鋼琴酒廊﹐打出「里克夜總會」的名號﹐一位來自美國的黑人歌手在那兒駐唱﹐讓懷舊影迷把他當成山姆。有一天逛街時正好經過凱悅﹐不過我並沒有浪漫到那種地步﹐雖然近在咫尺﹐也提不起興致進去聽那位假山姆唱時光流逝。
濱大西洋的卡薩布蘭卡是摩洛哥第一大城﹐今天的地位是北非的金融貿易大埠﹐而旅遊指南裡的觀光點卻乏善可陳。我知道北非的市場最好玩﹐像沙哈拉沙漠北端的摩洛哥舊城馬納凱(Marrakech)﹐迷宮似的大市場裡滿是五花八門色彩繽紛的地毯﹑服飾﹑珠寶﹑皮貨﹑樂器﹑彩繪陶器﹑手工藝品﹐辛香撲鼻的香料﹑乾果﹐熱情地邀顧客玩殺價游戲的店主﹐加上日落後大廣場上數以百計的吃食攤﹐燒烤煙霧繚繞香味撲鼻﹐更有弄蛇的﹑繪掌畫的﹑算命的……令我眼花繚亂目眩神迷之餘﹐不忘聯想到那些好萊塢電影驚悚的場景 -- 在這樣大規模又熱鬧到極點的迷宮裡鬥智追殺一定很刺激。但卡薩布蘭卡的市場卻讓我大失所望﹐規模遠遠不及馬納凱不說﹐富於民族或地方特色的貨品也不多。我去瞻仰了全世界第二大的哈山二世清真寺﹐壯觀有餘﹐卻乏古意﹔在這到處是西式高樓的城市裡﹐就是缺少了一種她自己原該具有的北非氣氛。
機場離市區極遠﹐一路毫無景觀可看﹐我枯坐車上不免又胡思亂想起來﹕「北非諜影」最後一場精彩的結局戲就是發生在機場﹐幸好電影裡的機場很近﹐男女主角不消一會就到了﹐在納粹追兵抵達之前還有時間表演難分難捨之情﹔若是這麼遠一大截路﹐最後一場離情綿綿的高潮好戲之前﹐搞不好要加一段驚險的公路飛車追逐戲﹐豈不是大煞風景。
「卡薩布蘭卡」這個六十年來帶給無數影迷浪漫想象的地名﹐一旦親眼見到﹐就只有更佩服「夢的製造廠」好萊塢無中生有的功夫了。不過如果換作今天﹐大概沒有好萊塢公司會看上這座城市來拍電影的 -- 至少不會來拍愛情片。
引用:http://blog.chinatimes.com/lilily/archive/2006/03/26/48737.html
- Mar 26 Sun 2006 23:32
北非無諜影 2006-03-26 00:41 李黎 中時部落格轉載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