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電影《尋找幸福的起點》的原名是「義大利人」,對於片中的俄羅斯孤兒們,義大利是一個天堂般的想像國度;前一陣子的《航向真情海》中,義大利也是歐非移民者心之嚮往的地方。即使沒有去過義大利的人,也可以想像到義大利是個時尚和工業都發達的國家,這兩部片中都不約而同地呈現了一種「義大利夢」。對於地球另外一半的窮苦人,他們畢生尋求的最好機會,或許就是來到義大利。

但是,這部電影當然不是關於義大利,而是俄羅斯。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個俄羅斯孤兒院裡的六歲小男孩。一對義大利夫婦決定認養他,想把他帶回義大利當大少爺;但是他卻決定要尋找他的媽媽。於是,他開始進行他的尋親計畫。本片的導演是俄羅斯人,但是他卻以一種感傷的情懷,毫不留情地描繪俄羅斯的貧窮悲哀。片中孤兒院裡擠滿了各種年齡層的孩子,因為他們的父母貧窮,養不起小孩;片中有一位孤兒的母親,回到孤兒院希望領回小孩,卻受到院長厲聲斥責,母親悲苦的眼神中,充滿骨肉親情和現實經濟之間的無奈。本片也以寫實的影像,描繪孤兒院的運作實況。孤兒院管理階層死要錢,一片腐敗;而住在裡面的孩子,也劃分團體階級,即使是六歲的小童,也不得不提早進入成人世界;在這裡,沒有人能夠擁有真正的童年。

這部片還以一個同樣讓人心碎的角度,隱喻著東歐和西歐之間經濟的關係。貧窮國家輸出到西歐的的不僅是廉價勞工(航向真情海),更在販賣民族幼苗。表面上看來,大家似乎在做好事,把孩子送到(賣給)有錢國家,讓他生活無虞。但是這種行為的背後,隱藏的是自我的屈辱和匱乏,因為,如果連未來的主人翁都可以拿來當作商品賣給有錢人,這個國家已經完全沒有任何骨氣可言了。

然而,導演也並非完全地在揭發與責難這個販賣人口的孤兒院,他還是帶著一份了解。小男孩感動大惡棍的一幕,是非常感人的時刻,我們看到這些惟利是圖的人雖然被惡劣的環境異化,但是血濃於水的民族情感,是無法抵消的。本片的這位小男孩畢竟很有骨氣,他自覺到了這件事是不對的,自覺到不應該被賣到一個叫做「義大利」的虛幻抽象國度,不應該背叛自己的民族感情,自覺到他必須在這片錯誤的混亂中尋找自己的根。這個小男孩,代表的是這個民族的希望。他的尋親過程,也是在經濟困境的屈辱環境中,尋找國族認同的過程。

《尋找幸福的起點》是兒童片,卻沒有在裝可愛賣噁心。雖然後半段孤兒院院長追捕小男童的情節非常戲劇化,最後也有感人的高潮結尾,但是這部片真正感人的地方,不只是看小男孩找媽媽,而是看到導演對於他自己同胞的感懷、同情和諒解,抒發在整部電影中。

引用:http://blog.chinatimes.com/justsaymo/archive/2006/03/22/47951.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